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機器戰警--RoboCop

机械战警/铁甲威龙(港)/新版铁甲威龙

6.1 / 239,565人    117分鐘

導演: 荷西‧派迪夏
編劇: Joshua Zetumer
演員: 喬爾金納曼 蓋瑞歐德曼 米高基頓 山繆傑克森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裝逗比的爸爸

2014-03-01 02:15:47

我看到了一種「偏向虎山行」的感覺


本文已刊載在最近一期的《中國電視報》上,轉載請於作者聯繫。

坦白的說,《機械戰警》的觀影過程,缺少一種愉悅性的感官刺激,甚至有些地方會有些睏意的存在。電影主打的元素還是「科幻」、「動作」,這兩個元素在這幾年的好萊塢大片電影中,似乎一直預示著「高票房」的存在。《機械戰警》的製作,是朝著高票房去的,可是北美的數據顯示,這部電影顯然並沒有刺激到大眾的腎上腺激素,起碼對於已經習慣了「大特效」、「大場面」轟炸的北美觀眾而言,是這樣。對於有些小家子氣的大陸觀眾,無法預知,也許會和《環太平洋》一樣來個「牆外開花」,但是這種可能性會因為電影的本身,少了很多。
《機械戰警》讓我看到了一種「偏向虎山行」的感覺。
把《機械戰警》定位成「超級英雄」電影是缺乏立足點的,大眾理解的「超級英雄」絕大多數都是建立在「漫威」和「DC」這幾個大漫畫系統之內的人物。至於《環太平洋》之類的科幻巨製,顯然主要人物的本身是不存在「超能力」的。但是「機械戰警」卻是給了大眾一種「超級英雄」的感覺。超級英雄形成的公式普遍是:小人物+事故+科技元素=超級英雄。機械戰警也是:地區小警察+爆炸事故+智能機器人技術=機械戰警。我很自以為是的感覺,這確實是一種朝著「超級英雄」形象塑造的方向去的。雖然導演何塞信誓旦旦的說:「這不是一部超級英雄」,可是你無論從何種角度看,這確實就是一個很「超級英雄」的電影類型。
導演何塞看不上「超級英雄」電影似乎有一點預兆,從他執導的口碑影片《菁英部隊》就能看得出一點點的苗條,有對現實社會的一種表現意義的導演,一般來說都會覺得這種依賴於大明星、大特技、大場面、大轟炸、空虛主題的好萊塢大片瞧不上,但是顯然何塞沒有搞清楚一點,不管是從漫畫改編還是從老版的角度說,還是從電影主角的個人經歷以及社會功能性的角度說,這部電影確實已經無法擺脫了「超級英雄」的影子。
《機械戰警》所要表達的東西,有一些地方可以表現的出導演的個人思考。一個就是對於「人與非人」之間的道德意識論戰,另外一個則是更為感性的「犧牲」主題。對於墨菲這樣一個半人半機器人的「怪物」來說,他存在的意義的本身是建立在政治經濟角力的基礎之上的,這種政治經濟遊戲的核心設置在「人」和「機器人」之間的矛盾,歸根到底還是「理性」與「感性」之間的抗爭。墨菲這個人物的誕生,原本就是一個傀儡式的悲劇,他沒有自己可言,甚至於在他的個人感性力量凌駕於科技的理性基礎之上,導致那場政治經濟角力鬥爭失衡的時候,他還被殘忍的做了手術,屏蔽掉了他的個人情感。有一個梗,我確實不知道一個人的大腦皮層的感性區域被手術「扼殺」了之後,這個已經屬於機器人範疇的人,是如何恢復自己的「情感認知」的。但是拋開這些不說,導演的劇情設置,包括墨菲和妻子兒子以及和劉易斯之間的愛親友三種情感的表現,都是在想去闡述「人」與「非人」的命題論證,進而想去探討科技進步對於文化和人類社會的一種想像式的結果論證。包括電影結尾處,墨菲為了「個人」的因素一路拚搏搏殺直到倒下,導演也都是在誇大「個人」的表現。
也就是說,我從電影看到的,是導演刻意迴避超級英雄的「大主題」和「犧牲」的表現。可是這麼有些「侷限」性的處理,讓電影本身最吸引人的兩個元素缺少了味道。「科幻」元素本身帶來的幻想空間被墨菲追求個人認同的表現所佔用,為了大眾而犧牲自己的情節也被「顧小家」沖淡了許多。但是你還是看到了「中東戰場」、「機器人大戰」、「科技現場奇觀」、「公眾面前的個人秀」等等,這些都是「超級英雄」已經幾乎成為「標配」的產物。導演對於「智能」的一種簡單擔憂也僅僅留在了表皮,遠沒有《機械公敵》那樣能夠深入哲學、科學、宗教甚至於社會學的深處去挖掘一些令人感到驚嘆的實質果實。
所以,從我看來,在視覺效果並不是極其優秀,對於主題探討淺嘗輒止的做法,恰恰更表現了導演「偏向虎山行」的意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