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凡魚

2013-11-26 02:43:04

它出色過,但過時了。硬科幻無可避免的困境。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如雷貫耳的名片。我是懷著朝聖的心情看完了它。然後很失望。可能是一個契機,我有點想說說自己的想法。

這部兩個多小時的片子,實際的劇情內容非常少:
1.某猿群落被黑石選中,進化歷程被智能幹預,開始掌握工具並獲得了優勢,影片以戰爭中的勝利結束了這一段落
2.經過一個知名的蒙太奇切換,進入月球黑石發掘段落,黑石與人類接觸後發出刺耳電磁波(後面的劇情指出是給人類提供了一個木星座標)。這一段展現了空天飛機、太空站、登月過程、可視太空電話等大量硬科幻細節。
3.前往木星的發現號行星際飛船中,人工智慧HAL謀殺了休眠和艙外工作人員,但被Dave阻止並關機。展現了人工智慧、冬眠技術、太空漫步等硬科幻內容。
4.通過黑石,Dave與高等智能接觸的過程。影片中所展現的是完全單向的接觸。用令人困惑(比較裝逼)的蒙太奇:鏡中、進食、床上展現了Dave的老去。在黑石的力量下莫名化為胚胎。
必需要吐槽第四段結局戲。先鋒是先鋒,前衛是前衛,就是沒能好好地敘事。一片燦爛光影把胃口吊起來了,結果接觸的戲處理得神秘兮兮還挺拙劣。套用流行語就是:我褲子都脫了給我看這個?

這部電影的劇情是章節式的,非常不連貫,而且這麼點內容拍成2個多小時,不悶才怪。相當的時間用來展示硬科幻了。比如完全跟劇情無關的空天飛機服務員送餐、博士給女兒打的可視電話、艙外太空漫步修理設備……還有相當的時間,用來烘托氣氛了。
不得不提導演的氣氛烘托,雖然我本人不甚喜歡,可是導演真的挺擅長這個。古典音樂(藍色多瑙河)和畫面的高同步令人印象很深刻,估計是先決定了譜後配的畫面。大量人聲的應用營造出一種怪異而恐怖的氣氛。很多畫面移鏡很慢,超有儀式感。他的《發條橙》也是這個調調,比如那個從眼睛開始的第一個長鏡頭。當然,還有古典音樂。

無可否認,這部片子是1968年的《阿凡達》。它帶來了特效的突破是精彩的,然而拿到今天就真的不能看了。如果還從這方面去說它是神作,我只好呵呵沉默不語。我想過不了幾年,《阿凡達》《地心引力》這樣的片子也遲早要失去魅力。對於電影來說,要想長久流傳,更重要的是內涵。同樣是技術突破型的影片,《鐵達尼號》就一定有生命力得多,因為它有一個感人的好故事。
我在寫作之前有看一些影評,發現很多人都說「68年能做出這樣的特效實在太屌了」。呃……在這裡我不得不吐槽一下。本片的特效的確出色,可是擔不起這麼大的讚美。人們總是過份低估了前人的能力(相反過高估計了未來的發展。人類至今未再登月球)。就像總有人相信金字塔和復活節石像是外星人造的,人類登月是騙局之類……拜託有點對人類的信心好不好。《2001》里模型之粗糙、失重效果之假(不得不設計一種能粘在地板上的太空鞋來彌補)、星雲全是一大攤怪模怪樣的彩色墨水和煙霧……這到底哪裡有驚天動地的技術含量了?不要小看好萊塢的特效攝影和道具師好嗎?相比而言《阿凡達》對於時代的影響都比它強,《阿凡達》開啟了大螢幕數字電影+3D時代,這是硬件大升級啊。說來68年連個自由落體飛機都玩不起,劇組還不是窮。

那麼《2001》的內容如何呢。黑石、配樂、胚胎,都表現出了本片的神秘氣質,在這樣的氛圍下導演和編劇去呈現而非討論了智能設計、人工智慧、第一至三類接觸等內容。在68年那個太空時代來講,是很流行的,但並不算是超越的。就像《Matrix》誕生於網際網路普及時代一樣,這是時代的產物。我很遺憾電影其實沒有對這些內容進行任何深入的探討,它只是靜靜地呈現,所以它是一個沒有態度的電影。《Matrix》給了Leo藥丸的選擇,刻畫了反抗軍的群像,人物的動機,比起連HAL為何殺人都沒說清的《2001》來,這就是有態度和沒有態度的區別。至於最後那個略顯恐怖的胚胎罩在地球上的鏡頭麼,我覺得挺膚淺的。所以我對於一些人評價這部電影「引發了深深的哲思」感到些些的莫名其妙和深切的遺憾:這孩兒一定沒看過幾部好科幻。

唔……寫到這裡,似乎引出了一個過大而我又未必能掌控的問題了:科幻的功能和意義。硬著頭皮寫寫吧。
1.娛樂功能。科幻能夠滿足人的好奇心、獵奇慾望。這是它誕生的本質原因。我還發現,科幻還能滿足人的優越感。這是一些爛科幻作品和古老的科幻作品特有的價值。各舉一例:爛作品。我到現在還對《普羅米修斯》中各種蠢哭了的設定和劇情記憶猶新,這片子拍出來就是用來給理科生吐槽的吧。老作品。本片就是一例。看到需要撥號的可視電話、看到女空乘煞有介事的艙內行走、看到語音而非觸屏控制的象棋……現代人的優越感油然而生。雖然至今月球基地都沒能建立。
2.文學功能。這是一個大類,就是想說科幻和奇幻魔幻這些,都是為情節或者作品的意境等文學性的訴求服務的。科幻本身不再是作品的目的,而只是一個表現手段,它方便作者利用這個工具構造戲劇衝突、世界觀或者作品氛圍。舉些例子。
2.1審美。構造作品氛圍和意境的,前一陣子又一個很火的《手中紙,心中愛》。這個作品中的幻想部份,其實並不影響作品主旨的表達,但是營造了很棒的幻想體驗,是比較純粹的審美。
2.2設定。《全面啟動》算這種,諾蘭為了營造豐富的層次使用了科幻這個工具而已。他還用過短期失憶症呢(《記憶碎片》)。還有一個很極端的例子是《這個男人來自地球》,科幻只是提供了一個穴居人活到今天的設定而已,引發的故事才是看點。
2.3解構。《時間規劃局》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科幻的使用其實只是為了使故事換個直白簡單的形式,更吸引人或者更容易構造衝突:時間沒了人就死了比錢沒了要慢慢餓死緊張多了嘛。《第九區》也是,換個方式講種族問題而已。
3.傳播功能。的確是有那麼一些杞人憂天的傢伙,他們擁有超人的遠見和務虛精神,對人類的未來報以深切的關注。姑且稱他們是思想家吧。他們能夠預見到人類的發展和可能面對的問題。通常呢,也就是以學者的方式在小圈子裡討論討論,但偶有好事者,將之以科幻的形式包裝兜售給普羅大眾,使人民群眾跟著他們一塊鬧心。這時,科幻就成了思想和科學的載體,應該算作一種科普吧。這是它除卻娛樂性、文學性的,一個富含思想性的功能。

我也是藉著這部片子總結了一下這麼久以來對科幻的思考,不知所云啊不知所云。回到《2001:太空漫遊》本身,我的評價是:它出色過,但過時了。這是硬科幻無可避免的困境。《2001》就是本身太硬了而軟的又不行我才不喜歡。真正優秀的作品要像好麵包,軟硬適中才可口。比如《三體》,除去硬科幻的紛呈(也有很多硬傷),它還有人性刻畫的深刻和世界的廣博,這才是它真正的魅力所在。文學性、思想性才是科幻作品走出時空侷限的鑰匙。

2013.11.25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