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全境擴散--Contagion

传染病/世纪战疫(港)/全境扩散(台)

6.8 / 316,472人    106分鐘

導演: 史蒂芬索德柏
編劇: 史考特柏恩斯
演員: 麥特戴蒙 葛妮絲派特洛 瑪莉詠柯蒂亞 凱特溫絲蕾 裘德洛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一匹講故事的馬

2013-07-31 08:13:37

一場因果報應的遊戲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聽說索德伯格是因為他在2001年擊敗了憑著《臥虎藏龍》洶湧而來的李安獲得了最佳導演獎。於是特地找來這部《傳染病》來看看。
我是喜歡看明星臉的,所以《Contagion》適合我的口味。可是我又不喜歡那種代入感很差的明星臉。好比《The Reader》當中的Kate Winslet,她實在過於光芒四射以致於她的妝容再蒼老,她的角色再粗鄙,我依然能讀出她眼中透露出的女王一樣的堅定和高雅。這讓我有時候很齣戲,想著「難道她在演一個農婦?!」當然,Anna的角色如果被傳聞中導演的二號人選Nicole Kidman來接手,我想說The Reader應該就被她毀了吧!她太高雅了……
《Contagion》就不錯,各位明星都獨自帶領一條線發展,因為在現代生活當中出演,所以都沒有太齣戲,而且因為電影本身就傳遞著正面或者起碼中性的意味,因此他們都較能符合各自所通常意義上傳遞出來的「正義」、「善良」、「堅毅」的角色類型。
一般而言,除非演員本身具有類似安妮海瑟薇在Les Miserables中的唱功或者朱迪丹奇在莎翁情史當中七分鐘的神演技,否則在一部類似於《傳染病》一樣的多線條的電影中,演員很難在平均下來15分鐘的電影時間內突破多年作品形成的既定螢幕形象,讓觀眾覺得「這就是這個角色的不二人選啊!」。所以索德伯格對諸位大腕角色的定位,雖然是safe play,但絕對是正確的。
我想,一位類型演員想要扭轉螢幕既定刻板形象,還是靠單一主角的長片更靠譜一點吧。
說回電影本身,劇情說得好聽一點,「保持了紀錄片一般的冷靜和客觀」;說得難聽一點,「基本沒有波瀾起伏」。以下是這部電影的主要線索概括:
黑人醫生在領導國家級別的病防實驗的同時提前透露資訊給家人讓他們儘早撤離災區;
WHO官員被香港同僚綁架卻一心為這綁匪的村民鳴不平;
普通美國居家男在面對亡妻的出軌死去無能為力的痛哭;
虛偽的記者依靠自己的網路影響力欺騙大眾趁機斂財;
傳染病醫生捨身進災區救人卻最終犧牲在前線戰場。
以上就是這部電影的幾條主要線索。好在索德伯格把多個人物線索的高潮和終結錯落有致的安排在影片的不同節點,使得觀眾不至於被客觀鏡頭所帶入睡眠。雖然我想Winslet死得太他媽早了讓我很難過,Paltrow一開始就得病掛掉而且偷情的事情還早早被老公發現讓我很驚訝,Marion在影片中間被劫持讓我覺得她真是點背……可是這不就是索德伯格的高明之處嗎?我要贊一下他的巧妙安排,把一部冷峻的紀錄片拍出來劇情片的情感共鳴來。
影片另外的兩大亮點為攝影和音樂。
此番電影的攝影又是索德伯格親自操刀,全球範圍內的取景拍攝加上他的凌厲的剪輯和攝影風格使得這場全球性傳染病的嚴峻感被自然的凸顯出來,尤其開頭來對香港、東京、美國、倫敦等地四位患者迅速離世的鏡頭的剪輯和影片中間對包括機場、街道、健身房、教堂等多處原本人來人往的場景的特寫,給人留下深刻映像。
然後是音樂,雖然我說不上來它的特色,可是這種緊密的敲打著的鼓點和克制的使用,對於情節的推進和情緒的堆積,起到了非常好作用。
另外,很多影迷對影片最後的Day 1的情節安排感到畫蛇添足。可是在我看來,這才是電影的妙處所在。片頭一開始,紅字就寫出來Day 2,讓我疑惑不已,Day 1呢?!片尾的Day 1,僅僅用2分鐘的短鏡頭巧妙解釋了前面100分鐘發生的全球性災難的導火索。更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正是Paltrow所屬的Admm公司在伐木的時候,推到了那棵香蕉樹,使得蝙蝠失去了自己的家園而飛進了豬圈,從而帶來這一場瘟疫。而這場瘟疫的第一個死亡者,居然就是Admm公司的員工,我們可憐的Paltrow。多麼充滿東方輪迴和因果報應色彩啊!真是神來之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