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四百擊 The 400 Blows

四百击/四百下/胡作非为

8.1 / 128,501人    99分鐘

導演: 法蘭索瓦楚浮
編劇: 法蘭索瓦楚浮 Marcel Moussy
演員: 尚皮耶李奧 Claire Maurier Albert Remy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姜姜

2013-11-13 08:55:11

有些東西,即使你說,也未必別人就懂。


我就是想到一句話:
你不是這個人,你不知道這個人的成長,你不知道他的環境,你不知道他的想法,他做什麼,你都不可批判。
因為你根本不是他,你不懂他。

這部電影看的我又痛又快樂。
所謂」痛「是因為一個被人稱作「沒有童年」的人被這部電影擊中了心中那些不願回憶甚至以為忘卻的記憶。那些記憶的時間段就是被叫做的」童年「。
所謂」快樂「是因為最後,主人公安東尼是快樂的,他的快樂建立在徹底的絕望之後的自由,不是身體的自由,而是心靈的自由。

這個「自由」來的雖然太殘酷。但是總比有期待卻頻繁受傷害要來的好。

在他試圖使用忍耐、反抗、努力去獲取那一丁點幸福家庭的可能性時那最後的失望尤為的讓人難過。

他是期望幸福的。沒有幸福童年的孩子比一般人大多更期望家庭的幸福。
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那是讓他們奮鬥努力甚至可以放棄一切去爭取的。
當然,有時他們小小的爭取或許會因為不恰當的做法變成一場災難。
比方說,安東尼的蠟燭差點燒了家的事件,以及他興奮的寫了一篇」我死去的祖父「事件。

不幸福的童年人中,早期多數更為善良。
他們早熟,自卑,善於隱忍,更容易被感動,無安全感,偏激,理想化,決絕。
這些在安東尼的身上都看到體現。

安東尼是善良的,在他的不辯駁中可以感受到。
他的早熟,讓他明白什麼都不是一定的:家庭,爸媽的愛情,忠誠,付出與回報。
他的自卑,用更強烈的做法展現了扭曲的自尊與偏執。
他的隱忍,讓他直到進了少管所,我們才能得知他內心對於這個家庭的真實感受。
他的容易感動,在他母親為他洗澡跟他聊天的時候,在他們一家三口去看電影的時候,他快樂的笑容和身影無法隱藏。
他的無安全感,在他流浪的時候與年齡不相仿的謹慎做法讓人揪心。
他的偏激,離家出走到不再想回家。
他的理想與決絕,在轟然倒塌時,看著夜晚的巴黎長長的街道坐在警車裡留下的那行深深的眼淚。

他是自由的,在少管所的最後,他掙脫了一切,沒有徵兆的跑了。
跑到了他從沒見過的海邊。
他的臉仍然是那麼的安靜,像什麼都不曾留有印記的可以一划而過。

他,只是個孩子。

在外界的侮辱,打罵,蔑視中,他從開始的恐懼到最後的習以為常。那種眼神裡的默然讓人心顫。
「四百擊」,這句法國的諺語說的是這樣不聽話的孩子需要經過400擊的挨打才能踏上所謂的」正途「。

有太多童年不美好的人,越成長越陽光,越成功,但在這種光華之下,卻有隱隱的讓人覺得奇怪的地方,這些地方就是他的週身處處充斥著絕望與悲觀的味道。
他們的身上擁有這種味道。
不管他看起來是多麼的樂觀讓人敬佩看起來多麼的開心,但如果他的童年是悲慘的痛苦的,那麼他的一生都會帶著無法被磨滅的記憶,即使他也認為他忘記了。
這種記憶會順延甚至延續到他的下一代中。

這些被稱之為不幸福童年的人,就像一座火山,
有的人噴發了,有的人一直死著。
但怎麼樣都是悲哀與危險的。

在少管所,安東尼被問詢,他的回答誠實且單純,他的想法就是那樣的。
回答女孩的問題他會害羞。
回答家庭的問題,他不再在乎,他終於說出來了,也說出了自己內心已經接受的絕望。
這些在他的媽媽來看望他時輕蔑冷漠的笑聲中,已經註定了。


每個孩子都是叛逆的,只是我們沒有辦法選擇我們的命運。
有的叛逆變成了正常的可疏導的,有的則變成了一場悲劇。

最後電影給了安東尼好幾分鐘的長鏡頭,安東尼只是跑啊跑啊。跑到了他從來沒有見過的海邊… 或許,他更是跑到了內心嚮往的地方,那種自由與幸福的期望。

但他,還只是個孩子,不是嗎?


PS:這電影一點也不文藝,如果這叫做文藝,拿你的童年經歷一遍,你再去感受一下這種「文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