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雷神索爾2:黑暗世界--Thor:The Dark World

雷神2:黑暗世界/雷神奇侠2:黑暗世界(港)/雷神索尔2:黑暗世界(台)

6.8 / 725,600人    112分鐘

導演: 亞倫泰勒
編劇: 唐潘恩
演員: 克里斯漢斯沃 湯姆希德斯頓 娜塔莉波曼 伊卓瑞斯艾巴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綺夢未竟

2013-11-10 05:25:17

三年等待,不負所望——淺評《雷神2》(有劇透慎入)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雷神2:黑暗世界》影評(有劇透慎入^_^)
首先,你一定要去看一看,才能發現這真的是一部好電影。
玩笑話,下面才是正經的「影評」呢(笑)。
說是影評,更像是非常個人化的一篇觀後感。這樣的影評拿給老師去看,大概會被評個不及格吧(笑)。第一次去刷零點首映,近兩小時的電影結束之後竟不覺的睏倦。過去的24小時,腦中時而閃現電影的各種情節畫面,只教我不得不坐下來寫這篇感想。待到提筆,想說的話太多,又不知從何而起是好。於是這滿紙荒唐言只能做茶餘一樂,貽笑大方罷了。
影評從不求面面俱到,但是我又是個偏執到無以復加的人,非想著要多說點兒才覺得圓滿。於是下面從幾個不同的角度來聊聊這部電影(今天著重把故事寫完,聲畫部份和人物部份慢慢補上,因為要去二刷三刷來確定細節)。
這是我第一次把影評放在網上,其實心裡還是莫大的忐忑。影評從來不是我課業裡的強項(淚),希望各位大手以及各位同好輕pia~期待各位的批評指教。



【劇情篇】
故事梗概
看過影片的妹子不需區區在此贅述,沒看過的妹子看過區區這篇文字的第一句話了沒?區區都跟說書似的講給你聽沒意思,你得自己進電影院去看看才能知道這電影到底有多好看~

線索1-Thor和Loki的成長和轉變
從《雷神1》到《復仇者聯盟》再到《雷神2》,神域兄弟倆的變化不可謂不大。便是在《雷神2》一部之中,兩人也在不斷成長著。這裡容區區小小吐槽一句自己的用詞,他倆都幾千歲的人了還能「成長」呢?好吧,書云: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他倆還真的有那麼點兒變化值得區區來說說。後面有單獨的人物讀解,還請拖動滑鼠繼續看。

線索2-Malekith的復仇
千年前被Thor的爺爺打敗的黑暗精靈Malekith為自己和族人復仇,捲土重來企圖毀滅世界。和《復仇者聯盟》中Loki不同,他不求統治,只求毀滅——通過以太物質。區區是文科生,實在不明白其中奧義,只知道這是極厲害的東西,什麼都能黑化。於是,感知到以太物質的Malekith復甦,踏上復仇之路。與主角一行要保護九大星域的人和神的矛盾衝突也就此展開。


故事結構:開端-發展-轉折-結尾
很久很久以前,Thor的爺爺打敗了壞人,封印了他們的武器。
後來,他們回來復仇了。
然後,Thor和Loki聯手對敵,Loki犧牲。
最後,Thor打敗了敵人,成為內心的王者。
不過是一般英雄電影的套路,怎麼能舊瓶盛新釀?導演在這樣典型的英雄電影裡插入了一個亦正亦邪的邪神,以及一堆來頭不小、笑料頻出的配角,成功將科幻和生活、神話和現實聯合在一起,在老舊的結構框架中注入新的生機。


劇情方面的遺憾(晚些時候區區會專門碼一篇吐槽文,比這段的文風輕鬆多了):
不知道為什麼Marvel會將電影壓縮在112分鐘,比起134分鐘的《鋼鐵人3》和142分鐘的《復仇者聯盟》,《雷神2》顯然沒有足夠的時間把故事講得完滿。預告片及拍攝花絮中出現的許多橋段都被無情的刪去了,比如預告片中Malekith對Thor說了一番大意為「你的勇武不能減少你的痛苦」的話,在電影裡就沒有了;再比如在上映前放出的Loki在獄中撕心裂肺的吶喊,也被剪掉了;以及拍攝花絮中Loki在黑暗世界撿起黑暗精靈的武器去戰鬥的帥氣的鏡頭,也被砍掉了。
若只是刪減一些鏡頭來使整個影片更緊湊精煉,這自然是無可厚非的,但是據考據黨同好的介紹,刪減的部份遠不止這些。而這些刪減,已經造成了故事的瑕疵。
比如,這部電影是若說Thor主角吧,結果居然是技術宅拯救了世界,Thor失去了母親和弟弟之後自己也被反派打趴下了。私以為,與其花大把的時間在Jane和新男友約會吃飯、科學家和小孩子一起往異次元里扔東西、Selvig為了研究精神失常去果奔還上了新聞、Darcy妹子怎麼樣插科打諢這些劇情點上面,為何不去填補一下錘哥和Jane的形象呢?整部影片中Sif和三勇士的戲份更是被壓縮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實在難以想像。
總有人批評說為什麼這麼多妹子喜歡Loki,不怪我們喜歡,實在是這個人物形像太惹人愛——他不是一個單面的、臉譜化的反派,而是立體的、生動的、有故事的人,啊抱歉,是神。撇開前兩部電影,僅在《雷神2》中,我們可以看到他的內心幾經變化,但是 Thor的變化就沒有那麼明顯——即便要塑造Thor沉穩如山一般的性格,也並不意味著他在親眼目睹母親以及弟弟的死亡之後仍然沒有外化的情緒波動。影片留給Thor的時間太少,他甚至沒能在Frigga和Loki死後獲得一點悼念的時間。反而是Loki在得知母親死訊之後的憔悴、臨終前的恐懼和遺憾,表現的淋漓盡致。
同樣沒有時間的還有終極BOSS Malekith先生。關於這位反派的動機,影片開頭用一貫的旁白敘述的方式交代了他的過去,但是這樣的交代似乎不夠觀眾去理解他滅世的動機。他用了將近電影時間的三分之二來尋找終極武器——以太物質,然後吞掉他,去毀滅地球,結果被技術宅用極其簡陋的、臨時趕製的工具,打敗了。不是不能接受反轉劇情,只是缺乏足夠鋪墊的反轉讓人有虎頭蛇尾之感,多少有一些遺憾。
今天看到部落格上@九歌等待雷神2發糖 的長評,發現Frigga被剪掉的戲份也很多,且重要。從看完首映回來,心裡一直有個疑問,在牢房中關心和開解Loki的幻影,究竟是Frigga在關心小兒子,還是Loki自我的心理安慰?這個問題不僅我在糾結,許多看完電影的姑娘都在糾結著。看過妹子的解釋,釋然了,但更心疼了。原來世界上還有人願意無條件的愛Loki,卻被他的驕傲刺傷。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Loki在後面會顯得那麼頹廢和悲哀。最後一面,竟然說了傷害媽媽的話,無論如何也不能釋然吧。
如果能把一些不必要的情節,比如上述的一些小的笑點,換成更能體現Thor和Jane形象的劇情,或許會更加增色。


起伏、懸念、節奏
影片的整體節奏是比較快的,場景切換比較頻繁,宏偉光明的神域、廣袤寂寥的黑暗世界、以及熙攘紛鬧的地球是故事主要的發生地,構成了鮮明的對比。
不過也正因為這種快節奏,使得很多地方的鋪墊不夠,情節推進有跳躍感。散場時聽到有妹子說,如果Loki在Thor懷裡死去時鏡頭再多等待幾秒鐘她恐怕就要哭出來了。是了,如果沒有很快跳入下一個「穿越」的段落,轉為較為輕鬆的情節,我們大概都會為Loki掬一把熱淚,畢竟這個「反派」的「臨終」是那麼英勇壯烈而悲情無奈。正如前文所說,縮水的電影時間直接導致要講的故事不夠圓滿,細節不夠豐滿,人物刻畫不夠立體。
值得一提的是Thor在密謀劫走Loki和Jane時的剪輯手法。一邊的密室會談——謀定,一邊的計劃進行——後動,用平行蒙太奇的手法將兩條故事線緊緊纏繞在一起,緊湊而富有張力,從而將影片推上一個高潮。


淚點、笑點
這裡涉及劇透。慎!
整部電影淚點頗多,淚點較低的妹子在影院裡灑淚次數不下三次。
首先是Odin對Loki的審判。偌大的殿堂,高高在上的養父,高大粗魯的衛兵,中間一個瘦弱纖細高挑蒼白卻堅韌叛逆不屈的Loki。原諒區區在這裡眼眶紅了。這樣強烈的對比實在是讓人不僅憐惜這個可憐的孩子啊。他不過是個缺愛的孩子。這句話說得多麼貼切。他搞出那麼多惡作劇,以致最後犯了不可饒恕的錯誤,皆出於他那顆仰望的心——他仰望著威嚴的父親,他仰望著高大的哥哥,那個金色的背影大約是他千百年來的陰影吧。如今功敗垂成,他怎麼能甘心?但即便心有不甘,成王敗寇,由不得他。
然後是王后Frigga的戰鬥、犧牲和死亡。在《雷神2》里,母親一改在第一部里柔弱的形象,拿起刀為了保護Jane而抗敵。待到她的死亡來臨,雷神和眾神之父無言的哀慟,以及牢中未能參加母親葬禮的Loki的頹廢自虐,都讓人為之一嘆。葬禮的場面宏大肅穆,配上哀傷的音樂,讓人不禁為之落淚。
最後是Loki的「死亡」。心有默契的不言自明,兄弟聯手共禦外敵,這本是兄弟握手言和的好徵兆,卻因為Loki 的戰死而幪上了一層悲傷。Loki臨終時的時候,那番自嘲顯得那麼讓人心疼。哪怕全劇末尾Loki「死而復生」並成功登上王位,對他的心疼之情仍然無法減退。他想要的或許根本不是那個高處不勝寒的王位,而只是父親和眾人的認可吧。

說起笑點,多到數不過來,總能在意想不到的時候引起會心一笑。或者捧腹大笑。這些不詳細贅述,總要留些驚喜在看電影時發現。



【人物篇】多做角色讀解,少做演員分析|待補:-)
Thor

Loki

Jane

Odin

Frigga

Darcy



【鏡頭畫面篇】
3D特效
好萊塢的技術特效肯定是沒話說。兩個小時的電影從頭到尾都是視覺的衝擊,時而是激烈的戰鬥呈現在你眼前,時而是細膩溫柔的人物鋪陳開來,時而是火爆的近身格鬥場面令人如置其中——總之是不負所望的視覺享受。
據國外的媒體報導,《雷神2》的出色立體效果獲得一片盛讚,只是這種「感覺伸出手就能摸到主角」的喜悅在國內可能並不能體會到了,因為國內的3D放映設備限制並沒有給我們營造一個最佳的觀影效果。不過即便如此,3D拍攝加後期調整,Marvel的電影依然沒讓人失望。瑰麗的星空、壯美的神域、激烈的空戰都讓人為之眼前一亮。


鏡頭運用及場面調度
在影片中,有不少戰事空間的大全景畫面,畫面開闊、景深悠遠。這種景別充分展示人物活動的環境空間,渲染氣氛、創造意境。同時,在展現空間的時候又經常會把鏡頭調度到人物或物體的近景或特寫,來體現一種凝視的恬靜。
例如,在展現神域仙宮的宏大之後,立刻給了Loki一個腳部(還是腿部?果然要二刷去確認一下,嗯!)特寫,然後鏡頭慢慢上搖,定格在他不屑的、似笑非笑的面部。在畫面中,拍攝角度不同,被攝對像在觀眾視覺範圍內的形象會隨之變化,從而引起觀眾對被攝對象的注意,改變觀眾的心理反應。這裡的俯拍鏡頭,更像是Odin的俯視,但Loki仍舊不卑不亢的看著他的命運改變者、他的養父。但鏡頭的運動又是自下而上的,又有觀眾向上仰望的視線,在情感色彩上有崇高、敬仰之意。Loki本就是一個愛與恨的矛盾體,這樣的鏡頭運用和調度充分的體現了這種矛盾,並把這種糾結感傳達給了觀眾。



場景設計
鏡頭切到Asgard的大全景時,整個影院的觀眾集體發出了抽氣聲。的確,神域的場景設計華麗壯美到令人窒息。比起《雷神1》中仙宮的外觀只是匆匆一瞥,《雷神2》顯然更「財大氣粗」的將它細化美化後呈現在觀眾眼前。從這樣金碧輝煌又大氣磅礴的建築風格亦可以窺見Asgard人的標誌性特徵——粗獷大氣、英勇無畏、豪邁不羈。
抖森來華參加宣傳活動時曾經「不小心」說漏過一點劇情——「有一場葬禮讓我很感動」。機智的小夥伴兒們很快就猜中了,這是媽媽——王后Frigga的葬禮。雖有心理準備,但在王后為保護Jane而犧牲時還是很難過。葬禮的設計莊嚴肅穆,光線色彩以冷色為主,更顯得清冷而哀傷。這裡的場景設計很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即視感,夜空和河流,星辰和遠去的人。從彎弓中射出的箭,點燃最後的思念。河流最後的瀑布是此生的盡頭,幻化做滿天繁星,守護永恆的愛人。如果有喜歡看英劇《梅林傳奇》的,看到這裡也許又要被戳中淚點了——這種送別方式與Merlin把Arthur放上小船、推向遠方、在痛苦和不忍中點火的過程何其相似。
BOSS之戰終於放在了紐約以外的地方,天知道要是哪天外星人真入侵地球會不會從這裡下手,畢竟好萊塢已經替他們想好了諸多方法(汗)。格林威治天文臺,聽起來就很有學術氣息的地方,然後錘哥負責打,技術宅負責拯救世界。打鬥部份的剪輯很棒,同是「穿越」,到了Marvel手中竟然能搞出這麼大的名頭、這麼多的花樣兒,不得不佩服。此段設計幾個世界,不同風格的場景令人目不暇接。
總之,大手筆的《雷神2》在場景設計上沒有令觀眾失望,僅此一點足以值得你手中電影票的價錢。

燈光、色彩與佈景
影片開始部份有一場戲,是三勇士之一的Hogan的家鄉的一場戰鬥,這裡的戰鬥場面火爆異常,預告片中的舉行石頭怪就是在這裡出現的。當時看到這裡的時候覺得這個場面分外眼熟,回來細想發現和《特洛伊》、《斯巴達克斯》的戰鬥場面有太多的相似。
待到Thor平定各地的戰事,回到神域和Odin的一番對話,更覺得似曾相識。導演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說過,拍攝《冰與火之歌》給了他無限的靈感,如今看來的確是這樣——這裡的場景簡直讓我跳戲,真的太像了。
不過整部影片的燈光與佈景都屬上乘。因為場景穿越了幾個不同的空間,導演直接用光線和色彩的不同將這些區分開來——最突出的是作為冷色調的黑色來主打的黑暗世界,以其孤獨、黑暗等象徵意義來配合影片的主題風格;而Asgard則是與其相反的採用大量人工光,營造了一個光明宏偉的神域世界;地球則是最正常的光線色彩,與一般生活並無二致。佈景方面,儘可能的搭建一個宏大的場景,彌補《雷神1》中場面不夠大的遺憾。
這樣的佈景和光影設計,足見Marvel的誠意。


【音樂音響篇】
杜比環繞
電影運用了杜比全景聲,環繞聲與視覺特效緊密配合,堪稱完美。這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帶給人的震撼,一定要去一家觀影效果好的影院才能體會到。


音響及人物語言
配合影片的大場面,影片的音響也起到了劇作作用。快速飛行的「悠悠錘」、擦過洞穴的飛船、飛彈擊中盾牌……這些聲音的處理都真實到令人彷如置身其中。
在人物語言方面,無論是在自身表意上來看,還是作為電影元素發揮作用上來講,都非常成功,給觀眾留下極深刻的音響。
例如體現Thor經歷了前兩部之後的轉變的那句「I don』t」,以及片尾Loki幻化成的Odin和Thor之間頗有深意的對話。在《雷神2》中,Loki終於不再說著板正的、拗口的台詞,轉而變得更加日常化,沒有戲劇化的誇張,反而收到發人深思的效果。而Thor終於不再是那個衝動、直至蠻幹的錘哥,雖未登王位,卻已有王者之風。


原聲音樂
影片中大氣磅礴的音樂給人帶來一種史詩般的恢弘感,配合影片的神話背景和宏大的場面,使影片的主題與風格更加突顯。
區區是坐在電影院裡直到全片結束後起立鼓掌才離開的。原本是要等彩蛋,坐在座位上老老實實安安靜靜的看著片尾全體演職人員和工作人員的名字,在黑暗的電影院聽著低昂雄渾的交響曲,真覺得要穿越去那個神話世界了。好吧,雖然沒有彩蛋很遺憾,但是一方面音樂很好聽,另一方面是對所有參與電影創作的電影人的勞動成果的尊重,大家大可以多留一會兒,聽聽音樂,回味一下過去兩小時看到的故事,或許也是一種難得的體驗呢。




總之,你一定要去看一看,才能發現這真的是一部好電影~
2013/11/8初稿
綺夢 於廣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