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環太平洋--Pacific Rim

环太平洋/悍战太平洋(港)

6.9 / 532,901人    131分鐘

導演: 吉勒摩戴托羅
編劇: 吉勒摩戴托羅 崔維斯畢奇漢
演員: 查理漢納 朗帕爾曼 伊卓瑞斯艾巴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惡魔的步調

2013-08-09 21:52:03

環太平洋的匯流(Pacific Assemble)



今日《環太平洋》日本上映,祝主場大賣!


作為極客導演吉爾莫•德爾•托羅的新作《環太平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可以說是日宅文化中兩大類型片瑰寶——特攝電影的怪獸片與動畫的蘿蔔片(ROBO,亦日式機器人題材)——的一次絕妙匯流;當然,絕非單方面的,同時這也是東西文化的一次歷史性合流。

除去一般普通觀眾(圍觀者)以外,我們傾向於將觀看本作的受眾劃分為影迷以及愛好者兩類人。對於影迷來說,主角永遠是人類,這部份人可能會數落入物塑造的種種,單薄、臉譜化等等;而在愛好者的眼中,他們的主角通常是一種形象,一種概念,甚至單純的一種情緒,他們的主角既可以是機器人、也可以是怪獸——而對於《環太平洋》而言,在大多數愛好者眼中,不管是機器人還是怪獸,它們都是滿分的。

作為愛好者,他們會更關注於它們存在的理由,近似一種古典需求,在某段反覆展示類似《橘子香水》前奏的主題旋律映襯下的激情(這種主旋律的營造本身就是一種很老派的行為了,商業化電影的現在,出於剪輯節奏轉變等等考慮,主題旋律被大大弱化了),他們專注於以此激起的情緒,而非它們物理存在的合理性;在現實中,日本開發可用手機和Kinect操控的巨型機甲,而美國雷神公司日前公佈了其最新版Sarcos XOS2軍用外骨骼……但是,像《環太平洋》那樣的巨型機器人實現量產甚至單純達到行動的可能性,幾乎為零,甚至有好事者打算列上一百條證明它們不可實現的理由——不過,做到這種程度的,也算是真愛了。

在創作者身份以外,同樣作為一個愛好者角色的吉爾莫•德爾•托羅,我們可以在《環太平洋》正片末尾看到他對本多豬四郎和雷•哈里豪森兩位怪獸特效大師的特别致敬,同時在網上流傳著另一張據稱是日本試映時對各路蘿蔔動畫導演(及創作人們)的致敬名單:庵野秀明、蘆田豊雄、片山一良、河森正治、水島精二、 永井豪、高橋良輔、富野由悠季、安彥良和、 矢立肇、橫山光輝、大友克洋……

從劇情、人設,到機設,甚至世界觀設定,人們似乎無處不在地感受到那些鋪天蓋地的既視感:我們看到一個明日香式的性反轉中二少年設定,我們看到一個綾波麗和碇真嗣合體的父與子關係,我們看到第三新東京影子的香港……撇去大眾粉絲最為熟知的EVA梗,試舉一例,我們也可以試著細數、聯繫聯想與其氛圍最為接近的真實系機器人動畫導演高橋良輔的一些作品細節——

高橋良輔幾乎在每部動畫中都會出現的時空隧道的設定——當然,這本身事實上是作為一個斯坦利•庫布里克愛好者的體現;

內在可能是富野由悠季《聖戰士登拜因》式設定延續、外在多少受喬治•盧卡斯「星球大戰」系列影響的《機甲界卡利安》(機甲界ガリアン/Panzer World Galient,1984)中的用劍——也許你儘可期待《環太平洋2》中使出星雲鎖鏈式的進化招式,而不是「為何不一開始就用劍啊」的吐槽;

《太陽之牙達格拉姆》(太陽の牙ダグラム/ FANG OF THE SUN DOUGRAM,1981)中,作為為自由而戰的象徵的機器人最後被主角自爆(破壞一手建立起來的象徵是高橋良輔慣用的敘述手法),《環太平洋》的結局幾乎如出一轍;

……

日本的巨型機器人題材與歐美的機器人題材可謂同源異流(與怪獸題材的情況有似),激發也培養了無數日本(進而為世人所知的)優秀導演:

日後為歐美影迷所推崇的暴力美學動畫的邪典導演川尻善昭的導演處女作《SF新世紀透鏡人》(SF新世紀レンズマン/Lensman: Secret of The Lens,1984)改編自1934年美國作家愛德華•艾默•史密斯的《蘭斯曼》(Lensman),「人形動力機甲」(powered exoskeletons)的概念最初便來源於此作。

在因《攻殼機動隊》揚名四海之前,讓押井守脫離創作困境的正是機動警察系列,事實上《攻殼》的創作班底實為機動警察的再次集結;

而幾乎不為人知的,可以說是高橋良輔弟子的渡邊信一郎(《Cowboy Bebop》、《Samurai Champloo》等),他在最初進入動畫界到首次執導的十年,正是經由機器人動畫而一步一步成長起來的,從最初擔任製片作業的高橋良輔的真實系機器人動畫作品《蒼之流星SPT雷茲納》(蒼き流星SPTレイズナー/Blue Comet SPT Layzner,1985)開始,涉足了全部三大系的機器人動畫:高橋良輔的裝甲騎兵系列外傳《機甲獵兵》(機甲猟兵メロウリンク/Armor Hunter Mellowlink,1988)的分集導演、富野由悠季的高達系列的《機動戰士高達0083 星塵的回憶》(機動戦士ガンダム0083 STARDUST MEMORY/Mobile Suit GUNDAM0083 STARDUST MEMORY,1991)的分鏡和分集導演、以及最終以導演處女作登場的河森正治的超時空要塞系列的《超時空要塞外傳》(マクロスプラス/Macross Plus,1994)。

川尻善昭和渡邊信一郎都是曾參與過《駭客帝國動畫版》的動畫導演,而押井守則拒絕了當初的邀請並多少覺得參與這種「副產品」的生產得不償失、抹殺個性;駭客帝國本身借鑑的《攻殼》元素可能也是押井自止進入企劃的原因之一——但中西相互借鑑創作細節的事例其實數不勝數,《攻殼》中的香港街景也不外乎是《銀翼殺手》中的翻版,而近年來出現的《環形使者》、新版《全面回憶》、以及本次《環太平洋》中的香港或仿港街景,都一次又一次翻箱照仿了——只不過是,影迷和動畫迷自然有兩種不同的意識——「這是照搬《銀翼》的」和「這是照搬《攻殼》的」;而對於另外一些人來說,這就是氣氛,以及懷舊感。

這也可以同樣說明,在有些人對香港保衛戰產生第三新東京保衛戰的既視的同時,另外一些人腦袋裡會浮現出錫安保衛戰,另外一些人會從浮現在錫安戰場的場景中的機甲聯繫上《異形2》中的起重機甲(當然詹姆斯•卡梅隆在後來的《阿凡達》中推出了機改,但要是沒看過異形系列的是不是就會認定抄襲或致敬了《駭客帝國》呢?)……不僅創作與涉獵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同樣作為一個觀眾,觀賞與涉獵同樣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即當你對你所愛瞭然於胸之後,你可以從雷德利•斯科特開啟的異形系列發現克蘇魯神話的淵源,你自然也可以從《環太平洋》感受到H.P.洛夫克拉夫特情結;總的來說,這是一個超級大怪圈,而它們間的關係,並不是簡單的傳承,更多的反而是一種相互滲透(超越時間性的)相互豐富翔實的過程。這就是虛構的力量,就像博爾赫斯《環形廢墟》所描述的,不存在的東西總有一天會因為不止的描述而變成真實的存在。

《環太平洋》本身很可能是《瘋狂山脈》的一個怨念產物,諸如開場的群星和海底,諸如展翅怪獸帶來的強烈既視感,它是一場失敗(包括《霍比特人》帶來的失意)的產物,但它卻有意無意中打開了一個理想化的模板式巨大人型機器人的好萊塢通道;而導演本人的宅屬性也讓本片成了不僅是怪獸的狂歡、同時也達成了蘿卡愛好者的狂歡。

機器人,蘿蔔,抑或機甲題材實非德爾•托羅主場,怪獸才是伊人本家,但相對已經見多不怪的CG怪獸,巨大機器人無疑成了好萊塢的下一個新鮮看點,下一道風景線,以及圈錢利器,特別是在麥可•貝掀起的變形金剛系列的好萊塢巨大人型機器人CG狂潮之後,包括EVA在內的更多直系日式巨型機器人動畫的好萊塢真人版被提上議程。

相較拍廣告出身以聲效奪人的麥可•貝,德爾•托羅的機器人在CG光影方面的成就,無疑就像詹姆斯•卡梅隆的終結者系列從定格到CG的質變,就像史蒂文•史匹柏的侏羅紀公園系列將恐龍由威爾斯•奧布萊恩(Willis H. O'Brien)和雷•哈里豪森(Ray Harryhausen)的定格時代帶入了好萊塢的商業CG時代,不管從哪方面說——特別就一個更為成熟的CG特效製作局面的開創——這都將是一部讓影史進入另一個光影緯度的里程碑之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