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伊莉莎白--Elizabeth

伊丽莎白/伊莉莎白/传奇女王依利莎伯

7.4 / 105,188人    124分鐘

導演: 夏克哈卡帕
編劇: Michael Hirst
演員: 凱特布蘭琪 Liz Gilles Rod Culbertson 傑佛瑞洛許 Paul Fox (Ⅱ)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哈哈怪

2013-10-18 19:00:40

I have become a virgin.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第71屆奧斯卡、第56屆金球獎、第52屆BAFTA最佳影片提名。但最終只得了BAFTA的最佳英國影片。
伊莉莎白一世可能是英國曆史上最受歡迎的君主。她在位44年(1558-1603),把英國由內憂外患的混亂狀態扭轉為歐洲最強大和富有的國家(之一),這一時期也被稱為「黃金時代」(golden age)。她的三大功績——確立了新教(聖公宗)的國教地位、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保持國內穩定文化繁榮,極大提升了英國人的民族認同感,無疑也改變了世界歷史的走勢。這樣偉大的人物拍成傳記電影是遲早的事,但想拍好也絕非易事。本片主要講了她即位初年的一些人和事,屬於典型的好萊塢式歷史正劇:對史實做演義,集中矛盾衝突,側重表現人性和人情(尤其是愛情)。電影本身的質量由諸多大獎提名已經足夠說明,這裡來聊聊我更感興趣的歷史。

關於她的前任和姐姐瑪麗一世(瑪莉 I of England)。她倆的淵源我就不說了,下次寫《亨利八世》的影評時再來介紹這位結了六次婚並因此更改國教的奇葩國王。片頭的火燒異教徒呼應了「血腥瑪麗」的頭銜(一款血紅色的雞尾酒即以此命名),她把伊莉莎白關押在倫敦塔近一年也是事實。但她終究沒有處決這個同父異母的妹妹,而因太想懷孕而造成假孕也令人同情。她在英國曆史上是個不受歡迎的女王,但這多少跟「人們把她與伊莉莎白對比」有關。
關於她的情人羅伯特(Robert Dudley)。伊莉莎白和羅伯特的愛情是本片濃墨重彩的一筆。從即位前的青梅竹馬含情脈脈,到即位初的力排眾議同床共枕,再到因羅伯特有妻室一事兩人鬧僵,最後羅伯特參與謀反女王斬斷情絲。影片暗示從始至終兩人都愛著對方,只是因誤會或以大局為重而未能結合,這也是好萊塢的慣用套路(雖然本片是英國電影)。這樣編很好,只是與史實不符。首先伊莉莎白一直知道羅伯特有老婆(這種事也不好瞞吧),她並不介意;其次羅伯特並未參與任何謀反行動,而且一直受女王重用(後升為伯爵),在臨終前還作為總指揮參與了著名的格瑞福蘭海戰。羅伯特和伊莉莎白保持了長久的曖昧關係,但也終究沒有結婚(羅伯特的老婆其實很早就意外身亡了)。
關於她的左膀右臂Francis Walsingham和威廉 Cecil。兩人都沒有片中那麼老。他們都輔佐了女王至少30年,直至病死,可謂鞠躬盡瘁。事實上伊莉莎白時代的輝煌正是得益於她的知人善用,這一點很像中國的唐太宗。Walsingham被稱為間諜大師,他沒有特殊性傾向,他在續集中還會大有作為。
關於頒布《單一法令》(Act of Uniformity)。這是伊莉莎白上台後的第一件事,旨在解決英國數十年來在天主教和新教之間的爭端,確立新教的國教地位,統一英國教會。投票時有一些主教恰好不在,這是法令得以通過的原因之一,本片將其演繹為Walsingham的功勞。法令使週日去教堂做禮拜義務化,也加強了《公禱書》的威信。《單一法令》是伊莉莎白一世宗教和解政策(Elizabethan Religious Settlement)的重要組成部份。同時頒布的另一法案則使她成為教會的最高統治者。
關於法國和西班牙。當時的法國深陷宗教戰爭的泥潭(French Wars of Religion),而西班牙則依靠海外殖民建立「日不落帝國」。伊莉莎白一世在對外政策上相對保守,既不趁人之危,也不強強聯手。片中她拒絕了法國亨利三世和西班牙腓力二世的求婚,前者是虛構(亨利三世的弟弟倒是有過),後者是事實。兩個國家至少在前期都沒有直接參與顛覆英王統治的陰謀。另外雖然有傳言說亨利三世是同性戀,但從沒有異裝癖的說法。
關於蘇格蘭。當時的蘇格蘭女王瑪麗一世(不要與前面提到的英格蘭的「血腥瑪麗」搞混)是伊莉莎白的姑姑的孫女,對英國王位有一定繼承權。因為瑪麗一世的母親是來自法國的貴族,所以伊莉莎白一直擔心瑪麗在法國的支持下取代自己。她的擔心不無道理,因為後來先後有兩次流產的政變,都是試圖把瑪麗一世推上王位的(Ridolfi plot和Babington Plot,名字來自主謀者的姓)。瑪麗後來因國內貴族叛亂來投靠伊莉莎白,但被軟禁了18年,終於在第二次陰謀敗露後被處決(雖然瑪麗自己始終咬定自己沒有參與)。本片最後Walsingham大顯身手的破獲陰謀處決政敵,其故事藍本就是這兩次事變。不過兩位原主犯並未登場,瑪麗的母親倒是被無辜牽連進去了。
關於教宗庇護五世。他在1570年以分裂教會罪把伊莉莎白一世逐出教會(破門律),所以自然而然的成了反面角色。這導致本片被視為反天主教,因為庇護五世在教內是被奉為聖人的。目前沒有證據表明教宗曾秘密頒布刺殺令。
關於女王的終身不嫁。這個問題眾說紛紜,有人說是因為她自知不能生育,有人說她有性功能缺陷,真正原因恐怕只有女王自己知道。一般認為她起初並不排斥結婚,但出於政治的考慮猶豫不絕(結婚意味著結盟和分權);結果越往後越難抉擇、越難嫁、越難生育、而她自己和大臣們也逐漸接受了單身的現狀(其實就是超級「剩女」嘛)。她後來以「童貞」自居,甚至一度成為美德。不過沒多少人相信她真的是處女,證據顯示她與好幾個寵臣都保持了曖昧關係。電影的處理方法是直言她與羅伯特的性關係,而她在對愛情和男人失望後,毅然削髮明志(屬杜撰),「嫁給國家」。這算是合理美化吧。

本片在奧斯卡不受待見,7項提名僅中一項(最佳化妝);但回到英國國內大放異彩,12項BAFTA提名命中一半。本片是澳洲女演員Cate Blanchett的成名作,她對「從女生到女王」的心路歷程拿捏的恰到好處,令人刮目相看。她最終與另一位古典美女Gwyneth Paltrow(《Shakespeare in Love》)在三大獎項上平分秋色:Paltrow拿下奧斯卡,Blanchett拿下BAFTA,兩人則分獲金球獎。此外,在當年的奧斯卡上,Cate Blanchett和Judi Dench(《Shakespeare in Love》)因扮演同一人物(伊莉莎白一世)而獲演員獎提名,這是史上唯一一次。
現在看來,本片稱得上大牌雲集。且不說Geoffrey Rush這樣的奧斯卡影帝、Richard Attenborough這樣的皇家戲劇藝術學院主席、Joseph Fiennes這樣的當紅小生(同時還出演了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Shakespeare in Love》)、Daniel Craig這樣的未來巨星,其它上至教宗(John Gielgud,奧斯卡艾美格萊美托尼「四大滿貫」得主,本片是他的遺作)下至侍女(Emily Mortimer和Kelly Macdonald)都非等閒之輩。別忘了還有大名鼎鼎的坎通納(曼聯國王戲份不多,但演得真心不錯麼;這九個月的禁賽期不虧)。只是到最後大多數人都死的死退休的退休,只剩下Blanchett和Rush,於是這兩個澳洲人就在2007年拍了續集,接著講伊莉莎白後面的黃金時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