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白日夢冒險王--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

白日梦想家/发梦王大历险(港)/白日梦冒险王(台)

7.3 / 342,641人    114分鐘

導演: 班史提勒
編劇: 史蒂夫康拉德 James Thurber
演員: 班史提勒 克莉絲汀薇格 莎莉麥克琳 亞當史考特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淺草西寧

2014-04-14 07:38:53

影評是一篇說寫就寫的文章 生活是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影評是一篇說寫就寫的文章 生活是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題記
 
 
 
 時隔多年之後的又一部 讓人想說幾句的電影。
 我不是專業的影評寫手,因此我只能從非常 「膚淺」 的感官來描述我的情感。從非常簡單的「看到」 "聽到」 「想到」 和 「感覺到」
 
 The secret life of 華特 Mitty
 
 一張丟失的底片
 無數場白日夢
 一段未曾實現的願望之旅
 一本終將填滿的旅行日誌
 
 然後一切回歸到生活中
 
 
 故事很簡單,一個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底片資產管理經理華特,因公司的合併,自己努力工作了很多年的Life雜誌即將迎來最後一期的發行。而在被攝影師Sean指明要求用他寄來的第二十五張底片作為雜誌最後一期的封面的時候,那張底片卻不見了。於是,藉著膠捲上的其他底片作為線索,我們那總喜歡在白日夢中將自己幻化成「英雄」的華特,真正的踏上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一段連做白日夢都不會夢到的奇妙冒險旅程。
 
 
 說到華特 Mitty愛做白日夢的習慣,其實我最先聯想到的是「中二病」這個詞-也許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在人生的某段時間,總會在自己的異想世界裡將自己描述成是某個奇蹟般的存在。對於華特來說,白日夢就像一劑小小的興奮劑,讓他這個在現實中因父親早逝,不得不放棄自己滑板夢而在高中就輟學去披薩店打工的失意者能得到哪怕一絲心理上的寬慰。
 
 現實中的他太過循規蹈矩(這從電影伊始,他認真打著電腦記帳時的鏡頭充分體現出來)以致於,每當在現實中遇到「瓶頸」時,他總是要進入逃避現實的daydream模式,去創造一個又一個讓自己滿意的最佳結局。
 
 電影在任何一個可以穿插鋪墊的角落都精心而自然的為整個故事的架構打上了不易讓人察覺的伏筆,「daydream」以一種一點都不唐突,猶如行雲流水的小曲一般的存在交錯了滿盤故事。
 
 忘了說,【白日夢想家】應該是我見過最好版本的翻譯。要知道,白日夢做的好,也是一樣可以創造奇蹟的(笑)。 但這一切終須落實到穩紮穩打而又踏踏實實的日常中去。電影的前半段中,華特無時無刻不在daydreaming,以致於他遺漏了能找到Sean至關重要的線索。於是他開始了一段一系列本不可能出現在他生活中的奇遇。
 
 若要說底片是一個契機,那白日夢便推波助瀾,一口氣將華特從美國大陸,帶離到了只有八個人的格陵蘭島,鬼使神差的跳上直升機,掉進海里和鯊魚進行命懸一線的搏鬥, 被底片中那艘Erkigsnek號救起,在冰島用他年少時期一直鍾愛的滑板一路追逐著Sean的蹤跡,直到最後在喜馬拉雅山上出其不意的 「相遇」
 
 我一直忘不了,跳上直升飛機那一刻的華特,瞪大了他的雙眼,屏息凝神,張大了嘴簡直是不敢相信自己俯瞰的這一切美景竟是真實的!
 
 那一刻,他不再是被困曼哈頓鋼鐵叢林中的普通上班族,不再是被囚地下室的平凡底片經理,亦不再是被禁錮於白日夢中的虛幻英雄。這回,他可是真真切切的擁抱了那些曾經只能在照片中瀏覽的瑰崎壯麗的自然美景,從濃厚雲層下閃爍的格林蘭島,到蜿蜒至蒼穹盡頭的冰島大道,從火山爆發下的漫天黑幕,再到一萬八千尺上空天寒地凍的喜馬拉雅。
 
 
 眼看著華特百般無趣的生活軌跡中,本不可能再實現的少年滑板夢,和父親去世那年就想要實行的背包歐洲游卻就偏偏因為那張小小的底片讓那早就不知道丟哪兒的滑板和被塵封起來的背包還有旅行筆記「重出江湖」
 
  電影就是這樣,精心安排的劇情和橋段不僅創造了一個有血有肉的故事,也讓觀眾伴著製作精良的原聲音樂,跟隨華特的足跡攬盡了猶如國家地理攝影中才可見的壯觀美景,宏偉而精緻。那些與電影畫面融為一體的公司標語出現的恰到好處To see the world, things dangerous to come to. To see behind walls, draw closer; to find each other and to feel, that is the purpose of life.
 
 縱觀整部影片,一切情節發展都中規中矩,它們都在訴說著一件事情,就是Life這本雜誌的座右銘。開拓視野,衝破艱險,看見世界,身臨其境,貼近彼此,感受生活,這就是生活的目的. 華特在Life雜誌工作了十六年,卻在雜誌閉刊的前夕才真正的體驗到了生活的真諦。然而這也是他生活的另一個全新開端。當他真正掙脫了束縛,捨棄了心中膽怯,最終不是在白日夢,而是在真正的生活中充滿底氣的回擊了那個面目可憎的上司,最終不用再通過婚介網絞盡腦汁的為自己的經歷添加些吸引人眼球的傳奇經歷,也可以勇氣滿滿的牽起心目中女神的手。
 
 因為那些都不重要了,所有的「修飾」,所有的「不得志」,所有的「未完成」,所有的「拘謹」,和所有的「小心翼翼」都因為那場盛大的冒險變得不再是需要擺脫的目標,而是自然而然的在經歷中變得不再讓人耿耿於懷, 因為心隨之變大了。
 
 在喜馬拉雅山的某處偶遇 正端坐在風雪中等待雪豹出現在鏡頭裡的Sean,但直到雪豹出現,離開,Sean都沒有摁下那個快門。華特不解,Sean卻道出了整部影片讓我最喜歡的一句話。他說如果我喜歡一個時刻,我不喜歡相機讓我分心,我只想沉浸在那個時刻,Stay in there,right there and right here.
 
 這難道不是整部影片最好的詮釋嗎?生活其實是享受,為何要讓它束縛你,為何要把它視為一個目標。唯有衝破艱險,身臨其近的感受,全心全意的享受生活,一切才會隨之而來。
 
 
 Life雜誌終於迎來了最後一期的發行,封面上是最終被找回的25號底片,哦不,應該說是從來就沒丟失過的25號底片。它只是因為華特的白日夢被疏忽在了不起眼的小角落裡。就像生活中真正美好的事物,總教一些無關緊要的瑣事蒙蔽了雙眼。
 
 許多人大概猜到了這結局,落在雜誌封面上的並非什麼攝人心魄的宏大美景,而是簡簡單單,乾乾淨淨的生活視角,一張名副其實與Life相互輝映的作品
 
 "照片中的華特 正坐在辦公樓下的水池邊,一手拿著選集一手拿著放大眼鏡認真的挑選著底片"
 
華特可能永遠都想不到,最後一期的封面居然會是自己。但其實Sean在一開始給華特的信件和禮物中早就透露了。這是一份獻給認真生活,認真工作的人的禮物。
 
 你看,不管經歷過什麼,想要經歷什麼,最終一切都會落實到腳踏實地而又兢兢業業的生活中去。表面上看,大部份人的生活看上去總是差不了多少,可是這生活背後實質卻是我們自己決定的,是活在不切實際的白日夢中?還是活在當下,來幾個說走就走的旅行去充實自己,是把生活當做目標來追求,還是融入它,享受它。
 
 電影故事很大,道理很小,我們沒有什麼丟失的底片,但我們依然可以像華特一樣,踏實工作,卻也來那麼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拋開一切看起來恰當合理非常有說服力的藉口,好好享受我們曾經不敢去做的每一件好事。那是一種對自己的證明,當你證明了自己,你就會有足夠的底氣去坦然面對生活中的一切困境,別忘了,要去終破艱險,別忘了,要去感受彼此,感受生活—That's life!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