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勇者無懼 [美]--Amistad

勇者无惧/勇者无惧/断锁怒潮

7.3 / 82,837人    155分鐘

導演: 史蒂芬史匹柏
編劇: David H. Franzoni
演員: 摩根費里曼 尼格霍宋 安東尼霍普金斯 吉蒙韓蘇 馬修麥康納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邑人

2014-03-27 08:23:16

斷鎖怒潮:Give Us Free !


因為《為奴十二年》,所以回追看了《斷鎖怒潮》。兩部電影都根據歷史真實事件改編,都是講述美國南北戰爭前期黑人追求自由的故事,都是史詩性的講訴,放在一起看,確有必要。不過,在觀看《斷鎖怒潮》時,迅速即被強烈的影像捲進故事之中,讓人屏氣凝神,將所有外在幹擾都拋棄,形成一個獨具的感官上的電影時間。隨著故事的推進,直到那句石破天驚的「Give Us Free !」被喊出來,才突然在瞬間閃動了一個《勇敢的心》裡華萊士的那句同樣石破天驚的「Freedom!」就知道,這部電影可以歸屬於偉大行列之中了。

 

既然從《為奴十二年》看了過來,恰好「為奴」的男主角切瓦特·埃加福特出現在了《斷鎖怒潮》中,而且正好是他演藝生涯的處女作。而在剛剛過去的奧斯卡男主角爭奪戰中,他輸給的對手馬修·麥康納也出現在了《斷鎖怒潮》中,而且兩個人還是同一戰壕裡的搭檔。不知道兩個人在奧斯卡頒獎典禮的後台上是否把手言歡,共話舊事。

 

回到《斷鎖怒潮》上,這是大導演史匹柏在執導《辛德勒的名單》後的第一部作品,在這之後,他的下一部是《拯救大兵瑞恩》。一前一後,都成為了經典中的經典,獨有《斷鎖怒潮》看起來沒有這麼風靡。但這並不代表《斷鎖怒潮》不好看,恰恰相反,這是一部振奮人心之作。而且人文氣質濃郁,它延續了《辛德勒的名單》裡悲天憫人的情懷,宣揚了美國之所以是美國的偉大氣質,可以說是美國的主旋律。

 

美國能夠從立國起到現在,屹立不倒200餘年,實在有賴於當初的建國者們卓爾不凡的見識,以及用天才之手塑造了一套合理的制度架構。這其中,約翰·亞當斯身為華盛頓之後的第二任總統,就是這批開國元勛之一,不僅是《獨立宣言》的簽署者之一,還是與華盛頓、富蘭克林、傑斐遜齊名,成為美國曆史上的最偉大者之一。他的兒子約翰·昆西·亞當斯在他之後,時隔四任總統也成為了美國的總統,父子倆也成為了美國曆史上第一對父子總統。但是就政績而言,作為總統的約翰·昆西·亞當斯有些乏善可陳,遠不如他作為國務卿時候的貢獻更大。但這並不妨礙他是一位擁有寬廣視野,並對平權運動有著巨大的貢獻。如果說約翰·亞當斯那一代人建立了一個民權政府,但並沒有深入下去,將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得到最終的貫徹,那麼約翰·昆西·亞當斯則繼承了父輩的理念,並在平權運動上堅決主張廢除奴隸制,主張白人與黑人的平等上。

 

《斷鎖怒潮》講訴的正是約翰·昆西·亞當斯總統在退役之後,投身的一場艱苦卓絕的黑人平權運動。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電影改編自紀實文學。講的是在1839年,一群來自非洲獅子山的黑人,被奴隸販子捕來,打算販賣到美洲去。經過古巴的奴隸集中營周轉之後,一位名叫辛克的黑人與其他100餘人被帶上了艘名為「Amistad」號的船隻,意圖將其賣掉。這是一支並不算大的船隻,在海上航行的過程中,淡水與食物不夠分配,奴隸販子毫不猶豫地將50名黑人鎖在了一起,沉入大海。剩下的50雨名黑人,在辛克的帶領下,於海上掙脫了鐵索,他們奮起反抗,殺死了船上的大部份白人。並意圖將船隻調整方向,開往非洲的家園。但不幸的是,他們在美國的東海岸漂泊了近兩個月之後,還在康乃狄克州遭到了美國海軍的攔截。並被帶上了法庭,接受美國法院的審判。

 

接下來的,就是一群美國白人之間的鬥爭了,以羅傑·鮑德溫(馬修·麥康納 飾)為首的一批人,力主辛克們應當得到自由。而「Amistad」號上的奴隸販子則有證據證明這些黑人屬於他的私有財產,而截獲「Amistad」號的兩位美國海軍則堅持這些黑人應該屬於他們,還有「Amistad」號的原歸屬國西班牙的女王則認為黑人們屬於她。他們都認為這些黑人是奴隸,而且殺了人,不應該得到赦免,而只能是奴隸。而在1839年的時候,在英國等地已經明確確定販賣黑奴是違法行為。所以羅傑·鮑德溫只要證明這些黑人來自非洲,原本就是自由人,就足以推翻辛克們屬於奴隸的說法。

 

實際上,羅傑·鮑德溫乾的不錯。在一審進行中,法官已經傾向於認同他的觀點,並打算釋放黑奴們。但時任總統馬丁·范布倫為了競選連任,不願意冒險得罪南方州的選民,所以冒大不韙換掉了主審法官,並解散了先前的陪審團。在新的陪審團及政治主張傾向於南方州的新年輕法官的審判下,羅傑·鮑德溫再次以他雄辯的口才,及有力的證據證明了辛克們是自由的。當然,這個過程中,辛克自身的努力也在感染著鮑德溫,使他從一個只認錢的律師,成為了一個徹底的廢奴運動的支持者。

 

不過美國政治的弔詭之處在於,儘管在總統及國務卿的干預下,法官與陪審團被重現組建,儘管這些新人帶有政治偏見,但在羅傑·鮑德溫有力的辯論下,這些心懷偏見的人,還是做出了符合上帝旨意的判決,最終宣判辛克們無罪。而已經競選連任無望的馬丁·范布倫總統則依然在做著最後的掙扎,因為他知道,美國國內燃起的廢奴的熊熊之火,已經到了爆發的邊緣。是為了挽救辛克等50幾個無關緊要的非洲人的生命,還是努力不讓美國南北發生戰爭,他選擇了後者。並將辛苦一案送上了最高法院,希望得到重審。要知道,那時候,美國最高法院的9人裡,有7名來自於南部州。這一終審的結果,對於羅傑·鮑德溫及辛克來說,幾乎是無望的。這個時候,他們不得不請出了已經退休的約翰·昆西·亞當斯總統,希望由他出馬來做這次庭審的辯護律師。

 

終於,約翰·昆西·亞當斯離開了他的溫室花園,站到了最高法院的庭審現場,並發表了一次永載史冊的辯護。他沿用了美國開國之父的理想,將父輩們推進民權運動的努力進行了進一步的宣揚,並對美國精神進行了精闢的闡釋。而正是這一段辯護詞,使得在整部片子中都顯得弱不禁風、孱弱不堪的約翰·昆西·亞當斯突然爆發出一種強硬堅定、態度果敢的鬥士。安東尼·霍普金斯先抑後揚的表演也因為這一次辯護而顯得格外精彩。故事中,最終9位最高法院的法官們僅有一位有異議,其餘的一隻贊成辛克們應該立即釋放。

 

就像約翰·昆西·亞當斯所說,這次審判有關美國的命運,即便是因為這次審判而發生戰爭,那麼著也將是美國國內的最後一次戰爭。如他所預言,戰爭在20年會打響,但也正是因為這次戰爭,使得美國踏上了全新的征途,美國曆史進入了全新的時期。

 

《斷鎖怒潮》與《為奴十二年》的難得之處,都在於他們發生在南北戰爭之前,而且都是黑人獲得了最終勝利,雖然這種勝利看起來多麼的微不足道,但他們的意義卻在於提醒更多的人,歷史是需要抗爭的,而且勝利也需要一個又一個微不足道的勝利來疊加的。《為奴十二年》的個體性勝利更為明顯,而《斷鎖怒潮》則因為有了前後兩任總統的參與,可解讀性就更強,政治隱喻也越大。最終,廢奴者取得了勝利,也更順應了歷史潮流,今天去看歷史上的他們,可能沒覺得有什麼,但置身於他們所處的年代,就會發生這一切得來的都是多麼的彌足珍貴,多麼的不容易。那拍向羅傑·鮑德溫腦袋上板磚,就是一個鮮明的證據。

 

當然,以上所說,只要還是從白人的角度去描述白人內部的爭鬥史。電影中給人印象鮮明的,還有黑人起義領袖辛克,也就是絲毫不懂英文的非洲黑人,結果在法庭上不標準的英文喊出了「Give Us Free !」這力透紙背的吶喊,還有辛克一貫不屈的反抗與爭鬥,都使得他的形象格外鮮明,而且擁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