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獅子王--The Lion King

狮子王/狮子王

8.5 / 1,140,943人    89分鐘 | 73分鐘 (workprint version)

導演: 羅傑艾勒斯 勞伯明克夫
演員: 馬修鮑德瑞克 詹姆斯厄爾瓊斯 茉拉凱莉 傑瑞米艾朗 琥碧戈柏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五喬

2014-04-25 17:00:37

多數現代人對《哈姆雷特》的理解,也就是《獅子王》了吧


1989至1999的十年,被稱作迪士尼的「文藝復興」時期,這一時期的迪士尼不僅走出了之前的票房陰霾,更重要的是復興了迪士尼本人對動畫長片的理解:動畫電影不僅僅是拍給小孩子看的作品、而應當同樣適合成年人欣賞。1994年上映的《獅子王》可以說是迪士尼史上最嚴肅的作品。剝去其輕鬆的喜劇元素,脫去其音樂劇的熱鬧外衣,《獅子王》的核心是一個古老而嚴肅的主線故事。影評人Roger Ebert甚至稱之「過於殘酷而不適合年輕的小朋友觀看」。

《獅子王》雖號稱迪士尼第一部原創劇本作品,其故事中對《哈姆雷特》的借鑑卻是顯而易見的,創作團隊也坦言小獅王辛巴的生命歷險是受莎翁戲劇、古希臘神話甚至聖經故事啟發。片中三個主要角色:老獅王木法沙,小獅王辛巴,老獅王的弟弟刀疤,都是《哈姆雷特》中角色的直接替換。辛巴和哈姆雷特一樣,都「延誤」了他們的復仇。關於哈姆雷特為什麼對復仇行動猶豫不絕、瞻前顧後,西方學者幾百年來已經從文學、哲學、心理學等各方方面面給出了解讀。尤其是到了二十世紀,深受弗洛伊德心理學派的影響,特別重視解讀行為背後的心理動機,這一點深深影響了後世的文學和影視創作。在莎士比亞所處的時代,戲劇更強調人物的行為,而不注重角色塑造;莎士比亞超越時代的天才,也體現在他的劇作中通過大量的獨白,使觀眾看到的不僅僅是角色的行為,更看到了他們的心理活動與動機。這一點非常符合現代影視的創作原則。針對哈姆雷特的復仇拖延症問題,《獅子王》中對於辛巴的行為給出了簡單清晰卻又十分合理的心理解讀:刀疤設計害死了木法沙,卻讓辛巴誤認為是自己的過失害死了父親,進而由於愧疚感而自行放逐,在逃避責任中長大成人。這樣的改編使《獅子王》的故事比莎翁原著還要更加合理通暢。

1942年迪士尼動畫《小鹿斑比》中斑比的母親被獵人獵殺的一幕,曾被評為美國人記憶中最悲傷的電影時刻;而本片中老獅王木法沙被刀疤設計害死,無疑成為了新一代美國人的「童年陰影」。雖然影片後半程木法沙以」鬼魂「的形式重現(一處對《哈姆雷特》中老哈姆雷特鬼魂的明確改編)弱化了死亡的悲劇效果,但仍可看出《獅子王》主題出人意料的嚴肅。影片小心地將諸如「弒君」、「死亡」、」欺騙「這些複雜的成人概念用儘量無害的方式展現了出來。編劇筆調精準的將迪士尼善惡分明的是非觀編織進《哈姆雷特》複雜的人性故事中。辛巴的故事重心不是「復仇」而是「責任」與「成長」。最終辛巴雖然戰勝了刀疤,卻沒有像哈姆雷特一樣親手殺掉篡位的叔叔——否則將使辛巴淪為殺人犯——刀疤最終是因為自己的不義而被手下的一群土狼奪去了性命。不同於《白雪公主》、《灰姑娘》等註定是以喜劇收場的故事,獅子王的故事仍然是建立在沉重而古老的「復仇」主題之上。即使辛巴最終戰勝了刀疤奪回了王位,仍然無法掩蓋骨肉相爭的殘酷事實,榮耀石的再度繁榮,是建立在殺戮與反殺戮的基礎上。這使得電影的結局與其餘迪士尼經典的大團圓結局有所區別:片尾處辛巴在悲壯的音樂中,邁著沉重的步子登上雨中的榮耀石,繼承了已是滿目瘡痍的國家,便是這種缺憾式圓滿結局的表達。

在這層古希臘悲劇式的主線之上,影片還交織著諸多微妙主題。由片頭音樂《生生不息》引出的關於生命輪迴的哲學,藉著老獅王木法沙之口講給了小辛巴,也講給了螢幕前的小觀眾們。本片題目中的《獅子王》僅僅是一個頭銜,可以指木法沙,也可以指辛巴,甚至可以指代刀疤,他們都是這個非洲草原上曾經的獅子王。歷史就在這一代又一代的君王更替中前進,就如歷史中一代又一代人對《哈姆雷特》的重新解讀。其實《獅子王》對《哈姆雷特》故事的重述本身就體現著生命的輪迴。

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很大程度上源自這些經典的故事模式符合人類歷史發展,也符合人類本性。反過來,這些經典又在人們一次次的口耳相傳中塑造了人們的心理預期:人們習慣了故事的結尾處正義戰勝邪惡、公主遇見王子、王子奪回王位......歷史就在這樣無數遍的重述與改編、誇大與想像中成為經典。其實縱觀電影史,那些最受觀眾追捧的電影,往往都有這樣一個路人皆知的經典故事模式做底子。

雖然當年《獅子王》創造的票房神話被後來崛起的3D動畫諸如《冰雪奇緣》刷新,但是《獅子王》完美又不失真實性的動畫風格,情感豐富的音樂與百老匯風格的大場面歌舞,嚴肅話題與輕鬆橋段的平衡,最關鍵的,其磅礴的史詩氣質以及關於人類永恆話題的講述,都使其成為西方動畫歷史上的一座豐碑,也是筆者心中絕對的迪士尼動畫No.1.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