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海上求生記--All Is Lost

一切尽失/海上求生记(台)/一无所有

6.9 / 83,848人    106分鐘

導演: J·C·陳多爾
編劇: J·C·陳多爾
演員: 勞勃瑞福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lowdive

2013-11-18 15:40:57

一切未失,它早已經在我們的人生里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在看這部電影的過程中,在Redford一次又一次與暴風雨的搏命,一次又一次收集最後的一丁點食物和淡水,一次又一次看到船舶經過時燃起熾熱的希望直至最後如煙火般在海面熄滅時,我都一直在惦記著結局。難得年輕的J.C. Chandor這麼老辣的敘事節奏,難得Robert Redford晚年近乎要將最後的生命付之一炬般的表演。Gravity的導演選擇了一種安全但缺乏新意的方式,那這部All Is Lost呢?如果最後獲救,大多入戲的觀眾糾起來的心會舒坦過來,但有些落入窠臼的結尾難免顯得虎頭蛇尾。如果最後Redford就這麼死在了海上,這部電影又未免劍走偏鋒得太過決絕,除了坐在那欣賞一個人的死亡過程,觀眾們看這部電影到底得到了什麼?

所以電影的最後,以Redford被一隻水上伸出的手緊緊抓住,然後整個螢幕化成茫茫白光作為結局的一幕時,不得不讓人激贊。影院裡有觀眾起身鼓掌,為了Redford歷盡艱險獲得的最後救贖;也有人坐在椅子上一語不發,黯然的眼神裡寫著他們覺得最後Redford還是沉入了海底。在8月Telluride電影節的觀眾見面會上,Chandor和Redford就對觀眾做過這樣的測試:「到底有多少人相信他最後獲救了?」觀眾舉手的答案分化得很有趣:一半對一半。

相信主人公最後獲救的人們樂觀的理由很充分:在兩次遇船而不能獲救之後,事不過三。尤其是在Redford的整個救生筏都被點燃的時候,夜晚海面燃起的熊熊烈火沒有理由被忽略,也不可能有這麼多人會冷血到見死不救。於是即使在他精疲力竭沉入海底之時,救生船及時趕來,Redford還是能奮起最後的一點力氣游向水面,緊緊抓住船上伸來的那隻手。電影的海報上在名字"All is lost"下邊不是也寫著麼:「Never give up」。只要不放棄,就總還有希望。

覺得主人公最後還是葬身大海的人們也有著悲觀的依據:最後漂流的一兩天,Redford的食物和淡水早已消耗殆盡。最後的那隻手,那道白光,甚至第三次遇船本身就像是一場瀕死體驗。他的救生筏已經隨著洋流漂離了主航道,遇船的可能性已經微乎其微,所以最後的夜晚茫茫大海上那艘船的燈火才顯得如此若有若無,若隱若現。隱藏得更深的是電影開始時主人公的口白,那不是他獲救後的回憶,而是第八天時他在漂流瓶里寫的話。

有人喊:「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也有人在念:「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你可以說這部電影有著最執著的信念和最頑強的生命力,我也可以說這是我看過的最最絕望的電影。

但這部電影必須只能有一種正確解嗎?這個世界也必須只能有一種正確解嗎?

至少我覺得不是。因為我一直相信其實每個人都不過是在從不同的角度,透過一枚稜鏡看這個世界,運氣好的人能得到一種純粹的顏色,但「赤橙黃綠」並不比「青藍紫」更正確。

所以我也一直相信,如果可以,對於一本小說,或者一部電影,開放式的結局總是很好的,尤其是拿捏得通透圓潤而且恰如其分的時候。

電影中絲毫沒有交代這個海上獨自漂流的老男人的前程往事,甚至連姓名也沒有,這也顯示了導演和編劇J.C. Chandor在這部電影中包含的一顆巨大的野心。在人生海海的孤獨和漫長里,你可以是,我可以是,每個人都可以是這個獨自漂流的老男人,這也可以是一部屬於每個人的電影。導演講了100分鐘的故事,到最後的一幕,他把這個故事完全交給觀眾:「拿去吧,我的工作就到這,這個電影現在完全屬於你了。」 然後觀眾會自己去思考結局,用自己人生里一直相信的東西去補齊它,如果合理,他或她會覺得很舒服,很坦然。然後這部電影將留在觀影者的腦海里,成為他或她人生的一部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