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天注定--A Touch Of Sin

天注定/ATouchofSin

7.1 / 12,911人    130分鐘

導演: 賈樟柯
編劇: 賈樟柯
演員: 姜武 王寶強 趙濤 羅藍山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所有團的團長

2014-03-16 04:01:15

說說俠義與暴力


       影片的突然「上映受阻」,我認為不是因為片中的血腥畫面,而是源於談到這部電影時賈樟柯口中不斷提及的「俠義」二字。
       「俠義」二字,可以從作為電影人與劇本創作人的賈樟柯口中說出,然而放在時下的中國,卻尤其容易被解讀出很多其他含義。更何況,這部電影和「俠義」的關係實在少之又少。
       通觀電影,劇本裡的人物並沒有表現出多少「俠義」,電影更多反映的是沒有話語權的社會底層民眾在面對腐敗、財富分配不均、權勢之人的欺壓及生活迷茫之時的無能為力,導致負面情緒逐漸積攢而爆發的精神扭曲甚至暴力應對,這種a touch of sin,可以算得上片中角色的一種無奈的"暴力"反抗,而非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俠義」。電影裡四個故事的主人公都有原型,除了鄧玉嬌,其他三個和所謂「俠義」是靠不上邊的,更別提胡文海案、周克華案這種在社會上引起極大恐慌的惡性案件。
       總體來說,電影能被拍出來並通過初期審查,在中國算是一種突破,但是並不能因為這部電影突然的被禁就給《天》扣多高的帽子。這部電影並沒有外界吹捧的那麼「神話」。與其說《天註定》是一部電影,倒不如說是三個半血淋淋的真實紀錄片湊到了一起。電影時代感很強,相對真實的反映了當代中國的一些問題,片中也有很多有暗示性(或者說小聰明)的有意思的細節(稍後會專門寫一文討論,在此不表),但是宏觀把握則難以讓人滿意。電影最大的缺點就是節奏比較平庸,故事的敘事張力明顯不足,且四個故事像斷開的四個片子,沒有穿插太多聯繫。從敘事技巧和電影劇本來說,感覺都比可類比的《黑色追緝令》差了兩個檔次。
   
       賈樟柯在談到電影時表示,「影片借鑑了武俠電影,是希望能讓更多的人反思暴力,避免悲劇」,「片中的四人都是殘缺的『俠』」。那麼何為俠義,何為暴力?再來看看影片中的四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姜武飾演的大海由於競包煤礦失敗,開始懷疑村幹部與煤礦承包者勾結貪污腐敗,並且認為煤礦的承包者沒有給村民足夠的福利。於是他開始了長年累月的告狀、尋訪,以及像祥林嫂一樣喋喋不休的訴說,以致於在公交靠近村民都直接得到「我不聽」的厭煩答覆。在接連被暴打、遭到砸錢羞辱後,大海又被村民們嘲笑為「老高、高爾夫」。心中的怒火讓他效仿起林沖,拿起獵槍走出了家門,開始了大屠殺。
       影片中的大海,在其身上並沒表現出什麼俠義精神。他所糾結的,始終是利益的受損;而導致他進行屠戮的,則是長時間的不公待遇與短時間內遭受的連續侮辱,絕非為人打抱不平抑或專殺貪官污吏。在這個故事裡,大海殺了他認為該殺之人,開殺戒後也殺了無辜之人——會計老婆與鞭打馬的人。在此之前,他早已心理失衡,只要見到村長和會計就會指責他們貪污受賄。這種失衡與得不到回應也導致了他心理出現了扭曲。去郵局寄信時,由於他沒有寫清楚地址,直接就認為辦公人員是二奶或受賄,故意刁難他。大海的屠殺,是兩種心理的疊加與爆發。
       大海的原型,是胡文海。網路上流傳最廣的,大概是一張胡文海被採訪時配有「我不能讓這些蛀蟲們再欺壓人了」文字的照片,和一段不知道誰編造擴充出來的所謂胡文海的最後一段話,並據此被一些人認為他是殺了蛀蟲的「英雄」,而忽略了他濫殺無辜的「偉績」。在被胡文海打死的14人與打傷的3人中,只有4人被其認為是要殺他的人,其餘人下至10歲兒童,到其本家兄弟,上至70老者,大多皆為無辜死者,在其「在一個是死,殺一群也是死」的心理下受害。俠義之人,從來不會濫殺無辜,而胡則在開始殺人之後,心理已經由扭曲轉為了變態。
       在其採訪視訊中(http://www.56.com/u63/v_NjI0NzUzNjA.htmll),胡在談起殺人事件時,胡的臉上大部份時間表情輕鬆。「殺第一個人我緊張,但是我沒有一點恐懼。我頭腦相當清醒。」即便胡文海濫殺無辜,在一些貼吧和視訊下方的留言裡,有人卻稱之為好漢魯智深甚至民族英雄,僅僅因為他殺了他口中的「貪官」和發不義之財之人。
       之所以會有人認為這樣行使暴力濫殺無辜的人是「英雄」,我認為有兩個原因。其一是政府民眾矛盾逐漸激化,身邊的貪贓枉法之人沒有接受制裁,導致政府缺乏甚至喪失公信力,而民眾需要一個能替他們懲罰這些人的「英雄」出現。胡雖然濫殺了無辜,但是他也殺了他口中的「蛀蟲」(即便在其殺人前沒有證據表明,部份民眾卻在聽到「貪污腐敗」時選擇性失聰、聽信),他的行為讓民眾發洩了不滿情緒。其二因為對於那些交口稱讚他的人來說,貪污腐敗比暴力更讓他們厭惡和恐懼,因為貪污腐敗對於很多人來說是能切身感受到的,至少是能道聽途說到的,死亡卻無法通過聽說來感受。試想無辜死者中若是有這些人的至親之人,被胡打死的那個10歲孩子與70老者若是他們的兒女與父母,他們要強烈譴責和詛咒的就不是那些社會的「蛀蟲」了,而一定會對胡用上「凌遲,下十八層地獄」這樣的詞語。
       對於這樣的暴力事件(無論是電影中還是生活中),按照俠義來解讀是非常恐怖的。2001年時,網路還並不發達,胡文海那樣的事件不會像今天這樣迅速的傳播並引起大規模的恐懼。而時至今日,昆明砍殺事件後,舉國震驚,全國各地都籠罩在恐懼的情緒中。反過來想,其實對於那些行兇者,與他們有相同訴求的人,也會覺得他們是「英雄」。而面對這樣一群人,作為一個能切身體會到恐懼的民眾,你是否還會覺得他們身上有俠義的氣息?胡與這些人,行為上是相似的:訴求得不到面對與滿足,從而走向了極端。
       第二個故事,是王寶強飾演的三兒,其家庭親情冷漠,鄰里疏離,而他自己看似老實,實則幹著殺人越貨的強盜勾當。賈樟柯對這個故事處理的比較曖昧,其故事與影片前後也無太多聯繫。如果說大海是心理扭曲下的忍無可忍而導致的爆發,那麼三兒就是已經心理變態了,——「聽到槍響才會覺得不無聊」。
       賈樟柯接受採訪時曾表示,這「部《天註定》可以稱為一部『現代俠義電影』,著重構建古人與現代人的關係,而這種關係的紐帶便是『俠義』,比如王寶強就飾演一個遊俠」。這種解釋,著實讓我震驚。如果說槍殺搶劫之人可以算得上俠義之舉,看到後面他老練的持槍搶劫我們才明白,或許他只是在殺人尋找快感,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悍匪,而非所謂遊俠。
       三兒的原型,是在緬甸當過傭兵的周克華。2012年重慶劫案後,周被全國通緝。隨後官方爆出之前射殺解放軍等一系列案件皆為周所為。雖說真假不知道,但是轟動是足夠的了。彼時身邊之人,皆在談論周案,甚至官方說周死之後,關於周還沒死的消息也是滿城風雨,官方沒有第一時間出來闢謠更在當時令人生疑。2013年說到《天註定》裡改變的周案時,我還覺得這個周克華案彷彿就發生在不久之前。
       對於周克華的悍匪形象無需多言,由其改編的三兒在劇中我認為也難以和俠義掛鉤。親情淡漠並不能對其搶劫殺人作出合理解釋,劇中的三兒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其殺人手法、技巧的嫻熟以及殺人後的淡定(這點和周很相似)。如果說大海的動機在影片中有一個合理而完整的解釋,三兒的動機與行為則讓人疑惑:僅僅是為有意思,就要去開槍殺人搶劫嗎?此行為和俠義之士之為所差甚遠!
       第三個故事,可以說是最和俠義掛鉤的故事了。趙濤飾演的小玉遭遇了情感上的失意,隨後又被官員用錢打頭侮辱,之後其奮起反抗刀殺官員,連出刀時都是刻意的俠女式動作。此故事與其原型相似,頗有「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之意。
       小玉的原型是鄧玉嬌。鄧玉嬌案當年在社會上也曾引起極大的反響,從民間到媒體,皆稱謂其為俠女。其實我認為鄧案是一個合情合理的普通命案,在受到騷擾甚至強姦威脅的情況下,任何人都應該起身反抗。然而這樣一個本應算正常的故事,卻因為社會的畸形(根本原因)、兩者社會地位與財富權利的懸殊差距而被解讀為「俠義」,成為了一個非常事件。其深層原因有二,其一,在許多國人看來,權勢之人欺壓底層人民,被欺壓者卻毫無辦法,已經是一件再為正常不過的事情了,一個農家出身的服務員竟然敢刀殺反抗官員?俠!其二,那些交口稱讚的人,看似滿嘴正義感,實則脫離理性思考,這類人面對不公待遇時往往敢怒不敢言,只能寄希望於同類人群中有人爆發來替他們出這口惡氣,因此這樣一個被逼到「不得不反」的故事才帶上了俠義的色彩。
       第四個故事深化了「天註定」的主題。羅藍山扮演的小輝在接連遭遇了愛情、生活、友情的打擊之後,迷茫的他選擇了跳樓來結束自己的生命。影片中對於小輝的心理描寫並不如大海的故事那樣細緻,他在影片中的跳樓也很突兀,但是卻又反應了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即出身低下的人,從受教育開始,其人生的每一步面臨的機會與選擇都要比中層家庭的子女與二代們少很多,以致於其在選擇工作、生活、娛樂方式時脫離不開那個固定的圈子與模式,從而導致了他面對生活時的迷茫。
       另外提一句,影片中關於東莞酒店部份的描述很有趣,這可能是我們能看到的最接近真實東莞的「紀錄片」了。
       小輝的原型是2010年到2011年間跳樓的富士康員工。讀大學時,一個偶然的機會,我曾接觸過家鄉的一個富士康的工人,閒聊過幾句。他們每天基本都過著宿舍—廠房—食堂三點一線的生活,所謂加班都是「被逼的」,因為「不主動加班就會被扣除工資「,生活極為單調枯燥,人員流動也很大。對於這個群體中的大部份人來說,這個社會的大部份看似榮光的出路,都沒有向低學歷的他們開放,他們不僅很難有機會出人頭地,也比同時代的年輕人更為迷茫,他們甚至連思考自己應該去幹什麼的想法都沒有,而更多的是關心今天明天能掙多少錢。
       對於一個這樣的群體來說,在一個年輕卻又最著急最迷茫的年紀,能盼的大概就是像《天註定》裡單身媽媽蓮蓉(三陪女)所說,只求「多做善事,來生解脫」。

       如果說《天註定》的四個故事的主人公可以和「俠」有聯繫,那大概就是雖然他們皆身處社會底層,在迷茫抑或理智失去控制之時,卻做了大部份人不敢為之事——大海一怒之下大開殺戒;三兒持槍搶劫;小玉拔刀相向侮辱他的官員;小輝選擇跳樓來結束自己的生命。但是他們的故事是否能直接被冠以「俠義」二字,我認為還值得商榷。
       何為俠義?在中華傳統文化里,武藝高強者,做一般人不敢做的義舉,是為俠義。見義勇為是俠義,捨己為人是俠義,殺貪官污吏為富不仁者劫富濟貧是俠義。俠義者,為先有濟世情懷,而後多為有意而為之。而《天註定》裡的故事,更多的是一種被逼的暴力應對,其中透出的更多為底層群體在當下社會中的無奈,而非令人敬仰的俠義之情。
       我想,賈樟柯之所以稱這部電影與「俠」有關,是因為現實生活中的人民需要一種個人英雄主義。在政府公信力盡失的情況下,民眾需要公平的訴求得不到滿足,多數遭遇不公之後只能隱忍,而選擇不在生活中隱忍的人,只能選擇暴力應對。
       《天註定》的被禁,有點類似於美國電影《電話狙擊亭》被延遲上映的背景。昆明事件之後,又為其上映幪上了一層陰影。儘管如此,我仍然希望影片能早點過審,以此來彌補片方的經濟損失。
       但是我不認為劇中的故事可以被解讀為「俠義」,即便電影與真實生活並不相同,劇中的人物行為,也難以承載「俠義」二字的重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