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X戰警:未來昔日--X-Men: Days of Future Past

战警逆转未来/变种特攻未来同盟战(港)/战警未来昔日(台)

7.9 / 745,715人    132分鐘 | 149分鐘 (extended cut)

導演: 布萊恩辛格
編劇: 珍古德曼
演員: 珍妮佛勞倫斯 麥克法斯賓達 休傑克曼 范冰冰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小海

2014-05-23 21:51:39

如果再不開始看電影,你將會錯過越來越多的《逆轉未來》


首映歸來,第一時間寫了長評,滿滿的點讚,這自不必說。但更有趣的是上午起床時朋友提的一個問題引發的思考。這位朋友問的是:如果我沒有看過任何前作,能直接看這部電影嗎?

在那一瞬間,我假設了一個從未看過X戰警五部前作的我,從影片的第一秒以我能記住的所有劇情向最後一秒推了一遍,然後我很遺憾的發現:不能。而且我還可以這樣斷定,就是對任何一位X戰警世界觀一丁點都不了解但去電影院觀影又不僅僅只是想吃桶爆米花的有需求的觀眾而言,這部電影恐怕都將是乏味的,甚至無趣的。我很悲觀的發現了這一點,而且無法將其與我看完之後的激動人心有效的連接在一起。

事實上,每一部類似的電影上映了時都會有無數觀眾問和這位朋友類似的問題,雖然在所有觀眾群里,想問的只佔很少一部份,真正問了的更少。而每一部電影豆瓣的影評都會有熱心的影迷來做科普,雖然所有真正看電影的人裡面,只有很少一部份上豆瓣,真正看到這一篇的更少。所以,夾雜在路人觀眾和電影之間的鴻溝是真實存在的,而且這一鴻溝已經越來越大了,有時甚至已經逐漸抵達了連觀影指南都無法拯救的程度了。請了解X戰警系列的影迷想一想,要如何提示觀眾,才能在毫不劇透的情況下告知「金剛狼後來的利刃變成了金屬製」和「金剛狼脾氣糟糕耐心極差」這兩個梗呢?不寫,不了解的觀眾完全不知道在說什麼。寫了,則很類似於節目錄製現場的舉牌「此處應有掌聲/笑聲/歡呼聲」。而影片中所有類似的笑點、淚點,幾乎處處與前作細節相關,很多劇情之所以能夠發展和推演,也是完全基於之前早已交待好的種種設定,對於從未看過系列電影的路人觀眾來說,如何看,怎麼欣賞?這成了一個似乎無解的問題。而唯一的解決方法,似乎也只有「自己去看」這一條路。

類似《逆轉未來》這樣的佳作其實代表著一種潮流,而世界電影這股不可逆轉的潮流和趨勢就是續集片化和改編電影化,真正原創的電影註定越來越少,而且生存也會越來越艱難。道理很簡單:改編電影有原著小說和原著漫畫粉絲群體的固定保證,原創劇本沒有;續集片有前作粉絲和更強市場影響力的保證,原創電影沒有。而且續集作品對於觀眾來說也更好接受,更有親切感,更能形成粉絲群體。無論是觀眾還是電影製片方,都沒有理由不選擇儘可能的先將小說和漫畫改編,再多拍續集片。

很久以前,有影評人批評無盡的改編電影和續集片正在抹殺好萊塢的創造力,我也曾經是這一觀點的忠實信徒。但隨著《美國隊長2》《逆轉未來》這樣作品的逐步問世,我已經開始相信,這不僅不是創造力遏止,甚至可能代表了創造力的新生。天馬行空的劇本創造總是困難的,編劇的實力甚至會更難展現出來。而在漫畫或小說基礎上做一個設定,很多時候更利於編劇們的自由發揮。《美國隊長2》和《逆轉未來》稱得上令人瞠目結舌的劇本設定,已經非常有力的證明了這一點。集團化、集束化、執行緒化,乃至整套高度工業化的去完成一部電影,往往能更快更好的實現電影作為娛樂產品的價值,如果這麼做是對的而且可以複製的,那麼為什麼各大廠商不這麼做呢?事實上,從漫威成功試水《復仇者聯盟》以來,幾乎所有好萊塢製片商都已經開始走上改編+拉長續作的道路。這已經是未來至少二三十年鐵打的趨勢,是任何人都扭轉不了的了。

那麼,這一切和觀眾之間又有何關聯呢,關聯就是,如果你再不多看幾部電影,很快你就會開始看不了更多的電影,錯過更多的精彩。而當一年的電影市場充滿了續集作品(其實這一現像已經延續好幾年了),你卻連這個故事大致是在講什麼都弄不明白的話,無論這些作品有多麼的優秀,理解它都會變得越來越困難。漫威模式已經證明了一點,那就是一部電影即使拍的不那麼通俗,但只要它尊重了原著,滿足了原著粉絲的期待,已經足夠賺的缽滿盆滿。這一點已經保證,片方沒有太多必要在故事上給予一無所知的路人以太多傾斜。而吸引路人觀眾的方法,片商們又已經掌握的爐火純青了:大導演、大製作、強特效、超全卡司、上佳檔期。這麼多要素疊加在一起,不愁愛湊熱鬧的觀眾乖乖買票。唯一的區別是,你是僅僅進場買一場熱鬧,還是經歷一場超越視覺盛宴的身心享受?

從類似《復仇者聯盟》《美國隊長2》《逆轉未來》乃至之前的《蝙蝠俠》系列開始,好萊塢已經證明了,藉助強大工業機器和集束化人才的堆積,過去可以毫無營養毫無劇情甚至毫無邏輯的「爆米花」電影,已經走出了以往不同的新路。「爆米花電影」一樣可以拍的極為精彩,極為好看,劇情驚奇反轉,人物複雜深刻,能拋出深刻的問題,能給予角色從未有過的抉擇,能真正的拷問人性。其特效的精準使用,鏡頭的巧妙捕捉,甚至能與文藝片共同競爭奧斯卡,有衝擊電影最高殿堂的可能。而這一切,都是之前的所謂「爆米花電影」從未做到過的。

截止到這裡,我們可以說,世界電影的工業化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境界,世界電影史也在這裡經歷了一場不小的轉折。可以預見的是,未來還會有無數基於改編,衍生續作,面相粉絲、吸引大眾的電影作品問世,其也將吸引越來越多之前從未如此審視類型電影的觀眾發掘其中令人激動人心和發人深省部份的路人觀眾加入到粉絲的陣營中,獲得能從電影中獲得的更大樂趣。這無異於是擺在幾乎所有有進場觀看電影習慣的觀影者面前的一道問題:要嘛去看到更多,了解更多,成為系列電影的粉絲,並從電影中獲得之前身為一個路人完全無法獲得的樂趣。要嘛繼續像這樣走馬觀花,以致於未來必將錯過越來越多《逆轉未來》這樣的優質作品。

昨夜在汪達CBD回程的路上,我還在和朋友討論,所謂電影的趨勢已然形成,一切已排上日程,而且無可阻擋。而我們所做的,不過就是「順勢而為」。此一「順勢」,既可以是身為電影的製作人,宣傳方,也可以是編劇者,影評人,即使最末了,作為一名普通觀眾,亦可以談得上審美的「順勢」。無論任何時候,做出不同的選擇收穫的都是完全不同的結果,即使小到看一場電影,也是如此。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