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胡士托風波--Taking Woodstock

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制造伍德斯托克/盘点胡士托

6.7 / 26,543人    120分鐘

導演: 李安
演員: 傑佛利迪恩摩根 李佛薛伯 艾米爾荷許 保羅迪諾 尤金李維 伊梅達史丹頓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林愈靜-顧家男

2013-11-22 19:35:11

越名教而任自然---回望伍德斯托克


十年前,我剛工作,是一個小小的程式設計師,是個新人,每天大部份時間讀成千上萬行的代碼,Debug,偶爾寫點新的代碼,老員工小孟有天對我說,別的公司程式設計師都是在音樂中寫代碼的,據說程式設計師開著暖氣穿短褲喜歡巨大的喇叭播著《SUper Star》寫代碼。而我們辦公室,大家穿的中規中矩,悶的像颱風到來前的陰天。

後來談起音樂,我說我喜歡搖滾樂,小孟語重心長的說,據說喜歡搖滾樂是不成熟的標誌,人越成熟會越喜歡輕音樂。Light music,blues什麼的。

十年過去,不知道我是不是成熟了,我現在仍然愛聽搖滾,而在我看來,許巍已經算我聽過的最輕的音樂了。

年輕時搖滾樂像一道閃電劈進我的生活,直到現在都沒有離開,聽見崔健的聲音我還是會激動不已,《快讓我在雪地裡撒點兒野》那漫長的前奏現在還是讓我著迷。

所以,2006年,《讀庫》試刊號上袁越的那篇寫伍德斯托克的長文,我幾乎是顫抖著讀完的,電影《昨天》看得我徹夜難眠。熱愛搖滾樂的人自會明白。

李安每部作品都讓人意外,耗時數年拍《色戒》後,李安導演了一部小品式的《Taking Woodstock》。李安的電影千變萬化,唯一不變的是對於壓抑和釋放壓抑感的探索,這大概是他身上最強烈的東方特點了。

和以往我看過的woodstock不同,這部電影從承辦人的故事出發,Elliot一家的生活和woodstock音樂節兩條線索是平衡的,甚至看完第一感覺,不再是Woodstock多麼令人震撼,反而是這一家的親情與釋放壓抑的經歷更深人人心。在對伍德斯托克的表達中,家庭倫理第一次壓倒搖滾樂和嬉皮士。

Elliot的家庭簡直就是個東方家庭(電影中只說是從蘇聯逃到美國的猶太家庭),兒子規矩孝順,處處順從父母,並努力維持家庭的平靜,父親沉默寡言,母親絮絮叨叨貪婪,愛佔小便宜,但對家庭充滿愛心。

整個woodstock那漫山遍野的肉體與狂歡,LSD,嬉皮士,要做愛不要作戰,對美國,對世界音樂史,都是件大事,而很少會有人像李安這樣,將目光投向這個大運動中具體的一家人,一個人(變性人,易裝癖退伍軍人)。這部電影緩緩道來,在woodstock音樂節的影響下,Elliot發現了自己,他的父母也經歷了一場空前的心靈釋放之旅,在這場狂歡中,彼此重新認識了家人。雖然嘉年華結束後,盛筵散場,大家都回復自己的角色,繼續過普通的生活,但這經歷足以令他們人生變得更有意義。最後Elliot父親靜悄悄的離開,轉頭回答兒子的疑問:你是怎麼和母親(這個脾氣暴躁,目光短淺且貪婪無比的傢伙)生活了四十年的,他緩緩的轉身答道:因為我愛她。這一幕和《飲食男女》里父親嘗了女兒煮的湯後味覺恢復幾乎一模一樣,代表著家庭關係中緊繃張力的瓦解,兩代人的和解。令人感動不已。

說起woodstock和嬉皮士,我挺欣賞且羨慕的,那個年代裡,他們的事蹟,在柯林頓賈伯斯的傳記里都能看到。在阿甘正傳里也能看到。這批」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年輕人,有不少後來穿好衣服,剪去長髮和鬍鬚,做了總統,公司CEO,時代的領航人。這部電影對於嬉皮士的表現也是比較準確的,演員表情的純真無邪,那種烏托邦式的熱情和無所謂看上去像紀錄片。在大家都不穿衣服時,穿衣服的人就成了怪人。在此情此景下,露體是得體的,一點兒也不覺得骯髒猥瑣。藝術也在LSD的催化下變得虛幻、神秘,這種經歷難能可貴。影片中那漫山遍野的人潮,在high了LSD後彷彿波浪一樣起伏湧動,堪稱經典。

據我所知,同一時期,一路歌唱一路搭順風車流浪這事兒在中國也小規模的發生過,結果是被抓進監獄勞改。張廣天即是其中之一。

這批嬉皮士就算最後人模狗樣的做了領導,並不代表他們否定自己的青年時代,相反,他們從這些經歷中絕對獲益良多。現在人更加需要解放,解放精神和肉體,so,最好天時地利人和,再來一次嬉皮士運動,再來一場woodstock。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