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安提雅

2013-11-12 22:09:36

世界上最悲傷的孤兒


套用一句圈內名人名言:對於看不出《大師》是超級傑作的人,我為你們感到遺憾……好,馬屁開始

    病態的、複雜的、冷酷的、戲謔的、尖刻的、優雅的、淫邪的、露骨的、荒涼的、醜陋的、暴戾的、令人難堪的、曖昧不明的、深深懷疑的、內心化的、悲傷的、痛苦的、虛無的、簡練的、深遂的、高度視覺化的、極為成熟的、引人入勝的、開放的、冒犯觀眾的、歡迎觀眾參與的……
    是的,《大師》包含了以上所有的定語,而且只少不多。
    綜上所述,對很大部份人而言,《大師》並不是一部令人愉快的電影,尤其對於美國人,這是一部極力質疑瓦解美國夢和美國精神,與主流價值觀背道而馳的電影。它在奧斯卡重要提名上毫無作為並不稀奇,儘管和它相比,《逃離德黑蘭》就像一次平庸膚淺、力求正確的學生作業。
    就故事而言,《大師》講述了一個二戰退伍兵弗雷迪五年左右的戰後生活,他不僅沒有融入社會,順利迎娶後方等待已久的心上人,過上幸福美滿的小日子,反而一塌糊塗、狼狽不堪,酗酒、無來由的狂躁暴力讓他一步步遠離光明正常的世界,即使連最底層的生活也無法容納他,按理說這種人應該自毀了事,但他意外遇見了「大師」,一位作家,一位「前世今生心理療法」創始人,一位能幫助你消除恐懼的人,最重要的是,「大師」喜歡他調的烈酒,決定收留他,然後帶著他和一眾信徒一起行走江湖。
    酒,是《大師》貫穿始終的關鍵詞。對於弗雷迪,酒是藥,是唯一能永恆依賴而且有效的東西,但正如我們不知道他為什麼要自絕於人民,我們也不知道他為什麼會酗酒,直到「大師」為他進行深度「心理治療」,在抽絲剝繭的對話中,我們發現了無數驚心動魄的線索:父親死於酗酒、與親戚亂倫、母親苟活於精神病院……《大師》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解謎過程,它提供了豐富線索,唯獨不提供答案,觀眾需要自己對人物的心理動機進行解讀,然後確立每個人物的心理肖像:「大師」是不是一個冷酷自私的騙子?他和弗雷迪是不是同病相憐?在出版第二本書後他是不是自信崩潰了?為什麼弗雷迪在監獄裡對「大師」出言不遜,「大師」還要繼續收留他?「大師」新婚的女兒為什麼會勾引弗雷迪?在片尾,「大師」把弗雷迪召喚到了英國,為什麼又突然反悔,還要與他決裂?「大師」那位看似溫和的夫人,是不是真正的終極BOSS?她為什麼要堅定不移地勸弗雷迪戒酒?又通過什麼樣的手段牢牢控制了自己的丈夫?
    恰如導演保羅•托馬斯•安德森眾多前作所強調,當我們對暗潮洶湧的《大師》進行解謎時,依然能夠得出「他人即地獄」、「親人即地獄中的地獄」的一貫結論。在《大師》裡,每個人與他人似乎都處於相互寄生、利用、控制的關係,同時相互折磨、唾罵、欺騙和施虐,即使我們推理出了他們的動機,依然會覺得難以理解和接受:這真的是一個如此殘酷的世界嗎?充滿了冰冷、愚昧、狡詐、虛偽、脆弱和迷惘?
    在所有解謎之中,安德森似乎刻意迴避了一個最重要也是最本質的線索:弗雷迪如此病態和酗酒到底是遺傳還是源於戰爭創傷?如果是後者,那麼他在戰爭中到底遭受了什麼樣無法復原的傷害?他為什麼會拋棄最心愛的姑娘,選擇自我毀滅和放逐?當然,安德森其實已經在短短數分鐘的片頭和之後的隻言片語中揭示了這個真相,但他一定要留出巨大而黑暗的想像空間,讓觀眾自己去體會一個戰爭英雄,為什麼會變成一個世界上最悲傷的孤兒,只能在沙堆和毒酒之中尋找其實並不存在的慰藉。
    除了通過精練並極具衝擊力的台詞,讓觀眾自行推排出一個龐大猙獰的心理群像,《大師》最了不起的藝術成就,當屬通過豐富立體的高景深畫面,營造出堪比3D電影、令人耳目一新的逼真視覺效果,同時以庫布里克式的簡練手法,用最簡單的鏡頭語言和烘托情節空間的傑出配樂,講述了一個外在流光溢彩、內在極度陰暗的悲劇故事。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