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搖滾天空:約翰藍儂少年時代--Nowhere Boy

无处的男孩/摇滚天空约翰蓝侬少年时代(台)/约翰连侬不羁前传(港)

7.2 / 31,951人    98分鐘

導演: 珊泰勒伍德
演員: 亞倫泰勒強森 克莉斯汀史考特湯瑪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邑人

2014-02-03 22:29:54

無處的男孩:去恨一個你愛的人,毫無意義


如同《摩托日記》一樣,作為傳記片,講述的卻不是傳主切·格瓦拉最光輝的歲月,而是其年輕時激進思想的起源。《無處的男孩》也沒有講述披頭士主唱約翰·列儂最光輝的歲月,而是講述其組建披頭士之前的青少年時期的故事。兩者都主要講述傳主年輕時期的思想影響的根源,因為傳主的故事在西方已經人盡所知了,所以這樣拍攝實則是深挖,不過卻給一些不太了解傳主的東方人帶來了觀賞障礙,使得趣味性打了折扣。

當初叛逆的搖滾青年,早已成為英國的文化典型象徵之一。不像天朝,所謂的文化象徵,一般都出自國家的冊封,像巴金、像冰心、像錢鍾書、像季羨林,都曾經被冊封為國師,成為一時的泰山北鬥,但掃去時光的光芒,綜合看他們的成就,其實遠沒有到被神話的級別。而原本可以思想文化象徵的人,像劉賓雁、像北島、像高行健、像喇嘛大和尚、像崔健,卻被驅逐的驅逐,被封殺的封殺,被冷處理的冷處理,一一處在了天朝文化版圖上最邊緣的位置,喪失了成為旗幟的可能性。而被成為德高望重的趙忠祥老師,也著實栽在了自己的腳後跟上。

對比起來,讓約翰·列儂及披頭士等民間崛起的精神領域的象徵來代表國家形象,則是英國的偉大之處。而對於偉大的列儂,他的青少年是什麼樣子的,自然也會成為大家好奇的對象。《無處的男孩》的魅力就在於此,它恰到好處地揭示了列儂的青少年教育情況,還有組建披頭士的緣起。

作為一個少年,約翰·列儂過的並不幸福,因為他的記憶中,幾乎就沒有過父親,就連父親的名字也是到了17歲時候才真正得知。沒有父親,然後還得到了母親的拋棄,被自己的嚴厲姨母收養,從小受到嚴格的管教,使得列儂從小就有著濃厚的叛逆思想。

列儂的父親叫阿爾弗雷德,是一個海員,因為工作的性質與妻子茱莉亞結婚後就很少待在家裡過,是以列儂生下來缺乏過父親的關愛。而不甘寂寞的茱莉亞則因不堪寂寞而與其他男人混在了一起,這必然使得阿爾弗雷德與茱莉婭的關係陷入僵局。但阿爾夫在回國之後還是希望茱莉亞和好,在一系列的衝突之後,於列儂5歲時兩人選擇離婚,在列儂的撫養上,兩人再度爭吵,無法達成一致,於是他們讓列儂自己做出選擇。5歲的列儂選擇了父親,傷心的茱莉婭跑出了公寓,列儂則追了出來,以圖拉住母親。結果被守在公寓的姨媽米米逮了個正著,於是將列儂帶走,從此成為了米米家庭中的一員。在成長的過程中,列儂不時到母親後成立的家庭中去走一走,住一住,母親茱莉婭對他寵愛有加,相對於姨母米米的嚴厲,列儂的成長處於一種分裂的狀態之下。在學習成績上也馬馬虎虎,稱不上是一個好學生,而叛逆的精神加上貓王對他的影響,終於使得他選擇了音樂道路。從模仿別人的音樂,到組建自己的樂隊,成員變來變去,樂隊名字也變來變去,在這個過程中,逐漸遇到了保羅·麥卡特尼,一切都開始走向正規。而在他17歲生日宴會前後,母親茱莉婭的姨母米米的一場衝突,使得已經成年的列儂終於真正懂得了自己的母親,在他試圖走近母親內心的時候,卻因為一場意外的車禍帶走了母親茱莉婭的生命。意外的遭遇,促使列儂迅速成熟,對於母親,對於米米,他選擇了理解,選擇了愛。樂隊,也終於走向了正規,他的音樂人生也開始步入輝煌。

對於年輕時放浪的母親,對於曾經拋棄自己的母親,列儂恨過,但迅速他了解到「去恨一個你愛的人,毫無意義」。於是,不僅是母親,還有對於嚴厲的姨母兼養母米米,列儂都選擇了愛,即便是成名,列儂也保持著每週都與米米保持通話,而在披頭士的音樂之中,在叛逆放浪之中,愛也是其樂音的永恆的主題。

對於披頭士的歌曲,我最喜愛的一首詩《let it be》,一種悲天憫人的憂傷與慈悲,像聖母瑪利亞之手穿過音樂的聲音,在幽靜中撫慰著聽者的心.好吧,本想將這首歌曲插在這裡,結果不會搞,喜歡聽者,連結在這裡: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M5NTEyNTE2.html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