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決戰終點線--Rush

极速风流/一级双雄(港)/决战终点线(台)

8.1 / 514,183人    123分鐘

導演: 朗霍華
編劇: 彼得摩根
演員: 克里斯漢斯沃 奧莉薇亞魏爾德 丹尼爾‧布爾 阿歷珊翠瑪莉亞羅娜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米粒

2013-09-15 19:25:11

最好的對手


對豆瓣現存中文譯名不甚滿意,還是用之前的《衝刺》吧。片子說的是F1黃金70年代的一對宿敵尼基·勞達和詹姆斯·亨特的故事,從兩人最開始征戰F3的初識說到1976年那一個戲劇性的賽季結束。平時不看F1的影迷大可不用擔心自己會無法融入電影的情緒——本片的黃金傳記編劇彼得·摩根(其他作品:《福斯特對話尼克森》、《女王》)自己也不看F1呢。電影的重點是對兩位性格迥異車手形象的刻畫,並沒有枯燥乏味地一直展示跑圈、爭冠的過程。而兩個人碰撞出的火花,正如導演朗·霍華德自己說的一樣,「勞達和亨特的競爭關係如此戲劇化,假如不是真的發生過,真的很難讓人相信!」

電影一開始的段落在終極預告片中有出現,亨特跟人打架受了點輕傷赤腳跑到醫院,還不忘勾引漂亮的小護士。快節奏地幾個鏡頭三言兩語帶過兩個人的身世,其實觀眾也就需要這麼些資訊:亨特是個放蕩不羈的花花公子,沉迷酒精和女色,開車也是為了圖這些痛快;而相對的,勞達是個倔脾氣的死板青年,執意要做車手放棄了家族事業,喜歡改裝賽車是個技術狂,開車之於他是一份工作。短短的引子之後就直接進入正題了,兩個人各自以不同的方式成為了1976年爭奪年度冠軍的最後人選。紐伯格林賽道的事故是影片的高潮,勞達重傷昏迷奇蹟生還卻在短短42天之後馬上重投賽場,兩人的競爭不僅得到了昇華,更是產生了競爭之外的情感。

我在看片之前是大概知道亨特和勞達的故事的,但看到最後還是被感動了。如果一定要給兩位男主分個主次,錘哥飾演的亨特應該是男主,布魯赫的勞達是男配——亨特本人在1993年已經辭世,至今已經20年,加之當時到現在的人際變動,很多事情相比勞達肯定難以查證得多;但正是因為如此,給了編劇摩根更大的發揮空間,裡面很多段落看得出是為了增加影片的戲劇性而加入的(比如幾個醬油記者角色)。霍華德和摩根合作的前一部作品是我也非常喜歡的《福斯特對話尼克森》,其實從某些角度來看兩個片子還有些相似,都是「棋逢對手激發能量」的故事,尼克森面對福斯特第一次承認了水門事件的罪責,而亨特和勞達正是因為彼此的存在而更加激發出自己對一級方程式的狂熱,認清了自己為何而戰,並獲得了一生都尊重的對手。

電影的另一層意義還有「成功的模式不僅有一種」。很顯然地,兩位男主的性格迥異、場外感情生活也完全不同。亨特更依賴自己的天賦和直覺,在比賽前會冥想賽道的每個彎道;而勞達會和自己的車隊技師徹夜研究車輛的改裝和性能提升,從技術上提高車速,似乎更依賴於「勤奮」。亨特和蘇西·米勒閃婚卻最終離婚收場,他自己也認識到不必強求自己要穩定下來,人生就是享樂,繼續車你與酒精和美女;而勞達在「戲劇性」地認識自己的女友、後來的妻子之後,兩人關係一直穩定、和諧,互相扶持,在事故之後也不離不棄,令人感動。但這一切的不同,都不影響兩個人同為偉大的車手,被車迷們銘記。很多時候,成功需要的是發掘現有自己最大的潛能,而不是勉強去改變自己什麼;而亨特和勞達的共存,更是時代的幸運,也是體育最大的魅力。

影片各個角度都十分成熟和出色。除了朗·霍華德的導演(他的傳記片我都很喜歡,《鐵拳男人》、《美麗心靈》),摩根的編劇,更加要感謝兩位主角真誠的表演。這絕對是錘哥和布魯赫兩人迄今最好的角色,非常適合二人,絕不僅是外形方面!錘哥的身材是沒的說,聽說為了電影還減重了30磅,他把一個花花公子演得惟妙惟肖,各種細節從以前的影像資料對比可以看出他有很認真的學習;更棒的是布魯赫,他裝上了小兔牙,說起了濃重德語口音的英語(對他一個德國小哥來說應該有很多經驗吧哈哈),如果和真的勞達採訪視訊連續觀看,簡直可以無縫拼接。雖然兩人沒有什麼特別的「奧斯卡moment」,但這一定是今年影片中最動人的友誼。希望二位年輕演員可以收到頒獎季的提名鼓勵。再不得不提一下寂寞叔的配樂,大提琴主旋律真是過耳不忘,但更厲害的是其他很典型的「寂寞低音炮」和賽車轟鳴的引擎聲配合得可以說是完美(這樣說來,混音也是可以拿提名的!),結合影片十分70年代的色調、賽場上的慢鏡頭、雨點,讓人覺得每一幀比賽的畫面都像是藝術作品。

電影在76賽季結束之後進入尾聲,進了勞達本人的獨白,短短幾句讓人非常感動。「他或許不是我賽車生涯最強的對手,但是我最尊敬的一個。」

帶圖版:http://emilyliangfilms.com/blog/?p=832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