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木下惠介:微光中的電影路--Dawn Of A Filmmaker : The Keisuke Ki

最初的路/DawnofaFilmmaker:TheKeisukeKinoshitaStory

6.9 / 115人    96分鐘

導演: 原惠一
演員: 加瀨亮 田中裕子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時間之葬

2014-04-13 00:34:53

為了紀念的紀念



  作為紀念木下惠介百年誕辰的獻禮之作,《最初的路》卻並未過多涉及木下的電影創作,而是將焦點對準其剛出道不久時值二戰的人生低潮期,通過與家人在一起時的尋常生活,著力刻畫木下的性格——滿懷理想與熱忱且倔強固執。影片著力於強調紛飛的戰火如何摧毀了人們的價值與信仰,作為藝術創作的電影更是被軍部操控的審查壓抑得一片晦暗,而最終的落腳點還是一條屢試不爽的老路——在家人和朋友的關懷下,失意的人如何重新尋回生活的信心,從此發奮圖強。
  二戰期間是日本電影有史以來最為黑暗的時期,不僅作為拍攝必備物資的膠片極為稀缺(直接導致1945年日本電影年產量僅剩26部),軍部按照納粹德國制定的電影審查制度更是令絕大多數導演的創作徹底被扼殺。彼時的年輕導演幾乎沒有什麼出頭的指望,唯一的希望只能是替軍部拍攝宣傳戰爭的「國策電影」。在這一特殊時期中嶄露頭角的導演,真正說來僅有兩人,一個便是已經譽滿全球的黑澤天皇,另一人正是依舊被認為是日本電影國粹級大師的木下惠介。黑澤明的處女作《姿三四郎》由於被認為宣傳了日本國粹柔道,且影片呈現出一種昂揚向上的面貌,得到了軍部的認可,甫一面世便好評如潮。然而多年以後回望,這部電影毫無軍國主義痕跡,人們所看到的,只是一部純粹的勵志時代劇。而木下惠介卻在拍攝完處女作《熱鬧的碼頭》之後,被軍部「挾持」拍攝了帶有戰時宣傳色彩的《陸軍》。
  《陸軍》的創作始末正是《最初的路》的源頭,木下由於在影片的結尾把一位送兒子上戰場的母親的鏡頭拍得略嫌哀傷,而被軍部認為懦弱、不合時宜,堅持自己的木下於是憤然提出辭呈,告假還鄉。一位胸懷理想的電影人面對嚴苛的審查體系,仍然堅持自我的精神不由得我們不佩服,但若是參照黑澤明以《姿三四郎》的方式「曲線救國」,似乎來得更為高明。無論如何,只此一點,如今我們的導演編劇們,也當先三省自身,再思量有無傚法之處。
  作為一部電影,《最初的路》寡淡得猶如一碗清湯掛麵,導演的技巧堪稱笨拙,基本只剩夾雜一點溫情和煽情的陳詞濫調。但是作為一個看過木下惠介大部份代表作的人,看到片尾那長達十分鐘的混剪時,依然會動容。這是一部適合也僅僅適合用來作為紀念的電影,其中最大的亮點可能是日後木下最為著名的代表作《二十四隻眼睛》中大石老師的原型(一個鄉村教師,宮崎葵客串)如何在回眸一瞥中啟發了年輕的木下惠介那一幕。本片其餘值得矚目之處,幾乎都來自於木下惠介本人。就此而言,《最初的路》最大的意義,或許正在於讓更多今天的觀眾,認識並了解這位成就斐然的巨匠。
  
  
十分鐘混剪勝過全片
    二戰剛剛結束的1946年,木下就拍攝了日本國內反思二戰的里程碑式作品《大曾根家的早晨》,後來更是以《二十四隻眼睛》將其婉約、感傷式的戰爭批判發揚到巔峰。整個50年代,都是木下惠介的創作高峰,這一時期的他除了繼承以前多樣化的創作風貌外,更在技巧上不斷創新。多部代表作都在探索著電影技法新的可能。其中《卡門歸鄉》《日本的悲劇》《24隻眼睛》《願君如野菊》《楢山節考》《笛吹川》入選《電影旬報》評選的20世紀百大日本電影。以下是《最初的路》中最後十分鐘出現的幾部木下惠介代表作。

  1951年《卡門歸鄉》
  日本電影第一部全彩色膠片電影,高峰秀子飾演的脫衣舞孃卡門在日本的知名度,不下於比才的卡門。這部活潑幽默的作品繼承了木下處女作《熱鬧的碼頭》的風格,諷刺了戰後日本鄉村陳舊的風俗和觀念。

  1953年《日本的悲劇》
  開創性地採用新聞記錄片與劇情交替剪接的蒙太奇手法,將日本戰後社會家庭的崩塌和分裂刻畫出來。其中將一對兄妹含辛茹苦撫養長大,晚年卻倍感淒涼的單身母親尤其令人唏噓。

  1954年《24隻眼睛》
  木下公認成就最高的作品,也是日本電影反思二戰的代表作。通過一位鄉村教師與其管教的12個孩子在戰爭前後的命運折射了一個時代。高峰秀子帶領孩子們在櫻花樹下玩「開火車」遊戲的鏡頭至純至美。本片曾引進國內,許多老一輩的觀眾擁有深刻的印象。

  1955年《願君如野菊》
  本片用朦朧的鏡頭和橢圓形的畫框來處理回憶場面,使得全片講述的熱戀彼此的青年男女未成眷屬的故事帶有一種東方水墨畫的風味,獨具一格。  

   1958年《楢山節考》
  楢山節考是日本耳熟能詳的民間傳說,今村昌平83年拍攝的版本曾摘得金棕櫚大獎。與今村版的寫實不同的是,本片設計了精妙的舞檯布景,將莊重肅殺的氣氛烘托得躍然紙上。木下還巧妙地將歌舞妓形式運用到這部壯美的寬螢幕電影中。

  1960年《笛吹川》
  影片通過一家人祖孫三代在歷次戰爭中的命運對戰爭進行了發人深省的控訴。本片更為令人銘記的是在黑白膠捲上加進點滴彩色的「水彩式」渲染手法,全片用黑白膠片拍攝完畢之後,僅對那些強調主旨的鏡頭施彩著色,像是一部水彩繪製的南畫派電影。這種製片手法耗資甚巨,使當時的投資方松竹公司大為震驚。此後,世界上再沒有一部電影使用此種手法。


  (載於《電影世界》2014年4月刊,請勿轉載)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