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吸菸--Smoking

吸烟/不吸烟/吸烟/不吸烟

7.4 / 1,935人    298分鐘 (2 parts)

導演: 亞倫雷奈
編劇: 艾倫艾克鵬 尚皮耶巴利
演員: 莎嬪艾慈瑪 皮耶阿第提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巾城

2014-01-19 23:50:46

被選擇的人生和不能選擇的孤獨


《被選擇的人生和不能選擇的孤獨》
——阿倫·雷乃《吸菸/不吸菸》影評

巾城/文

這部阿倫•雷乃5個多小時的電影分兩部份,一共9個角色,只有2個演員。作為一種將舞台劇拍成螢幕電影的嘗試,整個影片被放在非常人工化的固定的幾個佈景中,且作為一部法語電影(人物的個性也非常「法國」),它發生的地點卻是「英國約克郡」。
籠統來說,電影闡述了在人生無意識的進程中,不同的細節的選擇會帶來不同的結果,每一個選擇不僅僅對自己而言,對身邊的人(衍伸下去,對整個世界)也會繼而產生相應的影響。「性格決定命運」在電影裡被「選擇決定命運」替代,在每個人物的個性都極其鮮明(兩位演員出神入化的表演絕對是影片的妙筆之一)的情形下,他們由同一個動作、同一個情景、同一句台詞開始的「情節」卻走向五花八門的不同方向。「選擇決定命運」事實上是一種對意識的妥協,而意識往往先於我們的主觀控制。正因如此,我們誰都無法預知自己的人生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影片也瀰漫一種隔離感和孤獨感。由於觀眾很快就可以意識到只有兩個演員在反覆飾演不同角色,他們也就意識到事實上很多沒有角色露面的對話和「眾人的聲音」都是假的。這種「假的」也映襯了片子的佈景(名義上是室外,是廣闊的;實際上是室內,是壓抑的)和角色之間的關係——主要的六個角色是兩對夫妻和一對情人(大體上說),他們名義上互為朋友,互相扶持,實際上卻互相隔閡(這種隔閡並不是主觀的或有意的,而更像一種自然狀態)。他們同時活在對「愛」的追求、對自由的渴望和一個依然被迂腐的道德控制的世界中(在片中以「學校」的形式出現),自始至終找不到一個合適的平衡點。片中,「結局」作為一種形式看起來各不相同,卻無不都透著某種程度的無奈與疏離感。老海普威克的墓碑多次出現在不同的進程中,它的碑文被不同角色反覆念誦:我雖然離去,但我的詩歌永存在人間。他的詩歌從未發表(片中自明),「永存」的其實只是一種烏托邦式的精神和理想,當它被化為瑣碎的對話和瑣碎的人生的每一個細節時,它也就因每個人自身人格的缺陷而崩塌了。「它」偶爾以對自由的嚮往和突然的關懷的形式被提及,但與其像一種領悟,更像是一種嘲笑。
我個人最喜歡的細節出現在《不吸菸》中,庫布斯先生突發奇想,準備徒步跨越整個英格蘭,隨後他做了一件與之相反的極端的事——把自己關在提斯蒂家花園的木屋裡整整5天。在其中的幾個進程里,他最終如願作了旅行,但靈魂的禁錮並非短暫的旅行可以溶解,在某一個「結局」中,他因意外而亡,其墳墓被建在一座封閉的木屋中——他又「回」到了提斯蒂家的花園。
影片中,角色們相互間的愛和情感更像一種條件反射,是做給人看的,而他們自己本身卻是茫然的。這種茫然令他們禁錮在自己狹小的空間中,對明顯不能讓人滿意的現狀束手無策。但他們又需要維持一種「生活的秩序」,因此不得不以這種狀態繼續活著。於是,任何一個小小的(有時是無意的;有時是環境的)暗示都能讓他們以一種幾乎乞求的姿態做出「不對」的事情。這就是「孤獨」這個詞的含義。它本身沒有立場,它是一種像鐵一樣堅硬和寒冷的生活狀態,至少在這部片子裡,它除了有時會把人變得神經質,其本身並沒有出口存在。
總體來說,這完全是一部用演員的演技和文學性極強的對白撐起來的電影,從構造上它是獨一無二的。但作為一種形式它終究很可能只是曇花一現,它有很多方面——用「正統」的眼光看——是反電影的。因此作為一種嘗試,我覺得它未必真的具有歷史價值;但作為電影的一個可能性,它卻有自己存在的理由。法國左岸派的其他影人(杜拉斯、格里葉等)拍過更極端的「文學電影」(他們本來自己就是作家),相比之下,阿倫•雷乃還算可看性很強的一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