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歸來[2013]--Coming Home[2013]

归来/陆犯焉识/ComingHome

7.2 / 6,382人    109分鐘

導演: 張藝謀
編劇: 嚴歌苓
演員: 陳道明 鞏俐 郭濤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馬人人

2014-05-05 11:18:52

悲喜皆為愛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我本來已經躺下了,但好像胸口被誰拍了一記重掌,一口鮮血,不吐不快。又擔心一覺之後會遺忘了哪點微小的感動,也就顧不上困了,起來打字。

生於86年,我大概錯過了張藝謀最藝術家的那幾年,第一次在電影院看他,已經是《英雄》。從這個時候開始看他電影的人,大體對這位「國師」沒什麼好感,無非是個開染坊的老流氓,螢幕上揮毫潑墨,螢幕下亂搞超生。
如果不是靠發達的DL產業,我約摸也會錯過外婆橋紅燈籠活著打官司等種種。上述NB閃閃的作品,一直激勵我持續不斷地、拿真金白銀捧張先生的場,從黃金甲到十三釵,每次走出電影院都忍不住大罵髒話,而且一年比一年罵得難聽。
大叔們那些年靠看張藝謀裝B,騷年們這些年靠罵張藝謀裝B。如此分析,那麼在看《歸來》之前,我還是騷年。

當然,我還錯過了那混沌但「有序」的10年。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那是課本上的一句帶過,是禁片的必備橋段,是長輩們話到嘴邊又戛然而止的往事不如煙。
如果說「WG」是那一代人心中的伏地魔,那這一次,《歸來》的張藝謀大概就是敢直呼其名的哈利·波特,哪怕額頭的疤還會隱隱作痛,他也不甘心只把回憶打包封存。
我印象里,《歸來》應該是中國大螢幕歷史上,第一次直面那10年的作品。光憑這一點,就值得幾代人起立鼓掌。


《歸來》的前30分鐘,以一家三口的戲劇衝突為小切口,帶觀眾回到那個神秘的年代。

————————第一道分割線,含劇透————————————

打成右派發配遠方的父親,留守持家獨立思考的母親,洗腦長大一心向太陽的女兒。
這是一場在《1984》里就被預言過的人倫悲劇,女兒為了「GM事業」舉報父母的密會,一舉瓦解了一家三口僅存的一點點,精神層面的親情紐帶。

———————————第一輪劇透結束————————————

短短30分鐘,電影大師的功力就可見一斑。張藝謀並沒有像馮小剛在《1942》里那樣,使勁渾身解數來描繪各種"慘不忍睹",而是集中火力在家庭矛盾上,用父女、母女、父母三組細膩的衝突,揭示了特殊年代造成的悲哀。
在一個信奉儒家的民族,竟然有一種力量可以凌駕於親情之上,這應該是100年前100年後的人,都不太能想像的事情。
三組矛盾集中爆發,引來了全片第一輪淚點。這時我看了看手機,距離開映整好30分鐘。
這30分鐘裡,有兩個人不得不提。
一個是鞏俐,這30分鐘幾乎是她的獨角戲,她用精確到背影、手指、下巴、腮幫子的演技,只幾場戲便醞釀出排山倒海的情緒,絕對是世界級的表演。
一個是張藝謀,僅僅用30分鐘和一個再簡單不過的故事,便把那10年的哀與怒傾訴完畢。細膩、隱忍、考究、精確,舉重若輕。
如果在更遠的未來,WG之於中國,可以像二戰之於歐洲一樣,成為一個獨立的電影類型,那麼《歸來》的前30分鐘無疑就是這個類型的鼻祖。

有看過原著《陸犯焉識》的朋友說,電影版刪減了太多對WG時代的描繪。關於這個問題,我覺得是有點小家子氣了。拋開我們國家尚存的電影審查制度不說,這終究不是一部滿足好奇心的紀錄片,而是一部真正意義上,在探討愛情的電影。


前30分鐘澎湃收場,本以為電影會進入淚點一浪接一浪的節奏——即使這樣也值回票價了。可我萬萬沒想到在《歸來》的後80分鐘裡,張藝謀再也沒有用力去濃烈。

——————————第二道分割線,含劇透——————————

WG結束,父親平反歸來,母親因病失憶,女兒成人有了人性。
這80分鐘裡,女兒不再是家庭矛盾的核心,轉為父母關係的催化劑,不予討論。
父愛母,母愛父卻不記得父。這個愛情故事簡而化之,就是嚴肅版的《初戀50次》+中年版的《愛》+活人版的《人鬼情未了》。
他愛她,她愛他。她不記得他,他不能擁有她。
她等他,每個月的5號都去車站街他,一接就是幾十年,也沒想過離開他。
他等她,每天守候在最近的地方,想方設法喚起她的記憶,等她認出來他的那一天。

———————————第二輪劇透結束————————————

相對傳統意義上的愛情電影,這應該是冗長而難熬的80分鐘,沒有大喜大悲,也沒有小情小調。
瑣碎綿延的敘事,一輪接一輪,幾度準備好情緒眼淚幾乎打轉了,就戛然而止重頭來過。
一層一層剝開洋蔥,卻發現手裡拿的是顆無公害且不催淚的包菜。大概是這樣的一個觀影感覺。
但回想起來,這實在是太溫柔的80分鐘。我從不記得在任何一部華人電影裡,像《歸來》這樣,用如此尊重、崇拜甚至信仰的方式,描述過愛情。
之所以強調「華人電影」,是因為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並沒有給愛情留下太多餘地。
在這個尊孝悌、敬權貴、逐福祿、求康壽的國度,愛情通常是被妥協的對象。我們有太久沒有大張旗鼓、鄭重其事地,去歌頌愛情。
關於這一觀點,我不想花太大篇幅去論證,就在電影裡舉一個我最感動的例子:

———————————第三道分割線,含劇透—————————

片面失憶後的母親,決定再不原諒女兒,把她趕出家門,視若路人。
在很多人看來,這都是絕對無法理喻的結局,所謂「虎毒不食子」,母性應該是女人與生俱來的美德,無論再愛誰,女兒終歸應該是女兒。況且母親並未改嫁,尚在等父親歸來。
分兩個層面來分析母親的這個決定。
1,片面失憶後,母親已經不具備理性思維能力,也就是社會屬性相當弱。因此處理問題時極端感性,在她的心裡,對人妻身份的自我認知遠遠超過了對人母身份的認知,因此在兩個身份發生衝突時,她僅憑潛意識就決定遵從作為「人妻」的自己。
2,母親內心深處並沒有遺忘「人母」的責任,因此只憑丈夫的簡單幾句建議,便興高采烈地邀請女兒回家住。可見她對女兒的責備,源於自己並不確定丈夫是否能夠原諒女兒的所作所為——其實她自己早就原諒了——甚至可以理解成是「身為人妻的自己「對「身為人母的自己」的責備。
在這個小片段里,愛情成為了高於自己、甚至高於子女第一價值觀。至少在我的認知里,這已經是華人曾給予過愛情的最高地位。

——————————第三輪劇透結束—————————————

在這80分鐘裡,鞏俐受到角色的侷限,展現演技的機會不多。這時陳道明挺身而出,越來越有戲,在漸進的劇情中,將表演的層次感拿捏得無比精確,尤其是彈鋼琴那場戲之後,就好像一座隨時準備爆發的活火山,並一直提著那股勁兒撐到了最後一分鐘。
哦,順便提一句新一任的謀女郎張慧雯吧。長得挺漂亮,舞跳得也好,沒演砸。已經相當不容易了。
輪番出場的知名龍套中,最喜歡的是丁嘉麗的表演,容嬤嬤之後,好像再也沒見過誰把北方潑婦演繹得如此傳神,點個小小的贊。
從單純觀影體驗的角度來看,《歸來》也是相當考究的年代戲。時代感強烈的背景音樂貫穿始終,甚至連每首歌的音質、音量都有精心雕琢。服裝、道具等細節之處也能感受到張藝謀對那個年代深沉的懷念。
這種懷念,並不是像有些電影那樣給英雄墨水或者大白兔奶糖幾個大大的特寫,而是讓瓷杯、臉盆、鬧鐘、自行車、收音機、大字報、革命標語這些元素,安安靜靜地躺在它們應該在的地方,絕不刻意打擾鏡頭。
無數微小的、不動聲色的懷舊,相反更讓人融入劇情中,而不會一驚一乍地聯想到「哎呀我家原來也有個跟這一模一樣的床單」。說白了,也是老謀子大師氣度的一種體現。

——————————第四道分割線,含劇透——————————

《歸來》的結局,是我最喜歡的部份。
其實看到接近尾聲的時候,很忐忑的,不知道自己更想看到哪一種結局。
要嘛,男女主角中有誰沒熬過時間流逝,先走一步,讓這場偉大的愛情最終以無聲的遺憾落幕。
要嘛,在男主角經年的努力之下,女主角的記憶突然被喚醒,皆大歡喜。
但好像,不管以什麼方式收尾,都少了那麼一點味道。
終於,經過一幕突兀的「許多年後」,男女主角化成了有點讓我無力吐槽的老年妝,迎來了最後一個鏡頭。
那是在5號的清晨,還是那個車站。
她還在等,他也還在等。
開放式的結尾,不是悲劇,也不是喜劇。
在愛面前,談悲喜,太膚淺。
無論悲喜,皆為愛情。

——————————第四輪劇透結束—————————————

多年後提起《歸來》,我應該送給片中那個特殊年代一句「呵呵」,然後告訴年輕的朋友,這是我28歲那年看到首映的,一部偉大的愛情電影。



————————二刷歸來+對話老謀子—————————————

5月8日老謀子來武漢宣傳,與媒體、學生做了長達2小時的對話,幾乎所有的聊天內容,都直接和電影本身相關。
5月11日母親節,「二刷」《歸來》,作為母親節的禮物。老母、小姨和老母的閨蜜都有淚灑現場,感慨良多。強烈建議每一個70後、80後、90後,都帶著自己的父母去電影院看這部電影,同樣一張影票,用在他們身上的性價比絕對更高,無論是感動、回憶還是日後吹牛逼,都是很好的選擇。

以下文字是和老謀子聊天之後得到的一些花絮+內幕,希望能達到輔助觀影的作用。
(前提是你必須已經看過這片兒,因為從下一段開始,滿滿都是劇透了。)

1、鞏俐和陳道明,是張藝謀看完原著後便確定的不二人選男女主角,因為兩位演技大神都是北方人,導演乾脆放棄了原著的上海背景,直接把故事搬到了北方某小城。

2,鐵路戲取景唐山火車站,沒有動用一輛道具火車,影片裡出現的每一輛火車,都是現實生活中真實奔跑的存在,它們或許還不知道自己上了大螢幕。

3,30分鐘那場撕心裂肺的告別戲(「焉識,快跑!」那段),確實和全片娓娓道來的氣質有所出入,澎湃了一些,也濃烈了一些。按張藝謀的計劃,應該也是淡淡的一眼相見,最後呈現的戲碼,是來自鞏俐和陳道明兩位演員的堅持,沒有台詞,只有兩個人相互喊對方名字。也是張藝謀影片中難得一見的,「演員主導」戲。

4,張慧雯(片中女兒)在雨里停車摔倒,引發停車棚自行車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倒下的那場戲,是真摔。NG了很多遍之後,女演員體力不支,才有了這神來之筆。

5,陳道明曾經要求,自己要和方師傅面對面有一場戲,最後因為無法確定兩人見面後故事該怎麼辦,而作罷。丁嘉麗罵街那場戲老謀子本人也很喜歡,發佈會現場繪聲繪色地演繹,他認為那顯然是罵給左鄰右舍聽的,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很多事情無法界定誰對誰錯。(BTW,原著中是馮琬瑜主動被方師傅潛了,才讓陸焉識免遭槍斃。)

6,結尾的畫面,是整部電影從最初就確定的部份。

7,在之前的超前點映場,最後一個part里,有張慧雯獨自騎車跟在父母背後去火車站的鏡頭,但有眼尖的影迷在這組畫面里發現了有穿越年代的道具bug,老謀子也承認了。到我「二刷」時這組鏡頭已經完全被剪掉。

8,對於新一任謀女郎張慧雯,老謀子最欣賞她在WG期間那30分鐘戲裡的表現,有那個年代的精氣神。

9,有個BUG是我老媽發現的,她說1970年以後,已經不流行唱「大海航行靠舵手」了。

10,既然有朋友問起,就解釋下為什麼給《歸來》打92分。
有3分扣在張慧雯的演技,WG之後的戲用力過猛,很多地方的表現又絲毫不像一個經歷過起伏的國企女工;
有3分扣在畫面上,有些地方確實太暗了一些,哪怕質樸留白,看張藝謀的片子還是希望每一幀都可以截圖當屏保用的;
還有2分扣在第三part時候兩位主演的妝容上,雖然請來了好萊塢的團隊,但顯然在老化陳道明和鞏俐時,還是有手下留情。整個妝容一上來就讓人大齣戲,尤其是特寫時,有一種「老奶奶肉毒是不是打太多」的即視感。

————————第三次更新,替自己說兩句——————————

替自己說兩句吧。
  
  1,關於「大螢幕上的直面10年」,就別拿活著和霸王出來說事兒了吧,我雖不是影痴,這兩部沒上過中國大螢幕,還是可以肯定的。我認為在這個政審嚴格的國度,能把東西拍出來不是最NB的,拍出來還能上映才是。(參見《讓子彈飛》)
  
  2,涉及那10年的電影很多,包括這些年公映的,諸如《我們天上見》《我11》等,但真正對「傷痕」的描述,都不如《歸來》的前30分鐘精準明確。這是我理解的所謂「直面」。
  
  3,至於《芙蓉鎮》、《小街》,都是離文革時期太近的年代片,它們能過審我認為是當時的政治需要。那年代電影依然是計劃經濟的產物,改革開放之後的中國電影才能真正用「產業」來形容,個人認為,在90年代之後公映的電影裡(1990年前一年發生過什麼想必豆瓣網友知識面這麼廣就不用我贅述了),《歸來》是最直白的反思文革。當然你會提到《太陽照常升起》,對我而言,這部充斥著隱喻和暗示的電影是稱不上「直白」的。雖然我很喜歡姜文。
  
  4,我不是槍手,也沒有拿片方一毛錢(當然如果片方願意因為這篇影評打點我一點稿費,那也是多多益善的事情。身為一個平面媒體人,軟文我也寫過,只是報價略高,且不會以「馬人人」的名義自己發到網上)。超前點映是找院線的朋友帶我進的場,母親節那場是自己買的票。至於那些上來就揪著一兩句話,扣上「槍文」帽子然後批判我創作動機的朋友,我只能說你們生錯了時代,如果放在40年前,應該是很稱職的紅衛兵。
  
  5,我給《歸來》92分,確實有一些主觀因素,這種主觀是因為期待看到更多這樣的國產電影,是來自一個普通影迷的主觀。我誠然不是一個崇尚中庸的人,不會刻意為了不把話「說滿」,給一個四星。 這個世界已經客觀到連看電影都不能主觀評價了嗎?
  
  6,昨天開始看《陸犯焉識》原著。確實是本好書。但依然不覺得「原著黨」有什麼值得驕傲的。電影和文學,本就是相輔相成的兩種藝術形式,保持原著的精神和感動,按自己擅長的方式用鏡頭講一個故事,沒覺得有什麼不妥。當然你可以不喜歡,但如果只是因為「和原著這裡那裡不一樣」,會不會太狹隘了些呢?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