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烏鴉火堂

2014-06-13 21:35:42

我很醜但是我很溫柔


    隨著2014年傳奇影業的暑期大片《哥斯拉》登陸內地,怪獸電影之尊——哥斯拉,這個電影史上人氣最高的大怪獸,在60歲生日之際,重回觀眾視線。有人說每個孩子心中都住著一個大怪獸,它不會隨著你年齡的增長而消失,只是隱藏在了內心的深處。如今這部《哥斯拉》代表著每個人心中沉睡的怪獸甦醒,以高調的姿態宣佈自己的歸來。甚至你堵上耳朵,都能聽到它的響徹雲霄的咆哮。

    但這次終究也只有吼叫而已。



名義上的致敬

    在茫茫影史中,從1954年《哥斯拉》誕生之日開始,到60年代雷•哈里豪森監製的以《傑遜王子戰群妖》為首的怪獸冒險題材作品,再到70、80年代《紅海魔影》、老版《戰慄無底洞》為代表的驚悚類怪獸電影,乃至如今內地熱賣的《環太平洋》,《哥斯拉》雖不過是滄海一粟,但論其影響力,可稱得上是引領風潮的宗師級作品。1954年,日本著名的特攝片導演圓谷英二就受到《金剛》的啟發,設計了哥斯拉的形象。而導演本多豬四郎因為當年開車路剛遭受原子彈襲擊的廣島,目睹了人間地獄般的慘狀,他將這種末日情結融入到《哥斯拉》中,末世危機、存在主義恐慌、反戰和科技恐懼的主題,東方式怪獸大片自成一派,同樣也成為日系怪獸電影的模式依據。怪獸來自於人類改造自然的副產品,它們更加兇殘、為毀滅人類而生,戰爭的陰霾和末日景像成為這些電影的主題。成為《哥斯拉》區別於以《金剛》為首的西方怪獸電影的主要特點。

      或許日本特攝片引起獨到的拍攝理念和視覺方式,並不是如今廣大觀眾的菜。但在1954年,第一部哥斯拉電影問世以來,一共有28部哥斯拉特攝電影問世,它笨拙的身材、古怪的咆哮、口中的死亡烈焰,征服了全世界,或許你不知道日版特攝片《哥斯拉》講的是什麼內容,但一定知道這個無比巨大、喜歡攻擊地標建築、有些呆萌的怪獸大名——哥斯拉。

   大多內地觀眾對《哥斯拉》的具體印象基本來源於1998年羅蘭•艾默里奇那部同名作品,那是美國為了紀念哥斯拉誕生45週年拍攝的美國版。但這版《哥斯拉》卻不容易讓粉絲買帳,除了形象上的差異,無論主題還是哥斯拉的設定都與日版相距甚遠,為此哥斯拉的母公司東寶公司將美版電影中出現的這隻生物命名為「齊拉」,以示區分。但對於中國觀眾來說,尤其是對日本特攝片產業和哥斯拉電影不算熟悉的群、眾來說,這個大怪獸,有著典型美式怪獸電影的特點,代表著原始自然與人類文明的對沖,最終帶著一抹悲情之色,喪生在人類的炮火之下,孕育的自然拜倒在人類工業機制之下。


    2014年的《哥斯拉》實則是一部致敬作品,不是致敬哪一部或哪一版哥斯拉,而是對哥斯拉,這個有史以來最知名的大怪獸、流行文化的代表的一次綜合類致敬。電影的整體氛圍很像1954年版電影,陰鬱、災難、末日氛圍、戰爭的臨近。傳奇哥斯拉的設定也是來源於此,根據最初的官方設定,這個依靠吞食輻射長大的史前怪獸擁有無邊的破壞能力。來自暴龍的直立身軀的姿勢,禽龍粗壯有力的上肢,劍龍的尾刺與背後骨板,還有身上的粗獷的紋理皮膚,來自自於廣島核爆倖存者身上的傷痕外形。傳奇哥斯拉與日版一樣,也會吐出輻射火焰,發射之前背後骨板發出藍白色的光芒,以及它那震耳欲聾的吼叫聲,這才是真正的被稱為「哥斯拉」的怪獸。

   甚至片中渡邊謙飾演的芹澤博士,名字都是來源於老版中的芹澤大助博士,只不過定位來了個本末倒置,老版中芹澤殺死了哥斯拉,新版中他似乎是哥斯拉的頭號粉絲。


隱去的巨獸


     來自英國、名不見經傳的導演加里斯•愛德華斯之前導演過一部叫做《怪獸》的電影,他用極低的成本,拍攝出了宏偉的怪獸電影氣質,這部電影並不算出色,但別具一格拍攝手法是他讓好萊塢看中並擔任新版《哥斯拉》導演的原因。平心而論,《哥斯拉》是一部名義上的致敬電影,採用了原版的軀殼。在好萊塢,真正致敬日系怪獸電影的片子叫做《環太平洋》,後者用絢麗的色彩和熱血的大戰包裝了一部特攝片。而這部《哥斯拉》,名義上是一部科幻電影,實際上是一部如假包換的災難片,或者在「災難」二字之前加上「怪獸」二字。

   2014年《哥斯拉》的表現方式類似史匹柏的《世界之戰》,或許人人都明白,本片的真正主角是這隻怪獸,包括片中出現的叫做M.U.T.O的另外一種怪獸,它們才是電影真正的賣點。但希望看到如《環太平洋》般的怪獸對戰的觀眾恐怕要失望了。電影將目光投向了災難背景下的小人物身上,通過片中的一個家庭,突出他們在極端環境下的求生以及反抗。真正的大怪獸淪為災難的背景,這與《世界之戰》的觀點不謀而合。


       但這一點並不意味著電影不好看,簡言之,《哥斯拉》不是《環太平洋》那樣突出熱血效果的視覺大片,而是純粹的災難特色。這樣也有好處,從人類的視角審視巨大的生物,片中不只一次出現傳奇哥斯拉咆哮的場面,無不是仰拍,配合大量煙霧效果,在煙幕中的大量強光背景照射下,更加突出了其宏偉之感。更加突出了怪物雄偉的身姿。同時,從人類的角度出發,利用場景之利和類似偷拍晃動的鏡頭,並且多次出現從列中、房間中、甚至哥斯拉腳下仰拍怪獸的反差感,這種巨大化的渲染效果《環太平洋》就不突出,但在本片中做到了極致,當年麥可•貝的《變形金剛》就是這樣做的,但被炫目的視覺效果沖淡了反差感,而《哥斯拉》則充分體現了這隻身高達到108米、體重9萬噸的巨獸之宏偉。

   這種表現手法,恰恰是為了突出哥斯拉這種超巨型怪獸的所必須的一環,也是當年日版哥斯拉,在特攝片這種形式下,想要表現但沒有表現出來的地方。不信,可以看看《環太平洋》,就沒有這種渺小人類與巨大猛獸之間的反差感,後者可是真正用特攝片的手法包裝了一部電影。


人類唱主角
   然而,這樣的拍攝手法也有一個最大的不足之處,就是讓觀眾有一種菜量不足的感覺。對比一下《世界之戰》與《獨立日》就會明白兩種拍攝方式的不同之處。電影真正表現哥斯拉與自己的宿敵——兩隻M.U.T.O大戰的場面只有電影的結尾部份,大多時候怪獸們都是猶抱琵琶半遮面,要嘛是遠景、要嘛隱藏在煙幕之中,或者乾脆一個局部特寫。

   關於怪獸之間的PK,電影真正表現之處只有結尾10多分鐘,是好萊塢電影炫技的時刻。為什麼說本片類似《世界之戰》呢,因為在此之前電影沒有表現正面戰場的任何細節,後者也是這樣做的。其實回眸導演英國導演加里斯•愛德華斯之前的《怪獸》就能了解該片對哥斯拉等的表現方式,電影用大量篇幅表現戰爭來臨之前的恐慌、混亂和一觸即發的危機感,接著跳到一場戰鬥結束之後,毫不掩飾的渲染一片斷壁殘垣、被破壞的城市、墜毀的人類武器殘骸,突出之前戰鬥的激烈。因此,這部《哥斯拉》是一部標準的災難電影配置,其中雖不乏大量視覺效果的衝擊,但在隱藏在大量濃霧之中的怪獸,為本片打上了獵奇和奇觀的標籤。

     至於電影的劇情和人物,雖然作為重點表現的層面,實則差強人意。「老白」布萊恩•克蘭斯頓領便當之後,電影無論從劇本設置還是角色表演方面一直在走下坡路。這也是觀眾對這部奇觀大片比較怨念的地方,觀眾想看哥斯拉搞破壞,但電影偏偏猶抱琵琶半遮面。主要描寫災難中的小人物,但故事性和人物刻畫在這樣的電影中無法施展。儘管在好萊塢特效大片中討論演技和劇本有些多餘,但本片偏偏以此為主來突出本片的災難性,因此,《哥斯拉》最終讓人留在腦海裡的還是它那響徹雲霄的咆哮。

    縱觀歷史上的怪獸電影,大到《金剛》這樣炫目的特效大片,金剛毫不掩飾的震撼眼球,小到以《大白鯊》為首的驚悚類電影,通過側面描寫烘托怪獸的神秘感和危害性,基本代表了拍攝怪獸電影的兩種方式。很遺憾,本片採用的是後一種,並不是說《哥斯拉》不好,而是因人而異,最起碼電影裡,哥斯拉的鏡頭還是蠻多的,給足了60歲壽星的面子。


溫柔的大怪獸
   關於傳奇哥斯拉在電影中的角色問題,本片這位大傢伙顯得相當柔和,破壞力不強,甚至保護了人類,其實也是與日版一脈相承的。

     儘管1954年版哥斯拉帶著一腔怒火將人類世界搞得天翻地覆,但在東寶公司茫茫的28部哥斯拉電影中,隨著年代的推移,斯拉近似人形般的體態和笨拙的動作贏得了很多觀眾喜愛隨著科技恐懼的淡化,以哥斯拉為首的怪獸定位也發生了轉變,它們從最開始的令人恐懼、陰鬱負面的形象逐漸趨於多元化。哥斯拉逐漸成為一個中性怪獸的代表,有時甚至會站在人類的一方包括地球免受外來入侵,怪獸特攝電影也漸漸的向兒童開放。終究,哥斯拉從核彈陰影的危機中走出,變成了自然世界的代言人。也就是說,哥斯拉代表了自然的力量,無論人類還是其他怪獸,只要危害自然,危害地球的生存環境,一律被哥斯拉視為敵人。

    片中承擔「敵人」角色的就是那兩隻苦情的情侶怪獸M.U.T.O,它們的定位與98年那隻美國哥斯拉一樣,代表了人類文明和原始自然對沖的犧牲品,以破壞為主,但身上帶有一定悲情色彩。而哥斯拉,則代表了地球,代表了自然法則中的優勝劣汰。

      如果說初代哥斯拉對日本民眾有著獨特的意義,那麼在歷史長河中,哥斯拉的形象轉變,受眾越來越多,才是其真正成為流行文化的標誌之一。本片正是選取了後者,電影整體陰鬱,末日感濃厚,但哥斯拉的出現成為了人類希望,他的滿腔怒火都噴向了自己的對手,捎帶腳的拯救地球。

   這就是本片給人以希望的原因,每個人心中的大怪獸,隨著怒吼,從人們內心深處走出。作為一部怪獸電影,本片不像《金剛》那樣悲情,也不如《環太平洋》那般絢麗,而是那樣的特殊。就像電影結尾一樣,哥斯拉擊敗死敵,在沙灘小憩片刻之後,轉身走向大海,深藏功與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