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噢!柏林男孩--Oh Boy

啊男孩/噢柏林男孩(台)/浪荡美少年(港)

7.4 / 15,266人    86分鐘

導演: Jan Ole Gerster
編劇: Jan Ole Gerster
演員: 湯姆希林 Alexander Altomirianos Inga Birkenfeld Fred Aaron Blake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比多

2013-10-12 02:49:12

他只需要一杯咖啡,世界卻總給他烈酒


  這是一個德國青年導演的處女作。拍攝一個百無聊賴的男孩對人生的思考,糾結著歷史的疼痛與社會生活的匆忙。我們也有青年導演,處女作拍了四個女孩。沒有思考。我知道這種比較幾乎沒意義,因為在我們這裡,是無法想像一個男孩會拒絕非常「實用」的法學課程,輟學去思考人生。
  德國就可以。這個懶惰的男孩輟學了。是的,他是懶惰的,他感覺到累,覺得有必要停下來,思考一下。這「懶惰」的成因在影片慢節奏的展開中逐漸顯現出來。因為世界在懷著善意給他一些他根本不需要的肉丸子;世界在翻看他裝私人物品的紙箱;世界毫無理由的刁難他,讓他拿不回駕照;世界停掉了他的信用卡,告訴他要學會獨立;世界壞掉的售票機,卻又苛刻的檢查;世界無法忘記自己肥胖的過去,對他極度熱情又敏感的將他推開;世界是一部矯情的電影,將歷史含混在媚俗的情節當中;世界是一個猝死的老人,是在「水晶之夜」痛哭的男孩;他只想要一杯清醒的咖啡,世界卻總遞過來瘋狂的烈酒。從結構上說,《啊,男孩》更像是一部公路電影。
  不難看出導演的一些隱喻,父親對應當今的德國,胖妞舞蹈家和猝死的老人對應不能忘記的歷史,德國的情況和我們這裡有點相似,都有一個如何看待歷史的問題。但是又有不同,因為我猜德國沒有幾個人會懷念希特勒時代。很多年前,一個孩子在街頭搖晃地掌控著一輛比自己大好多的自行車。眨眼之間,這孩子已經白髮蒼蒼,滿臉褶皺,聽不懂青年人的話,剛出門就猝死於街頭。從石頭砸碎窗戶開始那一刻開始,整整一代人走失了。
  在影片紛繁的現狀中有過一絲短暫的寧靜,那是巴赫的《教堂讚美曲》。德國人總繃著「不能讓別人嘲笑你」的弦兒。但實際上誰敢小看德國?是的,德國出了希特勒,但德國也出了巴赫,出了貝多芬,出了黑格爾,出了馬克思,出了尼采,出了愛因斯坦,出了歌德。這是導演給出的答案,然而這個年輕人,他不能像那位孫子販毒的老奶奶那樣,躺在音樂與宗教的安樂椅上等死。還有他租房處的鄰居,那是與男孩父親截然相反的中年男人形象。渾身佈滿了失敗。每個人都有自己具體的困境,在積重難返的中年,他只能將自己的殘餘的激情浪費在地下室裡。男孩不能幫他,甚至連吃掉他送的丸子都不能,因為那確定不是美好的婚姻生活產生的。
  片中男孩的境遇,也是今天全世界青年人的境遇。普里莫.萊維在《被淹沒和被拯救的》一書中說道:「對於80年代的年輕人,這些只是他們爺爺的事情:遙遠、模糊、『歷史性的』。這些年輕人被當今不同的、緊迫的社會問題所包圍:核威脅、失業、資源耗竭、人口爆炸,他們必須調整自我以適應瘋狂而頻繁的技術革新。這個世界的結構已經廣泛而深刻地改變了。」從男孩父親身上,我們也能感覺到,整個世界都在著急,對年輕人缺乏足夠的善意和耐心。上一代人永遠把自己摔打出來的世界觀當做教科書,強加給下一代。如果你不按照他的規定做,那就是不可理喻。和當初的父輩一樣,年輕人生下來也是赤子之心,可兩代人所面對的世界完全不同了。所以他們之間的交流也充滿了根本的隔閡。
  「這不是我要走的路。」男孩對父親說,但是他要走什麼樣的路,連他自己也不知道,就和咖啡一樣,有太多種選擇,令人無所適從。影片的結尾,男孩終於喝上了他想要的那種咖啡,最簡單的咖啡。這是一個明媚的結局,在這清晨,男孩喝著他的咖啡,清楚地看到了自己要走的路。






已刊發於《看電影·午夜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