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恐怖旅舍第二站--Hostel 2

5.5 / 95,945人    94分鐘

導演: 艾利羅斯
編劇: 艾利羅斯
演員: 畢由菲力浦 海瑟瑪塔拉佐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陷入你眉間

2013-07-31 09:03:29

我們知道自己的善惡嗎?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看了人皮客棧1之後,然後知道還有2和3.於是就接著看了下來,看完之後如往常一般看看評論。但是,沒想到關於這部電影有那麼多的不同意見和想法。雖然每一部電影都有爭議,但是沒想到居然吵這麼凶。上一部我看的這樣的電影好像是《水果硬糖》。
先說說劇情,如第一部雷同的是都是3位主角,都是一樣的地方,都是一樣的目的(男的去找女的,女的自己去旅行)。本質都是人們對自己慾望的一種追求,沒必要女人黑男人好色,也沒必要男人黑女人對衣服 化妝品和裝飾品的花錢無度。這些都是慾望在作怪,沒有誰比誰高尚,更沒有誰絕對的對與錯。
請注意這兩部電影主人公去那罪惡之地,都和俊男靚女有一定的關係。絕大多數人都是在童話故事的陪伴下長大的。有人說,童話是孩子們美麗、善良的童心結出的七色花。童話故事塑造了兒童美好的心靈,培養了兒童的想像力,讓他們認識到真、善、美,多了一份天真和純潔。然而,研究發現,童話故事並不總是像我們想的那樣對孩子們有百益而無一害。它們對兒童的傷害遠遠超出人們的想像。《格林童話》中有很多類似《白雪公主》、《灰姑娘》的故事,這些故事都是因為女主人公長得美麗而被別人喜愛,並且最終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這些童話也一直深受小孩子尤其是女孩子的最愛。然而,美國普渡大學社會學教授葛勞爾•霍茲則認為這類童話並不利於兒童的成長。因為這些童話在無形中宣揚了這樣一個道理:只要擁有美麗的外表,一個人就能取得成功並得到他人的青睞。
葛勞爾•霍茲和同事對168篇格林童話進行了研究,發現絕大多數童話都有對外貌的描寫,平均每篇14處,每5篇童話中就會有一篇把相貌醜陋的姑娘寫成凶神惡煞的壞人。這些童話在教給兒童人世間的是非善惡時,也在他們幼小的心靈里刻上了這樣一個印跡:好人都是英俊美麗的,而長得醜的一般是壞人。葛勞爾•霍茲認為,經典童話給兒童心理帶來的危害不亞於宣揚色情與暴力的音樂和電影。——《百科新說》
第一部和第二部裡面第一個被害的都是有著作家夢想的青年,我不知道是作者有意為之還是無心插柳柳成蔭情況。作家在我們看來有著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和充滿理想主義,也就是我們說的不切實際吧。(我是這樣認為的)也許正是這種情節的存在,導致了他們第一個死。記得電影裡有這麼一段話(你不認為我們瘋了嗎?該死,當然不。老兄,你看其他那些沒有法律的地方,人們整天都在做這種事)這種事就是電影中的買賣和殺人。斯洛伐克儘管有憲政制度存在,不過它的憲政配套設施是很糟糕的,具體地來說,律師和司法制度的具體應該如何操作還是成問題的,打著法治的旗幟,但仍舊是金錢說了算。就是在這麼一個國家,發生了這麼樣的故事。也對,當你滿足不了溫飽的地方下怎麼去談論精神?試問,你見過原始社會有社會學家這一類人嗎?畢竟沒有幾個人像朱自清一樣不領美國的救濟糧。
整個故事發生在中歐斯洛伐克,而不是如同其他影評所說的東歐。不過這個國家的確曾經是社會主義陣營的一份子,而且經過了4年的政治體質改革。這個國家不是電影中所描繪的一樣窮,2009年1月起加入歐元區。其人均GDP已達到16000多美元。要知道,即使在美國貧困線也不過在2W美元而已。也許,局部有如同電影裡窮的小孩子。局部的問題是不可避免的。
在電影中,那些參與買賣殺人的無一不是我們眼中的成功人士。他們衣裝得體、有著體面的工作、和睦的家庭、不俗的談吐。可是,他們的家人和身旁的人又怎麼會知道在如此的外表下,居然有著如此邪惡和毒辣的用心。參與裡面的一群人裡面有的有了孩子、有的還有了孫女,不知道是怎麼樣的三觀使他們的人性居然扭曲到對比自己孩子都大不了多少的人下如此的毒手。也許是他們在物質上已經找不到對自己麻木的心理足夠刺激,轉而去做這種事。我等還在剛在無憂溫飽的人,對於電影中的人的心理也只能如此聯想。還有電影裡面那個看似人畜無害的人居然變成了害人的人,那個本想著折磨別人的人最後卻因為下不去手被狗活活咬死。這真是莫大的諷刺啊。。。也許,這就是人性的另外一面。給你看到的不過是她或者他想讓你看到的一面,你看到的也許是真的,但不是全部。就如同藝人的包裝,公司給她的定位是小清新,你看到就是小清新。沒有艷照門,你也許永遠都不會知道阿嬌是這樣的;沒有阿SA的公開申明,你也許永遠都不會知道,她不是想像的那般永遠都是少女,她已經結婚5年。每個人都有陰暗面。人生而有原罪,但不及魔鬼;人生而善良;但不及天使。再光鮮亮麗的人,都有你不看到的邪惡。
最後,小吐槽一下,本來是要打完了的。結果,自己手賤後退了,就白打了不知道多少。沒有條例了,想到什麼就說了什麼。第一次影評,有不好的歡迎交流。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