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歸來[2013]--Coming Home[2013]

归来/陆犯焉识/ComingHome

7.2 / 6,382人    109分鐘

導演: 張藝謀
編劇: 嚴歌苓
演員: 陳道明 鞏俐 郭濤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snoopynirvana

2014-05-16 06:19:14

《歸來》:一份存在主義的和解宣言



       2009年末,《三槍》上映。我和幾個同學趕著便宜的早場,在中影電影院集體買票圍觀。看完之後出離憤怒,寫就一篇克制的惡評。(《三槍:墮落的張藝謀》http://movie.douban.com/review/2912280/ 歡迎拍磚!)自感酣暢淋漓,並隱約透出一絲文藝批評之風采。對張藝謀的成見,似乎是一些學院派不自覺的共同心理暗示。無論他拍什麼,做什麼,總有陰謀,總是不對。很不幸,我也是其中一員。
2014年母親節,《歸來》點映。我為爸媽買了票,陪在他們身邊看完整場電影。我爸說,張藝謀真是老了。我媽說,這個電影真好看。我說,你們開心就好。5年時間,我了解到生活的更多含義,並試圖與這個導演和解。
       至於電影本身,它既不意外,也無驚喜。張藝謀是時代造就的傳奇,自《紅高粱》的第五代神話以降,到《英雄》開啟中國式大片模式,再到今天,一個處於網際網路時代的,「恰逢其時」的《歸來》,每一步他都合上了拍,成為中國電影最耀眼的弄潮兒。而這背後的支撐,正是爐火純青的「和解」之道。從提筆給黃鎮部長寫信的那一刻起 ,工人張詒謀就完成了大導「張藝謀」的華麗轉身。
 前史不必贅述,讓我們直接進入《歸來》。這部作品,李安稱之為一部「很好的存在主義電影」,這是一種聰明的理解:一切都理所應當,存在的即合理,而主人公西西弗斯般的命運,更是存在主義的有力註腳。
      《陸犯焉識》:必需要和解的原著
       竊以為,那些責怪張藝謀「無視歷史」、過度「留白」的人,都屬於隔岸觀火,看熱鬧不嫌事兒大。如果換做是你,你有膽量拿文革說事兒嗎?從《活著》到現在,20年過去了,在審查制度上文學依然比電影寬鬆許多。毫無疑問的,張藝謀選擇與原著和解,這構成了影片的基石。真要說張藝謀有撒嬌嫌疑,那麼問題其實在於,如果你只想拍一個純粹唯美,能感動廣大90後主流觀眾的愛情故事,為什麼要動《陸犯焉識》?
      從張藝謀的作品序列中我們不難感到,他是一個體驗派,更擅長拍一些與自我成長經驗相關的命題,超出這個範圍,就會有些力不從心。《陸犯焉識》里,有他熟悉的文革背景、政治變遷、被壓抑的慾望和多詭的命運。但同時,他也清醒而準確地判斷出,哪些是可以付諸影像的,哪些則不。於是,張藝謀極其刁鑽地選擇了原著自「青海來信」之後的內容進行改編,這有些意外,細想來又相當高明:以愛情這樣穩妥的主題切入,而且是失憶之後的愛情。一切都結束了,但一切又都映射在當下,給生活造成影響。張藝謀在《南方週末》的訪談中這樣說:「無需再去討論,發生了什麼,應該怪誰。……所謂新類型,就是我們不要再憶苦思甜,我們不要再控訴,再苦大仇深,讓它用內斂的方式,暗流湧動的方式,甚至內傷的方式,去沉澱那個苦難。」
       歸來,正是要讓人們知道,在經歷了苦難之後應該如何繼續生活。而在張藝謀看來,重構生活的最好方式就是:與命運和解,並順勢而為。女兒對父親的背叛以一句「對不起」而和解,丈夫與失憶妻子的關係,也在經歷了反覆治療無果之後,以「陪著你到天邊」而和解。親情、愛情、忍耐、和解,這是支撐一個普通百姓活著的信念。至於批判、反思、改造、重建,那彷彿是廟堂和公知該操心的事情。
       樸素美學:與色彩和解的張藝謀
       不得不說,《歸來》的美學形式,是張藝謀的一次重大突破和探索。克制、冷靜、樸素,一切為了還原時代而努力,不再刻意為了色彩而色彩。他扔掉自己最最傍身的一門手藝,將濃烈化作平淡,試圖讓形式為內容服務,創造出本真的生活質感。「靜」,大概是影片在前十幾分鐘的背景交代後,從螢幕傳遞出的最強信號。只不過,全場整齊揮舞紅寶書的一刻,那個曾經的張藝謀還是忍不住跳了出來。那是另一種力量,類似於「意志的勝利」。但這次張藝謀並沒有像在《滿城盡帶黃金甲》中那樣,賦予「法西斯美學」合法性。這也正是整部電影中批判性最強的一幕。
       無論是初出茅廬時的《黃土地》《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還是走進商業時代之後的《英雄》《滿城盡帶黃金甲》,直至上一部作品《金陵十三釵》,張藝謀的「造型」和色彩運用,向來被人所稱道。在早年白睿文的訪談中,張藝謀直言,對大紅大綠的顏色的偏愛,完全是出於一種本能。可以說,在《歸來》中,他對本能進行了理性的壓制,嘗試與曾經「佻撻飛揚」的色彩和解,拋棄過度商業化、消費化的美學觀念,回歸到對現實和人性的尊重,並擔當起恰到好處的歷史責任。這在當今中國電影的大環境下,尤其顯得難能可貴。當年賈樟柯叫板張藝謀:在黃金遍地的時代,誰還來尊重好人?今天,張藝謀大概可以用《歸來》回應。最最重要的是,《歸來》以年度文藝大片之姿獲得全社會關注並向高票房衝刺,而賈樟柯的《天註定》,則歸來無期。
       由此可見,和解的力量是多麼重要。
       陸焉識:一出存在主義戲劇的男主角
      《歸來》是一部只有現實,不訴來歷的電影,它的目的不在於歷史敘事,而在於描述一種純潔美好的人性。但作為一個人而言,陸焉識卻無法被歷史切割。如何在被架空的情境之中還原完整的人性,是擺在每一個演員面前的最大難題。因此,《歸來》對演員的要求之高,在張藝謀電影裡前所未有。值得慶幸的是,我們還有陳道明。他的確代表了中國男演員的最高水準,把一個知識分子的堅持,一個男人的忠誠和一個父親的寬容,刻畫的淋漓盡致。
       原著小說中,陸焉識一生起伏跌宕,華麗蒼涼。從會四國語言,留洋歸來的倜儻富家子,到被天真性情所耽,流放至西北荒原的勞改犯,再到獲得平反,回家之後卻被勢利子女排擠,最終只得離去的落寞老人,這樣的人生,實在是「檢視了殘酷歲月裡生命可能達到的高度」。而他對妻子馮婉瑜,從包辦婚姻的無愛,直至歷經變革之後才懂得什麼是愛,這其中複雜、微妙而隱秘的心理狀態,也著實令人唏噓。
       然而在電影中,這一切都被簡化了,只有蛛絲馬跡依稀可循。觀眾們只是知道,陸焉識那麼愛馮婉瑜,而馮婉瑜也一直愛著那個活在自己心裡的陸焉識。
       縱使相逢應不識。這是多麼存在主義的一齣戲劇。陸焉識不就是那個永不停歇的西西弗斯嗎?一次又一次,他想盡辦法,變換身份:方師傅、修琴的、念信的……他知道,他是自己生活的主人,他的命運是屬於他的。陸焉識不工作,不勞動,他歸來之後的整個身心都致力於「喚醒婉瑜」這項也許永遠都不會有效果的事業。許多年過去了,他似乎也已經習慣了這樣的週而復始,這是他與生活和解的方式,裡面有愛,有愧疚,有無奈,更有希望。陸焉識是一個荒謬的英雄,也許在別人眼中,他徒勞無功的守候是可笑的,但於他而言卻是幸福的。他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他是自己的神。
       那麼婉瑜呢?在和陸焉識長期分離,相識卻無法相認,相認卻又不相識之後,她還知道去車站接的那個人是誰嗎?這麼多年了,她最忠誠的伴侶,是自己的理想。陸焉識和馮婉瑜,都在等待著彼此的戈多。
        而坐在螢幕前的我,看著許多年之後一個白雪皚皚的早晨,陸焉識手舉寫有自己名字的紙牌,陪伴婉瑜在車站廣場等候。這一刻,我完成了與導演的和解。
       其實我們都是命運的人質。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