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冰雪奇緣--Frozen

冰雪奇缘/魔雪奇缘(港)/冰雪大冒险

7.4 / 664,708人    n/A

導演: 克里斯巴克 珍妮佛李
編劇: 珍妮佛李 Shane Morris
演員: 克莉絲汀貝爾 艾倫圖克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灰馬鈴薯

2014-02-15 19:14:21

《冰雪奇緣》:迪士尼舊途


【《電影研究導論》閱讀筆記】



    《冰雪奇緣》(Frozen,2013)是迪士尼這隻巨大萌獸的又一次勝利。它獲得了奧斯卡獎提名,其票房紀錄超過了第一次創造出「票房大片動畫」概念的2D動畫《獅子王》。它那支25國語言版本的主題歌《隨它吧》的MV(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cxMDI4MjEy.html),配合著電影中的華彩段落,昭告了自己的地位:普天之下,隨它吧。

    我們可以看到,在正片放映前,影片開頭的電影公司標誌,出現了一個古老的米老鼠動畫的片段,那是《蒸汽船威利》(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842898,Steamboat Wille,1928)米老鼠形象的第一次正式亮相(迪士尼很聰明地借鑑了巴斯特·基頓的《小比爾號汽船》[Steamboat Bill, Jr.,1928],抓住了動畫與動作片噱頭之間的結合點)。


    迪士尼從那時開始,逐漸稱霸世界,靠著一整套古老的從形式到內容上的傳統教條照耀(籠罩)著童趣的世界。《電影研究導論》(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760481,Introduction to Film Studies, 4e)一書中整理了迪士尼的遺產,介紹了迪士尼早期的一些情況,可以看出,幾乎在90年前,華特·迪士尼就已經開始打造自己的動畫帝國了:

    【華特·迪斯尼製片公司成立於1923 年。迪斯尼本人最初在「歡笑動畫」(Laugh-O-Grams)做繪圖員——那時還處在「靴中貓」(Puss in Boots)和「灰姑娘」(Cinderella)的階段,但他很快就意識到他最大的天資稟賦是做一個企業家和藝術指導(見威爾斯,2002a:77—90)。他的影片《卡通世界的愛麗絲》(Alice in Cartoonland),一種混合著真人實景的動畫,取得了足夠的成功,在可以確保發行和融資的前提下,他開始醞釀著去實現新的想法。按照迪斯尼的本意,他是想打造出一套產業化生產程序、一種片廠獨有的精神特質和個性,以便與好萊塢已有根基的製片廠相抗衡。1927 年,迪斯尼開始製作《奧斯瓦爾德兔》(Oswald the Rabbit)卡通系列,也就是在這期間他進行了「鉛筆試驗」(the pencil test,即,先拍鉛筆繪出的連續畫面,在把它們繪製到膠片上並做上色之類的加工之前,檢查動作質量和圖像的可信度)。1928 年,迪斯尼首映了以米老鼠為主角的《汽船威利號》(Steamboat Willie),這是第一部聲畫同步的動畫片。隨著持續的聲效以及與視覺影像關係各異的音樂運用上的實驗,卡通開始將自身標準化,使其成為一種超越各類音樂圖解,並且能與敘事和一系列相關的笑話協調起來的形式。1932 年,迪斯尼將彩色印片法、三色帶彩色系統(three-strip colour system)引進到他的《糊塗交響曲》(silly symphony)之《花與樹》(Flowers and Trees)中,此片後來贏得了一項奧斯卡獎。】
                                                  ——《電影研究導論》p.249

      實際上,迪士尼的一切對新技巧、新方法、新實驗乃至先鋒藝術的吸納,都是為了鞏固自己的一套普適的、不會因時代轉變而被拋棄的格式。其基礎是一種「現實主義」。

    【什麼會被認為是「現實主義」的,這一點在真人實景電影中已經引起過巨大的爭議了。在記錄實體的、可觸摸的物質世界的過程中,怎麼樣才算是所謂「真實地」表現,這的確是值得認真思考的。很明顯,以動畫形式本身特點而言,用它反映「奇幻之事」是最合適的,可迪斯尼卻偏偏要營造一個高度現實主義(hyper-realism) 的世界,將他的各色人物置於敘事時不排斥奇幻因素的似乎真實的世界中。要緊的是,在迪斯尼的「現實主義」觀中,應追求在畫幅內準確地再現符合透視規律的錯覺藝術效果,而不是像在弗萊舍兄弟的影片中那種超現實的和「怪異的場面調度」(eccentric mise-en-scène)。大體而
言,動畫片有按照其「內在邏輯」營造其自身的現實主義的特性,雖說整部影片有可能是奇幻色彩濃厚的、抽象的、非線性的、超現實的等,但是,它完全有可能依照自身的法則和慣例確立起自己的可靠性和真實性。】—— 《電影研究導論》旁註 p.249

     這就是迪士尼毅力的基礎,其他「大片」動畫創作者的創造,最終都不得不遵循這一點。也因此,「所有迪斯尼僱請的動畫設計師都要接受美術技能和技巧的培訓,為的是在繪製其卡通形象時能對涵蓋更廣的現實主義概念保有持續不斷的熱情。」儘管迪斯尼正在巧加利用的形式被認為更適合抽象的、非現實主義的表達,但他在人物、語境和敘事上仍力求逼真。
     當今的電腦特效對真實世界的還原,其實最適宜這種「現實主義」,所以《冰雪奇緣》的世界我們可以如此輕易地融入進去。影片中對冰和雪各種造型、形態的重現,其造出的不是「宛若仙境」,而彷彿是觀眾可以腳踏的實地。最符號化的「真實」,是影片中那些掛在宮殿裡的繪畫作品,那些仿造了各種名畫家風格的畫作本身,已經在表現真實,而這部動畫片又企圖還原這些名畫本身的質感,這簡直是兩重「現實主義」。
    《冰雪奇緣》的執行製片是約翰·萊賽特(John Lasseter),皮克斯公司的元老之一,數字世界的王者賈伯斯創辦的皮克斯公司曾獨步3D動畫市場,皮克斯最生猛的地方,是他們提升3D動畫對真實世界的描摹能力,他們的每一部作品都是對某種技術的實驗(《超人總動員》對人體運動的模擬,《怪物公司》對毛髮的表現,《汽車總動員》對金屬材質的渲染,《海底總動員》對水、水底世界的表現),皮克斯的技術先鋒與保守(但精彩)的故事講述,最終讓它走向、併入迪士尼。因為他們的方法與目的實際上是一樣的,而皮克斯的3D新路,也即是迪士尼的2D舊途:

    【動畫片已達到了一定的成熟度,這種形式已被接納為一種「藝術」。《匹諾曹》(Pinocchio,1940)、《幻想曲》(Fantasia,1940)和《小鹿斑比》(Bambi,1941)也只是鞏固了這一評價,將動畫電影推進到當代,有效地與純美術融合,帶上了古典主義的色彩,在成為傳統的美國民間文化的典範的同時,對來自許多歐洲國家的影響也並不排斥(見艾倫,1999)。但隨著迪斯尼的崛起和平民主義烏托邦意識形態(populist utopian ideology)的抬頭,美國普通觀眾對其他種類的動畫視而不見……】——《電影研究導論》 p.250
    
    何止美國觀眾,全世界的觀眾莫不如此,而全世界的動畫大片製作,也永遠重複著這樣的道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