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正義辯護人--The Attorney

辩护人/逆权大状(港)/正义辩护人(台)

7.7 / 7,180人    127分鐘

導演: 梁宇皙
編劇: 梁宇皙
演員: 宋康昊 金姈愛 任時完 吳達庶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木衛二

2014-04-04 19:04:19

做歷史的辯護人


2003年,《殺人回憶》,韓國國民影帝宋康昊用那雙一大一小的眼睛,注視著螢幕前方的觀眾,令人肺腑惆悵,江河翻滾。

如今,還是宋康昊,他依然大餅臉,仍舊是小眼睛,《辯護人》裡面,他在法庭上直面暴力機器,慷慨陳詞,怒斥法理不公,直言國家有病,煽情到極限。

這部《辯護人》,我認為比《恐怖直播》要好——後者同樣飽受好評,國內年輕觀眾更是群情激昂,恨不能在本土電影院裡看到這般良心之作。

一來,《辯護人》有更多的歷史素材和依據,深度和厚重感都上去了。電影有閃回,也有往後的交代,時間跨度不小,但主體還是在為學生辯護上(韓國曆史上的「釜林事件」)。我是看完後一搜,原來《辯護人》改編自韓國前總統盧武鉉的個人經歷。而盧武鉉自殺一事,也曾引發李滄東拍攝了《詩》。

二來,片中有大量的衝突和激辯,放《雪國列車》裡面,這些話恐怕是主人公自掏心肺說出來,《辯護人》好就好在,它們不是主人公的自說自話,而是一番衝突,彼此陳述見解。應該說,宋佑碩也遭遇了「微斯人」的尷尬。他愛財,有人比他還愛財。有人選擇逃離,有人索性就是犬儒。總之,沒人願意跟獨裁體制對抗,有什麼比安心活命更重要呢。但《辯護人》完全擊碎了這些,電影說,要的才不是什麼道歉,是每個人都勇敢地站起來、衝出去。結尾的報上來名,好似把楊德昌《牯嶺街》的首尾部份給煽情處理化了。當宋佑碩選擇了為正義辯護,正義也慢慢站在了他這邊。

有人不免要想,這前總統題材,恐怕也是韓國主旋律吧。實際上,哪怕是謳歌民主自由,韓國電影並不會大吹大擂,而是直面曾經的黑暗不公、腐敗不化,那些醜陋、滑稽以及張狂的嘴臉,無疑跟獨裁者們站在了一起。《辯護人》不加掩飾地呈現了這些,有些嚴刑逼供的畫面,更是讓人如坐針氈。而所有這些暴力血腥,居然用太過真實的影像方式,令中國觀眾感同身受。

不消說,《辯護人》再次重演了韓國電影中常見的「歷史的人質」,宋佑碩不是主動選擇為學生辯護,他一番掙扎,做出了犧牲,是進步與保守的矛盾較量。宋佑碩這一方,有些人的目標也不是完全翻案,而是保護學生,但他們都在積極努力(哪怕有些表現得比較消極)。這些參差不齊的認知和力量,恰好是一個社會的真實寫照,有如此時此刻的中國。裡面出現了關於金錢財富與自由民主的討論,每個人都在設身處地為自己著想,而不是常人所想像的麻木。亦有痛心疾首的,為自己無法出力而怨恨。沒有人不想下一輩生活太平,只是有的人想著送到國外去,有的人不敢站出來。這樣的辯駁,太直觀了,扔到中國都正新鮮。

作為一個改編自真人真實的歷史題材,《辯護人》沒有出現真正的壞人,壞人也沒有被繩之以法,那些被洗腦的工具,其實是抽象的形象存在,是獨裁體制專制政黨的化身。《辯護人》以辯護失敗告終,卻以更加輝煌的方式贏得了勝利。因為,這是歷史留給世人的真相。

電影異常工整,剛好法庭前和法庭戲時間對半,宋佑碩是一步一步、連拉帶扯、被推著走上了辯護人的位置。如果只說感動,他依靠自我奮鬥,搬家不易,這是一個人、一個家庭的幸福。後來追求的民主自由、國家遠景,就是常人說的,更多人的幸福。宋為學生們辯護,也為兒女下一代辯護,沒有人希望這個國家如此糟糕。

片中出現靠海的窗(門),一處是世俗幸福的化身,面向大海,方正明亮。一處則是傾斜構圖,陰暗潮濕,象徵極權不公。不過,在吃重的法庭戲上,導演估計太為觀眾著想,《辯護人》的邏輯性跟合理性略顯欠缺。即,作為一部以法庭為主場景的電影,在法庭戲的拍攝上,《辯護人》並沒有表現出如前半段一樣的水準,用情太多。前半段的波瀾不驚和時空切換,令人感慨著小人物如何改變自身命運,並且成就個人生命。宋佑碩也沒有表現出太多的積極主動,更多是被情字所打動,而非自我蛻變。或許,這種降格化的處理,更能拉近與普通觀眾的距離。

倘若有一天,內地電影院出現《辯護人》這樣的電影,看到結尾處,我一定會站起來擊掌叫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