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正義辯護人--The Attorney

辩护人/逆权大状(港)/正义辩护人(台)

7.7 / 7,180人    127分鐘

導演: 梁宇皙
編劇: 梁宇皙
演員: 宋康昊 金姈愛 任時完 吳達庶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為人帥表

2014-04-15 05:04:36

拍不成牛逼電影難道僅僅是因為環境嗎?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辯護人》是我去年非常期待的一部韓國電影,影片的歷史題材讓我感興趣,而更主要的是,主演是宋康昊,看這位餅臉大叔的表演,絕對是一種享受。看這部影片之前我就了解過背景,它大概是根據韓國已故前總統盧武鉉年輕時的經歷改編的。講主人公怎樣從一個唯利是圖的律師轉變成為一個為民請命的鬥士。選對了題材是這部影片成功的基礎,背景具有歷史意義,主人公的原型又富有爭議,是個吸引人的好題材。但如何把一個好題材講好,就是編導演的水平了。

    我們願意把一些反映時代變遷以及時代中人物命運起伏的電影稱作史詩電影,當然如何衡量一部電影是史詩沒有什麼標準,場面大,時間跨度長,人物眾多……我想這些只能算作構成史詩電影的元素,最終的評判恐怕還在影迷心中,當你看完一部電影,長嘆一聲,經典啊,史詩啊,得,這就是你的史詩電影了。在我心中,《辯護人》算史詩電影。雖然沒有大的場面,但卻有大的氣場。天子一怒,血能漂櫓,這是大的氣場;匹夫一怒,血濺百步,這氣場同樣強大。

    你能把氣場表達出來,即便是講述匹夫的故事,也是史詩;否則,即使你在描述家國天下,可能也只收穫一個大而無當。比如張藝謀的《英雄》,中心思想就是「天下」兩個字,但裡面的人物,實在是太沒有說服力了,觀眾怎麼可能相信刺客們的信仰,秦王的信仰就輕易被「天下」兩個字就改變了?如果寫兩個字,做一番演講就能改變一個人的價值觀(這改變還不一定對),那這世界上的恐怖份子早就被教育改造好了。還有寧浩那部《黃金大劫案》,一個小痞子轉變成革命志士的過程也太過簡單粗暴。如果人物性格的變化無法讓人信服,則整部電影也就失去了人性宣講的力量。

    《辯護人》就是一部描述匹夫成長的電影,也可能,從高的標準來看,電影的表達還不夠克制,但對於主人公人性的刻畫,尤其是他心路歷程的轉變,非常有邏輯,有說服力。即便拋開題材不談,這個塑造人物的水平,就值得我們的導演學學。很多人認為,我們拍不成這樣的電影是環境不允許,這觀點我不同意。我自然也不同意張國立老師的觀點,我覺得我們拍不出《紙牌屋》,不是環境問題,是能力問題,不信咱們試試弄一部不犯忌諱的《來自星星的你》出來?這兩部片子背後,是極為成熟的電視劇工業。不排除我們的哪位編劇導演小宇宙爆發搞出來《潛伏》《走向共和》這類的神來之筆,但像美國、韓國那樣批量生產水準均衡的電視劇,我們還不行。

    還是來談談這部影片是如何塑造人物的。我始終相信人的本性難移,一個人的價值觀發生重大改變的背後,無論是變好還是變壞,都是因為他本來就是這樣的人,只不過之前限於環境、知識等等外在因素,他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影片的主人公宋佑碩一開始表現出一種唯利是圖,甚至為了賺錢在打法律的擦邊球。他的這種行為根本不為律師圈所容。影片的前半個小時,都在講述他所生活的環境,高壓的,貧困的,這是他唯利是圖的原因,他希望在這樣的空間中能夠獨善其身。這段描寫也刻畫了他的性格,比如自尊心強,比如頑強,比如靈活,這些都是他後來法庭表現的籌碼。但如果這些性格特徵放在一個壞人身上,那他也不可能成為後來的那個人。於是影片裡安排了這樣一個小細節——練習帆船。

    宋佑碩尊敬的一位律師前輩想要選擇一個律師,但宋佑碩顯然不是他的選擇,在他眼裡,宋佑碩是個貪圖富貴享樂的人,道不同不相為謀。一個證據就是他聽說宋佑碩買了一艘遊艇。當他不得不去找宋佑碩的時候,他發現那是一艘帆船。宋佑碩購買和練習帆船的目的,是想要參加奧運會,為國爭光。這個表達很明顯,這是一個希望為國家做點什麼的人,只是還沒有找到路徑。這樣一個有利他想法的人,為什麼會面對社會不公視而不見呢?他和記者同學在酒館裡的衝突告訴我們,這不是立場問題,是認識問題。

    我覺得影片最好的人物設計,就是設計了小酒館母子這兩個形象。我們無法知道當年盧武鉉內心轉變的動機。但是電影裡給了宋佑碩一個動機:一對可以說於他有恩、堪比親人的母子,被冤枉了,求助無門。所以,一開始讓他捲入這件事並且最終轉變的不是理念,而是情感。情感永遠比理論更容易說服一個人,被說服的不僅僅是主人公,也包括觀眾。這之後就順理成章了,他辯護的過程就是他成長的過程,情感漸漸的和理念交織在一起,而他的性格特徵也開始發揮作用,到了這時候,他獨善其身的價值觀開始轉變成兼濟天下,而最重要的是,他原本就是一個這樣的人。

    影片不僅僅塑造了宋佑碩一個生動的角色,在很多主要配角身上,我們都看到了觀念的表達。比如他那個敢怒而不敢言的記者同學,就分明讓人想起那就著名的格言:好人不說話,壞人就得逞。再比如那個助紂為虐的警察,他絕對認為自己的行為是正確的,是為了國家的利益,他身上顯示著漢娜阿倫特所說的「平庸的惡」。這些人物,著墨不多,卻同樣鮮明。

    釜山的那些律師們,從最初的鄙視到最後的敬重,其實價值觀是始終如一的。當所有這一切堆積起來,到了影片的最後,當99個律師出現在法庭聯名要求為宋佑碩辯護的時候,這個邏輯就變得非常通達,情感也就來的極為充沛。就好像《死亡詩社》的結尾,讓你淚流滿面的不是那個結尾,而是整部電影蓄積的力量。如果設計出這樣一個煽情的結尾還不能讓觀眾動容的話,那肯定是電影前面出了問題。

    編劇蘆葦特別推崇《末代皇帝》,因為這部電影是從人性的角度去表達歷史,而我們的電影,卻老是從意識形態的角度去表達歷史。搞不清人性正常的情感需求和行為邏輯,塑造出來的人物又怎麼能像一個活生生的人呢?這樣的假人又怎麼能感動觀眾呢?就像我熱愛的《唐頓莊園》,人家牛逼的地方不在製作精良,而在人性豐滿,價值觀正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