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唐人街--Chinatown

唐人街/唐人街

0 / 0人    130分鐘

導演: 羅曼波蘭斯基
編劇: 羅柏湯恩
演員: 傑克尼柯遜 費唐娜薇 約翰休斯頓 黛安賴德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yuanyuan2015

2014-02-02 20:37:38

你之所見,未必屬實——淺析波蘭斯基與《唐人街》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1972年6月,水門醜聞曝光,尼克森於兩年後辭去美國總統職務。
        1974年6月,《唐人街》於美國首映。波蘭斯基搖晃著明晃晃的小刀,割斷了人對世界抱有的最後一絲希望。
        羅曼·波蘭斯基,30年代出生於旅居法國的一個猶太人家庭,二戰期間因受反猶運動影響,隨家庭被迫遷返克拉科夫,其母即葬送於克拉科夫城外的死亡工廠--奧斯維辛集中營。
        逐漸從戰爭的陰影中走出,20歲的波蘭斯基開始了自己的創作生涯…… 1962年,波蘭斯基編導的首部長片《水中刀》一舉拿下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導演獎,並斬獲一枚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直接奠定了其在世界影壇的地位。隨後,波蘭斯基接連籌拍的幾部驚悚片均賺足了世人眼球,人們常驚詫於其電影中呼之欲出的黑暗氣質,大概是受童年經歷影響,波蘭斯基也確實將這一特點不斷放大到無以復加。
        1968年底,波蘭斯基攜恐怖片《魔鬼聖嬰》開始了自己的好萊塢之旅。該片講述了一名不得志的影人與妻子在一間古舊的公寓裡經歷的種種蹊蹺,導演嫻熟的技巧使美利堅的土地瞬時籠罩於恐怖神秘的氛圍之下,而《魔鬼聖嬰》在好萊塢所獲得的巨大成功卻並沒能帶給波蘭斯基好運。次年8月,波蘭斯基懷有8個月身孕的妻子莎朗·塔特便在位於比弗利山的家中,喪命於邪教組織「曼森家族」的魔爪之下。事後警方在塔特的屍體上共發現了16處刀傷。同時被害的還有當時亦寄住在波蘭斯基豪宅內的塔特的髮型師賽百靈、波蘭斯基的編劇兼好友弗里科斯基夫婦,以及恰巧路過的一位年輕人,遠在倫敦拍攝新戲的波蘭斯基僥倖躲過一劫。 在日後接收的採訪中,波蘭斯基曾多次表明,自己一生所經歷的最遺憾的事即是妻子被害時自己的缺席。
        塔特事件的發生無疑對波蘭斯基本人的性格及創作風格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重新回到片場的波蘭斯基不斷把更冷峻的有關電影、有關世界、有關真理的思考疊加到作品當中。《麥克白》(1971)、《唐人街》(1974)、《怪房客》(1976)接二連三地粉碎著人們對世界的幻想,而波蘭斯基拍的也早就不只是電影那麼簡單了……他自己是這樣說的:
「I had long known that it was impossible for a journalist to convey 100 percent of the truth, but I didn't realize to what extent the truth is distorted, both by the intentions of the journalist and by neglect. I don't mean just the interpretations of what happened; I also mean the facts. The reporting about Sharon and the murders was virtually criminal. Reading the papers, I could not believe my eyes. I could not believe my eyes! They blamed the victims for their own murders. I really despise the press. I didn't always. The press made me despise it.」
       《唐人街》講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
       《唐人街》取材自20世紀初發生的真實事件--加州水戰(California Water Wars),故事設定在1937年的洛杉磯。波蘭斯基透過私家偵探傑克(J. J. Gittes)的視角,從調查桃色新聞切入,抽絲剝繭,層層揭露了一個由半個城市通力完成的巨大騙局,然而真相擺在眼前,你我卻無能為力。 以下列舉幾處值得注意的細節描寫。【註:以下內容有關鍵情節透露】


        辦公室內,冒名莫瑞夫人(Mrs. Mulwray)的年輕女士找到傑克,要求其調查「自己」的丈夫,洛杉磯市的水利部長莫瑞先生(Mr. Mulwray)。傑克以「過來人」的語氣告訴她,如果你愛你的丈夫,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吧。
        市政廳內,激烈的辯論:市長主張為了市民的利益興建水壩,莫瑞先生主張為了市民的利益不建水壩,傑克在台下翻看著手裡的報紙,報紙上刊登的是大蕭條期間帶給美國人民無限希望的賽馬海洋餅乾。莫瑞先生收聲,一群綿羊擁入掛著羅斯福巨大照相的市政廳。
        莫瑞家,真正的莫瑞夫人與傑克小坐。莫瑞先生的醜聞未經允許突然曝光,傑克意識到自己被騙,決定憑一己之力找出真相。一旁的中國園丁佝僂著腰在水塘里拾起枯黃的水草,一邊拾一邊念叨著 「bad for grass」,傑克冷笑 「bad for glass」。莫瑞夫人向傑克透露了丈夫經常出沒的兩處地方。
        橡樹公園,正值旱季,水利部長莫瑞先生在水渠中溺死。被打撈上來的屍體少了右腳的皮鞋。傑克巧遇曾在唐人街一起共事的老冤家盧(Lou),一陣暗藏殺機的寒暄後,盧對傑克說: 「Sometimes it's hard for men to find himself, maybe you have.」 此時的盧已升至副隊長,而傑克卻以幫人調查桃色新聞為生。隨後,莫瑞太太正式雇用傑克為其調查莫瑞先生之死。
        石谷水庫,突如其來的猛洪使傑克措不及防。逃命途中,傑克跑掉了左腳的皮鞋。波蘭斯基本人客串的看穀人揮舞著小刀出場,割破了傑克的鼻子。黑暗之中,真相愈加撲朔迷離。
        水利部,莫瑞先生的接任人在本屬於莫瑞先生的辦公室接待了傑克。被問及鼻傷是否疼痛時,傑克笑說只有呼吸的時候會疼。辦公室外,兩名工作人員正奮力擦去門上莫瑞先生的名字。
        金槍魚俱樂部,莫瑞太太的父親諾亞·克勞斯約見了傑克。諾亞是城市最大的財團,也是莫瑞先生的合作夥伴。他的名字很有意思,叫作Noah Cross。 No-one cross. 他告訴傑克: 「you may think you know what you're dealing with, but , believe me, you don't.」諾亞重金雇用傑克為其找到莫瑞先生的情婦。
        莫瑞太太的臥室裡,傑克與莫瑞太太感情萌芽,傑克終於再度提起了自己不願回想的往事,關於唐人街,還有唐人街上的女人。「Chinatown, to me it's just bad luck. Sometimes you can't always tell what's going on.」他說。電話鈴響起,厄運隨之降臨……
        傑克跟蹤了莫瑞太太,窺見到被其「囚禁」在另一間寓所裡的少女,傑克認定那少女就是莫瑞先生的情婦。莫瑞太太被逼之下告訴傑克寓所內的少女叫凱薩琳是自己的妹妹。傑克將信將疑。
        莫瑞家,園丁還在邊念叨著「bad for glass」邊拾起水塘里壞死的水草,傑克定睛發現水塘里反射著陽光的老花鏡。傑克用自己所掌握的線索穿起了事件的因果:莫瑞太太發現丈夫與自己的妹妹有染,憤怒之下將其溺死在家中的水塘,處理屍體時卻忘記了莫瑞遺落在水塘裡的老花鏡。殺死莫瑞先生的正是莫瑞太太本人。
        傑克返回囚禁著莫瑞先生「情婦」的寓所,正撞見在收拾行李的莫瑞太太。傑克撥通了曾經的老冤家現在的副隊長盧的電話…… 莫瑞太太終於告知了傑克全部真相--眼前的凱薩琳並非莫瑞先生的情婦,而是自己被父親諾亞強佔後生下的女兒;那副花鏡也非莫瑞先生所有,諾亞才是在背後主導著一切的真兇……
        兩小時後的唐人街,正帶著女兒逃亡的莫瑞太太被前來逮捕她的盧擊斃,諾亞奸笑著拉走了自己的外孫女/女兒,傑克望著前方自己心愛女人的屍體和滿地飄散著的紙屑,洛杉磯城繼續籠罩在無邊的黑暗之下……

      《唐人街》是一部高度概念化的電影,在我看來,它更是一部波蘭斯基拍給自己的、半自傳性質的電影。在先後丟掉兩隻鞋的莫瑞先生與傑克身上都能找得見導演本人的影子:他們不接受教化,他們只相信真理,他們游離於體制之外,卻最終只是龐大體制下的一顆棋子 。莫瑞先生為防止因興建水壩而葬送更多人的生命,卻最終葬送了自己的生命;傑克本想保護自己心愛的女人使其不再受到傷害,卻最終眼看著她毀滅在了自己的手裡。歷史總在循環往復著,等待著洛杉磯城的是什麼,又會有怎樣的悲劇發生在凱薩琳的生命里,你我皆知,而我們也有理由相信,嘴上念叨著「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傑克,會再次捲入歷史的洪流,甚至還會推波助瀾地推送著歷史前進--不管他願不願意,對真理的渴望使傑克註定成為一名悲劇英雄。那麼,唐人街指代的到底是哪裡呢?官方的解釋是,唐人街代表著文化差異所導致的現存法律法規無法實現的地方(影片中傑克自己的解釋:「Sometimes you can't always tell what's going on.」)。關於片中最大的反派諾亞的象徵意象更是有一千種說法。水門事件的餘溫尚未褪去,越來越多的人逐漸認清,唐人街所指的就是美國。 然而,真的是這樣嗎?正如園丁口中的「bad for glass」一樣,波蘭斯基想表達的絕非你所聽到/看到的那樣簡單……
        越南戰爭與水門事件共同開啟了美國獨立電影飛速發展的黃金十年,70年代的美國人吶喊著安納奇,70年代的傳媒充斥著毒品、搖滾樂和性解放。波蘭斯基不相信美國,更不相信好萊塢鏡頭裡的美國。《唐人街》於74年橫空出世、拿到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在內的11項奧斯卡提名。正當人們準備為這名好萊塢壞孩子振臂高呼的時候,波蘭斯基還是敗給了比他更會做人的好小孩弗朗西斯·科波拉。第47屆的奧斯卡頒獎典禮於75年4月8日舉行,擁有11項提名的《唐人街》最終僅收穫了最佳原創劇本一座小金人,同年最大的贏家叫作《教父 II》……
        人們再次聽到有關波蘭斯基私生活的消息是在77年3月。被爆性侵未成年女童的波蘭斯基因受到多項指控,避走法蘭西,直至今日也沒能回到美國。 此時回想起《唐人街》的情節,對於諾亞角色的猜測不覺更加撲朔迷離。片中諾亞的台詞「Most people never have to face the fact that at the right time and right place, they're capable of anything.」 也隨之變得意味深長起來。然而,重返歐洲的波蘭斯基仍然沒有停止反抗,他不斷用更加黑暗、更加扭曲的作品描繪著自己眼中的世界、並向這個世界高高地豎起中指。看波蘭斯基的電影時,我總會不斷地問自己:我所見到的世界,與波蘭斯基描繪的世界,哪個才是真實的?而我從波蘭斯基鏡頭中窺見的世界,與波蘭斯基實際想要表現的世界又是一樣的嗎?
       2003年,《鋼琴師》最終幫助波蘭斯基獲得了作為一名導演的最高榮耀,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在美國仍受通緝的波蘭斯基由哈里森·福特代理接受了獎項。

波蘭斯基·薦影:
《水中刀》(1962)
《魔鬼聖嬰》(1968)
《唐人街》(1974)
《怪房客》(1976)
《鋼琴家》(2002)

ps. 今天是第三次看《唐人街》,前一段時間剛好看了國內最近上映的《無人區》,不禁產生聯想--寧浩導演所描繪的不受法律與道德約束的無人區指的又是哪裡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