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地心引力--Gravity [2013]

地心引力/引力边缘(港)/地球引力

7.7 / 865,228人    91分鐘

導演: 艾方索柯朗
編劇: 艾方索柯朗 羅得利哥賈西亞
演員: 喬治克隆尼 珊卓布拉克 Basher Savage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白胖餃子

2013-11-21 10:14:48

揭短要准,扇臉要狠


當我走出影院,回來看到網上一片被震撼的如喪考妣的長短評論如地震前夕的蛤蟆上街一樣鋪天蓋地,我就知道如果不是精神病院集體關押的意淫犯們在集體越獄後向正常人類發動了冬季攻勢,那就是新一茬的裝十三分子又到了收割的季節了。

作為一名具有社會責任感的電影愛好者。我決定拿出繼去年少年派之後就沒再用過的牛筋底拖鞋,依照揭短要准,扇臉要狠的指導原則,給予這些瘋狂的農作物以迎頭痛擊。

認為該片是神作的觀點,無非有以下幾種,技術好,故事好,表演好,體驗感強,有思想性、有藝術性。

平心而論,因為技術好而對其給予高分評價的還算是在正常人類範圍以內,雖然本片的特效技術所呈現出的視覺效果還不如少年派,但也算是今年還能看得出點投入的製作了。但是說能和阿凡達比肩、3D效果如何如何的的,這就超出常人的理解範圍了。本片和阿凡達我都是看的IMAX3D,阿凡達的視效就連遠景的草尖都是纖毫畢現質感極強,硝煙瀰漫時感覺自己身上都可能沾滿灰塵。地心引力呢?除了衛星碎片來襲時能看出點3D效果(注意,是只能看出一點,完全不是阿凡達那種強烈的真實感),其它壓根就是平板一張。同場的其它觀眾散場時都說沒什麼3D效果,真不知道說3D效果好的人是怎麼看出來3D效果和精美深邃視覺奇觀的。如果不是阿方索卡隆給你們放映了他私密製作的足本3D,那就不得不懷疑你們長的是自帶3D的進化版單透鏡眼了。

故事好是吧?說實話,抽這種論點的犯人真是簡單不費力,什麼叫故事?有事不是故事,故事的重要意義就在於對事情過程的描述。什麼叫好故事?就是事情的過程跌宕起伏、張力十足、連貫生動、有始有終,並且能闡述一定的道理或者昇華出更深刻的意義。

地心引力講了一個什麼故事?一個求生存的故事。故事的核心就是求生,也就是說主角通過克服各種困難,然後得以生還。在這裡,目標和困難的設置就與情節的精彩息息相關。

地心引力給主角設置的主要目標和主要困難是什麼?目標是尋找能讓自己返回地球的工具,主要困難是。。。成功的飄過去。。。

於是大部份時間就是看女主飄過去,差點沒抓住,飄回來,這次抓住了。。。這個不行了,再換一個,又飄過去,差點沒抓住,飄回來,這次抓住了。。。

而且由於是女主獨自擔綱的電影,所以對人物命運的預期基本沒有懸念。當然你可能會說你怎麼知道她不會死掉?我只能告訴你,正常人類不是這麼想事的,非常突然的玩法是可以偶爾為之,但是求生類電影其實看的就是逃生的過程。也許會有些人在女主中途死掉後再看半小時的平板太空畫面,但是導演顯然不會冒這個險。

於是我們看到了影片故事沒什麼跌宕起伏,連貫生動,倒是女主的肉身在不停的跌宕起伏。你出去抽根煙喝口酒打個電話罵罵男朋友再回來看,會發現你看、或者不看,女主就在那裡——不是穿著太空衣在飄,就是脫了太空衣在飄。

這故事性堪比一個學走路的小孩跌倒了再站起來再跌倒站起來反覆幾次後終於學會了行走一樣乏味。要是這個小孩兒最後還跑了幾步,那故事性就把地心引力秒成渣了。覺得這片子故事性好的人,大概每天醒來時發現自己還活著,就會熱淚盈眶的讚美上帝的。

表演好?先不說沒有故事缺少台詞的電影本身就限定了演員沒什麼演技好發揮。就從影片來看,女主自始至終也都在為演而演,空洞的表情,做作的表演,遇難時看不出發自內心的驚恐,失去同事時看不出悲傷和痛苦,第一次希望破滅時看不到絕望,最後學狗叫時看不出孤獨。眼大無神性格全無,除了尖叫就是大口喘氣死心塌地的耗氧,有時候都看不出她到底是想活還是想死。別拿她驚嚇過度精神麻木了當藉口,我保證換了王寶強都比她演得好。

至於說什麼體驗感,由於視覺效果的平面化和人物缺少情感鋪墊,導致既感受不到宇宙的壯美浩瀚,也沒有感同身受的失重感和身處太空孤獨無助感,加上故事單薄劇情乏味,讓人完全入不了戲。看2012大地在腳下開裂,巨像在頭頂坍塌、火山在眼前爆發會有體驗感。看著女主在一張缺乏立體感的地球自拍大頭照前面貼著大臉飄來飄去會有什麼體驗感?當然我的精神意淫力幾乎為零,你意淫力這麼強,還花錢看什麼太空電影,直接在眼睛上蒙一塊黑布然後給自己頭上猛的來兩棍,肯定也能獲得和觀看本片一樣美好的太空感受。

至於說什麼富有思想性、藝術性的,我就放過你了,記得在家先把尿布換好了再出來玩啊。(順便說一句,有電影從業者說這片子幾乎可以囊括奧斯卡所有提名,我想這人的發言基本可以反映出國產影視業主流入群的職業水平,這也是國產電影為什麼難以振興的一個重要原因)。

說這片技術還好,是中肯的。說什麼故事好表演好體驗感好,那就是淺薄了。意淫犯必須治理,淺薄者卻只需要多學習,只要不人云亦云,就還有救。商業電影,賺錢宣傳可以理解,但是身為一名觀眾,還是應該有點基本的辨識力。電影雖然會因為主觀的理解和感受而導致個人的昇華,但畢竟也是有著相對硬性的創作規律和標準的。一部好的電影要經得起智慧和時間的檢驗,一部湊合的電影也不是依靠蒼白空洞的嗷嗷叫好和文藝之心的無腦解讀就可以將其塞進神作的殿堂。像少年派一樣,這部電影會更快被人遺忘的,畢竟他除了差強人意的技術和意淫犯們壽與天齊的叫囂之外,就真的沒有什麼別的了。然而就是這樣的片子竟然能引得集體歡呼、狂讚神作,不由得讓人為電影生態環境的持續惡化感到憂桑:繼冷艷高貴裝十三、蠻不講理腦殘黨、分析狂魔解讀派之後,感官發達意淫犯也漸成氣候,並且這四方面組織有趨於聯合之勢。如果有一天世界上充斥著以他們的喜好為標準的電影(現在雖然也不少了),那正常的人類電影愛好者還能有活路嗎?

退一步講,就算他們願意接受治療——可哪兒有那麼多藥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