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紐約之王 A King in New York

纽约之王/一个国王在纽约/流亡皇帝

7.1 / 7,560人    110分鐘 | Argentina:105分鐘 | USA:105分鐘

導演: 查理士卓別林
編劇: 查理士卓別林
演員: 查理士卓別林 Maxine Audley Oliver Johnston Dawn Addams Phil Brown (Ⅰ)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dami

2014-04-03 02:13:04

卓別林作品《一個國王在紐約》觀后座談會紀要


卓別林作品《一個國王在紐約》觀后座談會紀要
/范達明整理/
                          
時 間:2014年3月1日(星期六)上午10:50—11:10
地 點:杭州南山路202號恆廬美術館底層講堂
(恆廬藝術影吧卓別林作品《一個國王在紐約》觀後現場)
與會者:(發言序)范達明、王犀靈、金愛武、何吉、盧炘、孫鳳鳳、張曉萍、蔣依群(觀影者:龐健、陳杏生、張征輝、陳步堯、鄭連子、田瑛、翁錫良等)
主持人:范達明
記 錄:蔣依群

本片是卓別林生前最後第二部影片,今天這個版本還是「經典國配」
范達明:《一個國王在紐約》拍攝於1957年,是卓別林離開美國到歐洲的瑞士定居5年後拍攝的第一部影片,也是卓別林生前最後第二部影片——10年後的1967年,他拍攝了《香港女伯爵》,是他最後一部影片。本片與上週我們看的《大獨裁者》一樣,是真正的有聲片,今天這個版本還是「經典國配」——不是上譯的,而是長春的。卓別林演的夏道夫國王是陳汝斌配的;女主角安•凱是向雋殊配的,聲音甜美悅耳——好像王后的對白也是她配音的。本片在「豆瓣」上採用的片名叫《紐約王》,讓人覺得奇怪,實在費解!夏道夫國王是到美國紐約去做國王了嗎?絕對不是!把A King in 紐約翻譯為「紐約王」,單從文字關係上看似乎不錯,還很簡潔,但這個翻譯者絕對是個閉眼不看影片的人!這個叫法一定會給人種種的錯覺!片名還是老老實實叫「一個國王在紐約」為好。
 
影片是卓別林親身經歷的折射。影片顯示卓別林是個天才、偉大的電影家
王犀靈:這部影片是卓別林親身經歷的折射。50年代的美國看上去自由、隨意,其實在政治上保守,政府管制很嚴,到處是密探,為得是把共產主義等思想扼殺在搖籃里。卓別林用他的影片表達自己的思想傾向,用的是幽默的方式。影片中的那個小孩一開始的激情、健談,因被迫招出父母的朋友而心靈受到傷害,最後變成霜打的葉子了。影片對話幽默,如國王與王后、與財政部長、與大使之間的對話等。在和平利用原子能計劃方面,影片還表現了國王的天真,而美國對他的這個計劃並不感興趣。
金愛武:卓別林影片很幽默。看了以後沉靜下來,覺得他很有思想。小孩的轉變,變得低沉,表達出社會嚴酷的現狀。而卓別林以國王的角色,倡導健康的生活,表現出他的善良。影片顯示卓別林是一個天才、偉大的電影家。

影片給你思想啟迪,以幽默方式反映美國社會現實,讓人聯想到中國情況
何 吉:假如讓卓別林來導演我們的「春晚」,肯定通不過審查。由這部影片聯想到中國的社會現狀,如果讓卓別林來拍攝,一定會很深刻。而看看如今中國各地的文化機構,吃國家的飯,卻都拿不出像樣的文化產品來。
盧 炘:我不同意剛才發言者(何吉)的看法。譬如杭州的浙江美術館現在正在展出的「煌煌大觀」的敦煌藝術展,就是官方文化機構做的,是很成功的產品,得到了廣大觀眾的熱烈讚揚與歡迎。不過,對於國內的喜劇,我不喜歡看,你笑過以後感覺很空;而卓別林的喜劇,是大師給你的思想的啟迪,通過幽默的方式,反映美國社會的現實,也讓人聯想到中國國內的情況。

本片應視為他全部藝術成就達到高峰之最後的迴光返照
范達明:這部影片雖然講一個國王在紐約,但不是在美國拍攝的。1952年卓別林被迫離開美國後,再也沒有回美國拍攝過電影。本片是1957年在歐洲拍攝與在歐洲首先發行的。卓別林自1912年9月隨劇團再度去美國演出並定居美國起,到1952年離開,在美國凡40年,可以說,他的全部青春,他對於電影藝術的熱情與最大精力,都獻給了美國;他也是在美國達到他藝術成就的最高峰的,其標誌影片就是《舞台生涯》,我們影吧很早就獻映過。本片應視為他全部藝術成就達到高峰之最後的迴光返照。
孫鳳鳳:這部拍攝了美國社會現實的影片,給了我們這樣的結論:美國與世界其他國家一樣,人民是求民主自由的。對比國產電影,我更喜歡上世紀40至50年代的影片,它們更多地反映了現實。

影片給我的最大印象就是,美國是個絕對商業化的、實用主義的經濟社會
范達明:這部影片給我的最大印象就是,美國是一個絕對商業化的、實用主義的經濟社會。一個來自歐洲小國的、被迫流亡或求政治避難的國王——讓人聯想到最近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的流亡——儘管已經身無分文,但對於各大商業公司與產業巨頭來說畢竟有其利用價值,如借用這位夏道夫國王的王室血統與社會名望等等,以致他在各種場合的活動都無意中被作為商業電視廣告的明星人物或者陪襯人物拍攝下來,在後者的情況中,譬如他在出席驚奇宴會時不知不覺地被安排進了K-X-P-A電視台對安•凱小姐主持的廣告節目的實況轉播中,結果電視觀眾觀看到宴會上的他,成了配合安凱小姐為廠商推銷消除狐臭的清香粉的廣告做秀者。目前的中國社會類似於美國的50年代,也完全進入了商業廣告的時代——無論是報紙雜誌、電影電視,乃至道路交通、車乘與街頭建築的立面,廣告簡直是無孔不入。這是市場經濟與商業社會最典型的標誌與象徵。
張曉萍:看了影片很有感觸,這是一部與卓別林其他影片不同的片子。我聽大家發言,學習了。

安•凱與國王的關係;可愛的媒體女幹將安•凱,思想奇才的神童魯珀特
金愛武:安•凱小姐與夏道夫國王的關係開始於商業利用或商業合作,到後來他們建立起了友情。
范達明:這部影片,除了卓別林本人之外,最讓人喜歡的當然就是這個女主角——電視廣告專家的安•凱(Ann Kay)了。她演活了一個美麗、體面又是積極、進取、實幹的美國媒體女幹將的角色,卓別林把她塑造得如此可愛,代表了離開美國的卓別林對於美國仍然存在的真心的留戀。安•凱由英國女演員道爾•亞當斯(Dawn Addams)扮演,她1930年生,拍攝此片時27歲,風華正茂。在片子中,國王愛上了她,但是原先想離婚的王后在片尾又回心轉意了,他與安•凱之間也就只是友誼了。據說生活中的道爾•亞當斯後來真的嫁了某王室的一個王子,或許因為如此,以後她拍攝的影片很有限。1985年她患癌症死於英國,年僅55歲!另外,我還特別喜歡卓別林兒子麥可•卓別林(Michael Chaplin)扮演的魯珀特•麥可比(Rupert Macabee)。魯珀特,確實是導演卓別林思想中某一方面意識的體現。問題是他完全把這個角色演出了特點:生活中他是否是個神童,不得而知;但在影片中,他確實是個曠世罕見的「神童」,一個思想奇才!這是個令人難以忘懷的兒童角色。如果沒有魯珀特這個角色,影片一定會比現在遜色不少。


2014年3月31日、4月1日整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