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

阿黛尔的生活/接近无限温暖的蓝(港)/蓝色是最温暖的颜色(台)

7.7 / 163,171人    180分鐘

導演: 阿布戴柯西胥
編劇: Julie Maroh 阿布戴柯西胥
演員: 阿黛兒艾薩卓普洛斯 蕾雅瑟杜 Jeremie Laheurte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Danny

2013-10-05 15:19:09

這是她的生活,還是我們的。


可能這是我這麼多年最期待的一部電影,在知道它得了金棕櫚之後,幾乎日日盼著預告片,在預告片出了之後幾乎每天看一遍。而之前也買了漫畫來看。
居然是來法國第一本在一個小時內看完的書。
而電影呢,很好的吧,漫畫沒有描繪的細節,全部用一種非常寫實,又那麼符合生活邏輯地把故事圓滿的填充了。

故事很簡單,一個女孩在青春期,對性的感知與迷茫。再到遇到一個人海中,輕撇一眼就無法忘掉的女子,何況頭髮還是藍色,這麼扎眼的顏色。

於是,邂逅,熟知,相愛,生活在一起,不可避免的產生問題,出軌,分手,失戀的痛楚,嘗試著復合,最後再見面,發現其實她已經不在她的世界裡,雖然畫廊里展出的畫上,畫的都是她。

電影改編自法國同名漫畫,和漫畫的出入,大致在於,漫畫的敘述主角應該是Emma,而電影是Adele;漫畫用很多的篇幅去表現Emma如何和Adele在一起,兩個人之間關係未明的糾纏,而電影則更著重與Adele在分手之後的種種;結尾的變化,還有Adele的職業的確定為老師而非公司職員。

很佩服Abdellatif Kechiche的大膽嘗試,很少有一部電影,在一部三個小時的長度里,前兩個小時居然幾乎用的都是大特寫的鏡頭,拍主角上課,吃飯,睡覺,自慰,做愛,洗澡,調情,但是卻不讓觀影者對此手法心生厭煩,沒有任何的被侵略感。
這種手法的運用,另一方面帶入感極強,特別是在面對電影巨幕觀影時,整個螢幕上充滿著女主角的影像,她對Emma的眉目傳情,她吃飯時候的愉悅,她的困惑與迷茫,甚至做愛的時候,還在用大特寫。
給人的感覺 -- 震撼。

還有長達十幾分鐘的性愛場面,非常的讓人震撼,倒不是說內容,而是完全沒有任何配樂,最直觀的方法去呈現。


想來阿黛爾的生活,其實也就是把她人生中這段經歷,用最直接明了的方式呈現,當然它也在呈現兩個人的愛情故事。

「愛情發生的可能性,有千種,萬種,是擦身而過的一瞬,是陽光下的回眸,是某種氣味或一句聰明的調皮話,但是分手的理由,總是單調的一致,無非即是不愛了。」

幾個眼神的對視,幾段曖昧的調情,交待了兩人的相愛,而常規的愛情電影總是更喜歡錶達--「成為愛情的過程」,往往對情侶之後,生活之下的情景較少如此事無鉅細的展現。

想必導演很清楚,負面情緒的感染力遠勝簡單輕鬆的快樂。

藍色是第一章里愛情的主色調,而第二章里它的功能就轉為分手的寫照。

Abdellatif Kechiche從電影第一篇章就做了伏線,兩個家庭聚餐的場景與佈置上的不同,對話和氛圍上的差異。
雖然沒有把「Emma在Adele家半夜裸身去廚房拿牛奶喝,以致於被Adele的媽媽發現兩人的關係」,這段在漫畫裡算是有張力的情節放入到電影裡。
但是他還是很好的選取了轉折點。

整個電影的轉折點,被導演很巧妙地安排在阿黛爾辛苦幫Emma籌備朋友的聚會。

而這個聚會上,藝術家的朋友,不是圈子裡的人,自然也跑不遠。在聚會裡,身為幼稚園老師的Adele發現自己是個局外人。這種殘酷的發現,不僅僅表現在Adele時不時的瞧著Emma在聚會裡的一舉一動,同時也被鏡頭適時虛焦人物,對焦在背景裡的默片 -- 用那黑白默片裡誇張的表情去映襯Adele的焦慮心情。逃避,是對問題所能採取的最快措施。在聚會裡她只能靠自己不停的忙東忙西,去照顧Emma朋友是否enjoy party,來證明白己也在參與這個party。而對於法國人或者藝術家來說,一個風趣幽默的對話或辯論,遠比美食來的更重要。他們愛美食,但是他們更愛咖啡。

這是伏線一。而伏線二是後來在Emma工作方面出現問題,她在一旁吃早餐,卻也提不出半點建議為Emma分憂解難。

距離的開始,意味著冷漠入侵在兩者的關係間。

Emma忙於事業,無暇分心Adele, 從情感上合理的構建了阿黛爾肉體出軌的理由。

於是,他們也如一般情侶一樣,最終走向了分手。

分手那段性,確是是張力十足,Emma的爆發也是Lea終於在整部電影裡,有了屬於自己的關鍵一幕。

之後便是很長的篇幅去描述,Adele失戀後的各種場景。想必,愛過一次,分過手的人,是能從中感受到那種揮之不去,又突然襲來的痛。

可以說是年度里最好的,表現失戀中受傷一方的種種的體驗片。

她們相遇是因為藍色擦身的一瞬,而分手後的那場再見戲,兩人同樣穿著各自藍色系的衣服,坐在一個藍色點綴的咖啡館裡,而一切早就不可挽回,-- 一個人不愛了,那兩個人的緣份也就到頭了。

電影結尾,阿黛爾去Emma的新畫展,看到了Emma和她的現任。現任以一種女主的身份置身與畫廊里 -- 與Emma的關係是平等的,能權衡賓客之間的關係,能給Emma事業一臂之力。
也許在阿黛爾轉身的那一刻,她明白了,自己自始至終都未曾在這段關係里找到過平衡。

------------------------------------------------------------------------------------------------

記得有次看導演的採訪,他說,阿黛爾和Emma的分手,其實是階層之間的差異所造成的。

Emma代表的藝術圈,也即上層社會,話題總是關於藝術,哲學,連帶Emma的家庭,非常的開放與輕鬆,對同性戀的態度亦是寬容。
而阿黛爾來源於中下層,她的家庭對藝術完全沒有興趣與不了解,對同性戀的態度也是反對。這點導演用阿黛爾家庭的聚餐,emma來阿黛爾家的聚餐之間的對話,以及阿黛爾父母為她過生日的聚會(內容也是極其簡單的小家庭),甚至阿黛爾所處高中,那些同學對同性戀的反感,都可以窺視出來自兩個階層之間的不同。

但是,這部電影妙在,導演完全是在展示一個人的生活,始終是一種中立的姿態。(突然想到le monde這個報紙,在法國算是最中立的,雖然稍微偏左。)當然,也是看的出,他對阿黛爾的愛,對一個迷茫女孩到堅強女人的轉變的用心刻畫。

-----------------------------------------------------------------------------------------

給五星,是因為從來沒有一部電影,可以在我過份期待的前提下,能給我超出更多的。

當我走出電影院,到街上,面對著巴黎的街道都不知道該往哪裡走。
曾經遺忘掉的感覺,瞬間就把自己找回來。

每個人的故事都是不同的,但生活里總有那麼些個線索,可以把一種情緒串聯起來。

而這部電影所給的啟示就,一部好電影,它做只是最具還原度的呈現了生活,但是,它把觀影的人,帶進了電影裡,主角的世界。她的世界,她的故事,只是一個入口,而把觀影的人最終打動的,其實是「我的世界」,或者「我們曾經或即將經歷的生活」,是那一部份把我徹底打動了。或者,我在阿黛爾身上看到過自己。


-------------------------------------------------------------------------------------------------

這篇影評其實寫完已經有幾個月的時間,中間也重新再把電影再看了幾遍。以及也看了周圍些友鄰的影評。

好多都是關於Emma與Adèle之間出軌的討論。

1.一段關係里,沒有一個直接完全的責任人,就正如兩人會在一起,絕不是一個人單戀的結果,而分手,也不全然是另外一個人的錯。

2.為什麼會把她們的分手怪責於階層的不同?

舉個自己的例子吧,到了巴黎才學的藝術史,剛剛開始到了羅浮宮參觀,是到無數的藝術珍品在眼前,除了那一聲的wow之後,是鋪面而來的羞恥感,而同學在討論,Poussin 和Rubens , 我連兩個人是誰都不認識的尷尬,又有誰可以了解。即便如何努力想加入,但起碼得先學了藝術史,懂得他們到底是誰,做過什麼。
而在我學了一年之後,身體力行看了無數展之後,是變了,值得不是價值觀或者人生觀有什麼變化,而是注意力點。
自己的生活里,是圍繞著藝術,電影,音樂,看展是為了更好的學習與拓展生活,而這一年所交到的朋友也是這個圈子裡的。

然後呢,我的以前的朋友,一年後來到這裡,我們從曾經非常好的朋友,變成,見面也不知道聊什麼。

是人變了的結果。

回到故事吧。

兩個人在一起的時候,一個高中,一個大學,世界對青年來說是很小的,學習,愛情,就是一切。

而工作後或者更成熟之後,一個是幼稚園老師,世界依舊是如此,沒有得到拓展,而另外一個是藝術家。
一個藝術家如果停止拓展她的世界,她的一生也就完了。
拓展,就註定她的一生要無限的膨脹,去接觸不同的人,不同的知識,藝術理念和哲學。

如果一段關係,兩者達不到同步,如何可以平穩同行直到人生盡頭。

這段關係,可以說,阿黛爾沒有變,一直是如此愛著Emma,變的是Emma.
但是,誰能怪她呢?

兩人的感情始終是無關道德層面,不論是精神出軌也好,還是肉體出軌,如果不是感情早已有了裂縫,也不會得到這樣的果實。

說到階層,藝術,從來不是屬於大眾的,它從誕生開始,一直是社會金字塔最頂尖的玩物,而藝術家說白了也是為那一階層人服務而已。
而老師,是為所有人,沒有貴賤之分,很偉大的一個職業。
正如電影裡的Emma,她的愛與不愛是忠於自己,不會顧慮他人。而Adele,就像老師這個職業的設定,從家庭,從自我,去是犧牲自己。

這個電影設定本來就是有階層性的,這也是它高於原著漫畫的地方,為什麼她們不是來自兩個相同層次的家庭和專業?

當然,愛情是可以發生在任何的情景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