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竹西

2013-10-30 18:36:13

《心靈驛站》:追逐火車的男人


       有人說,在電視或者電腦上看電影是對電影的侮辱。事實上,在我們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新一代影迷都不是也不可能產生於影院。在電視上看電影,常常有一種不期而遇的快樂。某一天,打開電視,電視上放著的是2003年的《心靈驛站》(The Station Agent)。時光網這部電影的評分8.2,可見看過的人都認為這是部好電影。

      電影講的是關於孤獨的故事。一個在火車站工作的侏儒Finbar年紀輕輕退休了,繼承了死去的同事兼好朋友的房子,一間廢棄的老火車站,在紐澤西的紐芬蘭的鄉下,這裡的環境用電影裡的台詞來講就是「很美,但是什麼都沒有」。但是,一個想把自己封閉起來的人,這裡真是絕佳的隱居場所。由於身材矮小,Finbar常常遭到「格外關注」,甚至侮辱。於是,這個老火車站就成為Finbar的世外桃源了。他獨來獨往,散步,看火車,看關於火車的書,面對別人好奇的眼光,已經見怪不怪,或者報以苦澀一笑,或者不加理睬。無獨有偶,Olivia,一個喪子的中年婦女也隱居於此。因為Olivia的失責,導致了兒子的死亡。丈夫為她購置了這裡的一處房產,讓她遠離傷心之地,以免睹物思人。即便這樣Olivia的婚姻還是走到了盡頭:也許睹人思人,一樣讓人情不能堪吧。Olivia和Finbar兩個躲避現實的人,碰到一起,照理激起故事的浪花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因為他們已經習慣把用厚厚的殼把自己的心層層保護起來。

       但是電影本來就是造夢的,把一對郎才女貌的男女湊在一起,算不得什麼;讓兩個看起來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的人產生故事才有看頭。而讓兩個人的生活發生交集的常見方式是一個人要主動去認識另一個人。但是本片裡,導演先讓他們心中沒有主動認識的慾望,然後再無心插柳。這種處理人物情感的方式和好萊塢的主流是不一樣的。各種狗血編劇教材都教導我們,人物的行動必須由慾望推動:人物首先得想幹點什麼,然後克服各種困難,最終把事情幹了。這裡的情況正好相反,電影反其道而行之,人物主觀上沒有認識對方的衝動。兩次小小的意外,Finbar和Olivia不得不相識。接下來,故事的方向繼續朝著讓人物分離的方向前進。Olivia的電話落在Finbar家裡,這個本可以拉近兩者之間的關係道具,被處理得輕描淡寫,Olivia甚至沒有認識到,她丟了電話然後她的電話又被Finbar偷偷送回來了。這種「分」的敘事方式事實上產生了另一種張力,並延長滿足觀眾心理期待的時間,因為觀眾期待的是他們最後到底有沒有在一起,怎麼在一起了。

       另外,這部電影另一個值得一說的優點,是成功地營造了一種和故事相適應的舒緩的節奏。我們看到電影彷彿並不急於敘事,反而更注重情緒的表達,其實匠心別具。電影開始部份,Finbar從城市到鄉村的一段戲,原本兩個鏡頭即可交代完成:一個拍攝離開城市,一個拍攝到達。但是導演故意將這段戲抻長,用了18個鏡頭,帶領觀眾一起長時間地注視著Finbar走過街道,穿過隧道,避讓火車,走過鐵道,最後才讓他來到目的地。也許在別的導演看來是沒有用處的邊角鏡頭,在這裡被保留下來。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18個鏡頭不是獨立於敘事之外的。這部電影在處理抒情和敘事上的過人之處,就在於抒情和敘事始終是結合在一起的,沒有為抒情而把故事停下來。我們看到,一路上,在各種背景中,鏡頭裡都只有Finbar一個小小的身影,我注意到導演為了表現這種孤單甚至避開了Finbar在車上的鏡頭,以免其他乘客的存在破壞了他刻意建構起來的氛圍。所以這種遁世的孤獨感一旦被導演建構起來之後,下面的故事的真實感和可信度就大大增強,整個接下來的故事也就水到渠成了。觀眾和Finbar的目光對視之後,也被電影裡所傳達的情緒所感染,並且這種情緒縈繞在心頭,揮之不去。

更多評論,請見微信公號:電影拉片室。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