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湖畔春光--Stranger by the Lake

湖畔的陌生人/裸滩猎J(港)/湖畔春光(台)

6.8 / 11,097人    100分鐘

導演: 阿蘭吉侯迪
編劇: 阿蘭吉侯迪
演員: 皮耶‧迪拉登川普 Christophe Paou Patrick d'Assumcao Jerome Chappatte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蛤蟆窩棚

2014-01-23 07:57:30

在男男間,人機間這種限制級題材里,聊回歸家庭才有意思。


某天夜裡,連續看了《她Her》與《湖畔的陌生人Stranger By The Lake》,很湊巧,在其中找到一些共通,說說無妨。

它們都花了很多篇幅去塑造一種「孤獨感」。當生活突遭變故,孤獨成為一種常態,精神上的感情才被重視。影片們探討的一個方向是,沒有肉體交集的愛或友情,是否得以長久。

喜歡有兩種形式,有性行為與沒有性行為。一部完全沒有肉體接觸的愛情電影是極少見的,有時喜歡僅僅就是為了喜歡,穿插在性行為或者性衝動的情節里去探討無性情感,足夠的細節展現,這份意味便更充沛,更能引起共鳴。

《湖畔的陌生人》裡的胖男人亨利,已經驗至上的過來人,平常心看待一切慾望的孤獨者,但他逃不出徬徨與恐懼。與妻子分手後一個人吃,一個人睡,生活里總是一個人,卻無可奈何。從抱著獵奇的心態找到這片天體海灘,到每天在坐在沙灘邊緣看海,用他的話就是,以前當伐木工時忙碌到沒時間動腦,現在只想安靜的,一個人,懶懶地思考。

他臃腫肥胖,不游泳,也不太會游泳,不與人聊天,不與同性戀們接觸,也不對男人間的樹林野合心存幻想,僅僅是遠遠的目視,傾聽。年輕的同性戀者弗朗克第一天來就碰到亨利,影片沒有交待這是否也是亨利的第一天。兩人胡亂地聊著湖裡是否有五米長的鲶魚,弗朗克說不可能,亨利斬釘截鐵道,那是你沒有在正確的時間與地點碰到。看似漫無目的,實則交待了重點。

亨利說很久沒有休過三個月的假期,每天在這裡看海,等著弗朗克來,和他打個招呼,聊一會,然後回家,很舒服。看得出他渴求弗朗克約上自己去喝一杯,或者要走自己的電話號碼。亨利喜歡他坐在自己身邊,喜歡他單純的笑容,喜歡他問自己問題,喜歡拒絕弗朗克後他尷尬囧迫的樣子,說話或者不說話都好,僅僅喜歡這種感覺,再無其他。亨利坦言兩年前他是個生活里只有性的人,現在已喪失了這種能力。

當弗朗克習慣於每天要過來和亨利打個招呼,坐下來聊一會,說一些心事,放鬆地看一會海,在亨利面前游泳,然後再跑去樹林打炮。弗朗克告訴亨利他戀愛了,亨利卻說,人和人其實沒有太多不同,我也迷戀魁梧帥氣的肉體,就像你們年輕人要靠肉體維持的愛情,但你也願意坐在我身邊,看得出你不是為了睡我才和我聊天的,而我也喜歡你,這就足夠了。

經驗豐富的老邁,喜歡著朝氣單純的機體,且互相吸引,可以叫忘年交,友情中間夾雜著喜歡,習慣於某種相伴,擁有刨除肉體外的一切向善的傾慕,這也是愛情。最親近的陌生人,如此簡單的喜歡,演變成最後亨利可以用終極自己生命做代價,來警告弗朗克,讓他懂得並遠離危險,抵禦誘惑。

而亨利不曾料到,弗朗克早已目睹危險而無法自拔。電影用短短的六七段長鏡頭對話,勾勒出如此細膩的一位形象,讓人很難分辨出友誼與愛情中愛的界限。

電影《她》的開場,有一個鏡頭很細緻,未來的某年,主人公西奧多下班在電梯裡,通過語音控制耳機系統放歌,想聽首憂傷的,換了兩首卻都不是他要的風格,他有點沮喪,似曾相識的,我們也在早上收音機的推薦曲響起後流露出這種沮喪,沒有默契的,不夠幸運,不可自控的沮喪。

這也是導致西奧多離婚的原由,他很居家且享受於結婚的狀態,但他不得不獨自生活。習慣每天一個人吃,一個人睡,總是一個人,忽然有一天,科技帶給他一款作業系統,一款有獨立人格,遠大於他腦容量的智能聲音。出現任何問題都能從他的角度思考,並尋找正確的解決方式,同時具有性感的聲線與匹配的幽默感。這麼個好點子,促成影片在前一小時演繹出最興趣盎然,令人神往的狀態。

很快獨自的習慣被「擁有她」的習慣替代了,當斯嘉麗詹森配音的薩曼莎展現她充沛的親和力與應變能力後,男主人公的生活動力與效率被同時激發。

打電子遊戲時,都設想過有一位「懂你的人」給你指引,而不是冷冰冰的金手指密碼。這個「懂你的人」往往不需要是真實的人,因為有時你太笨了,死活過不去某關時,不想聽到任何真實很自然的飢笑與嘲諷。

薩曼莎擁有極好的情商,順從著他的狀態,引導著他的需求。西奧多講的笑話,她都發自內心在笑。她的所有調侃,都在西奧多預計內。西奧多想聊的話題,她都能應變並發散引申。西奧多沒有發覺的才華,她都能及時發現。這種理想化,當只在虛擬的智能中得到滿足,影片裡重要的段落隨即產生:如何做愛,以滿足機體生理的需要。

電影中,語音自慰的點子在用過兩次後,肉體交歡就變得迫在眉睫。編導整了一出「唱雙簧」木偶性愛的形式實在不得已,雖是過於拔高薩曼莎智能化的嫌疑,也想講,繞開「上床」的結果對女性的傷害遠超過男性。

當薩曼莎擴大了她的網路人際關係,與600多個客戶移情別戀,排解她的憂傷時,西奧多卻為一天內,薩曼莎不能隨叫隨到的聲音而驚慌,憤怒。

這份驚慌與憤怒,也可以變化成,富有激情的年輕情侶,設想未來有一天失去性能力後婚姻生活的感受。讓那些一生里只談一段戀情只有一段婚姻並終老的夫婦看這兩部電影,會得到怎樣的評價,大部份人不敢想也不去想。


把「人類情感」放到男男間,人機間兩個突破倫理的題材里,講的核仍舊是精神伴侶的存在必要性,並附送一個論證,「做愛」是否是「愛情」中的充要條件。

要注意的是,這兩部電影所闡述的可信任,可交心的「人類情感」,一定不是橫道世之介那一類,單純到只能自說自話的狀態,萌到毫無情商的態度。建立這份忠誠,培養這種信任的前提需要性情相投,無需多言的理解,坦誠脆弱後得到有效的回饋,經歷過你所經過的事,成為你想成為的人,至少符合其一,才能上升到互相吸引吧。

如果把目標群體鎖定在正常的男女間,具有普遍性的,是熟悉感造成的傷害。性行為不過是戀愛或者婚姻里最開始的衝動,不等生理疲軟,他們早已主動厭倦了對方的身體。私下裡,對著不同的A片自慰,換來短暫的新鮮感便成了最快捷,行之有效的一種滿足。社會上有過很多調查,針對結婚五年,七年,十年以上的夫妻,每週或者每月的性生活頻率,恐怕永遠也得不到客觀真實的數據。

當「在一起」變成漫長的婚約,熟悉對方到,自己再也硬不起來後。卻仍然有一部份的關係,保持著情感上的高度依存,長久維持著穩定的關係,擁有類似齒輪咬合的默契。達到等同高度的情感聯繫,本質上,與《湖畔的陌生人》里亨利看弗朗克的狀態,《她》的前一小時氣氛,是一致的。

當兩種相依的方式,看透一切與永不妥協僅存在於理想模型中,共同生活的秘訣便只能寄託於「習慣於」。 習慣於的前提是妥協的程度,以及你的經歷,你的素養。當你確定要深層次地了解對方,容忍的底線有多深,才能體現所謂的真正的獨立人格。好多文藝青年談獨立人格就像放屁一樣掛在嘴邊,每天罵體制罵社會像小便一樣隨便,僅從他們身邊過眼雲煙的伴兒,就能看出,他們一點也沒理解獨立。

習慣於對方的脾氣與弱點,習慣於共同養成的習性,習慣於一起散步時訴說不快,習慣於遇到任何情況都牢牢抓住對方的手。約翰列儂也渴求初戀不散,我不太相信,有人會真的期盼老了就是一個人與丁克為伴。這種習慣於,從肉體的獵奇,又回到了精神溝通。這種習慣於,又回到了喜歡裡的第二種,僅僅為了喜歡的喜歡,而已。

P.S,最後,還想小贊一下《她》,在中國取景了很有代表性的上海與高鐵G字頭商務艙。把上海作為未來世界的模板,卻保留深度霧霾污染的白光,白花花的讓人欣喜,不引申現實問題的小清新電影不足以申奧,是一條硬道理。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