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夜色--Color of Night

5.2 / 24,771人    121分鐘 | USA:140分鐘 (director's cut) | Argentina:133分鐘

導演: 李察‧瑞舒
演員: 布魯斯威利
編劇: Shaun P. O'Hagan
演員: 珍瑪奇 魯賓布萊茲
編劇: Shaun P. O'Hagan
演員: 萊斯里安華倫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虛偽

2013-07-22 07:54:31

黑夜中的色彩


真沒想過布魯斯·威利斯在20年前也出演過心理治療師的角色,關於《夜色》(《Color of Night》)這部電影,在百度百科裡類型標籤為「愛情/驚悚/劇情/懸疑」。作為愛情片,一見面就來個一見鍾情,且除了大叔露鳥、女主露點,也實在沒什麼看點;作為驚悚片,也沒有什麼突如其來的恐怖場面,因為一切自殺或他殺場景都有其鋪墊;作為劇情片,這種女主人格分裂,兇手變態殺人,團體治療的呈現,心理醫生受刺激後的自我療傷,警察利用一切資源調查破案······一堆亂七八糟的電影元素拼湊在一起,要說有劇情也只能是「狗血」兩字;作為懸疑片,就更不想多說了,打著心理學和精神分析的幌子,充實著各種SM、亂倫甚至飆車,將所有「病人」當做嫌疑對象調查一番,我擦他個編劇,心理治療師又不是偵探。
這也不難解釋為什麼這部影片在1995年毫無鴨梨的拿下金酸梅獎。可是對於一部在電影界來說是絕對爛片之一的《夜色》,我還是想寫一些東西。因為這部電影中對心理學元素大量的運用雖然被看作是為拉票房而運用的噱頭(其實威利斯大叔露鳥對中國觀眾來說噱頭更大),但對於心理學愛好者及學習心理治療的人群來說,這部電影卻也是相當精彩。你可以在影片中體會到諸多,例如心理醫生和心理分析師(精神分析專業角度)的專業趨向;團體治療的活動方式;性心理的分析;應激障礙、性興奮、抑鬱、強迫症、癔症、人格分裂等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回到這部電影本身。片頭,一位穿著綠裙的年輕女性歇斯底里地亂塗口紅,繼而掏出一把手槍放入自己口中,還真以為這是一部驚悚片,也許導演想要給全片定下一個基調,但我只想說即使我看完全片,這個片頭除了透露出女郎有自殺傾向和對自己的嚴重不滿。這種不滿究竟是什麼?
影片的第二個場景來到心理分析師比爾(威利斯飾演)的工作室,米雪兒與比爾正在諮詢治療中。從兩人對話可以看出,米雪兒有社交障礙,對他人充滿攻擊性,比爾說道:「你創造了敵人,又創造了一個上帝保護自己。你又該恨誰了?」顯然,比爾沒有給予米雪兒足夠的關懷和認同,而是在批評米雪兒的認知模式,這是比爾一次嚴重的失誤。當米雪兒絕望到這個現實世界沒有一個人能理解她,她在鏡子中看到「你對我的評價(即否定而不是關懷)」,於是她不再留戀這個完全不接納她的世界,跳出「窗外」,那個世界的人或許才能喜歡她。
比爾的這次失誤,造成了來訪者的死亡,眼前鮮紅的血跡成為他意識里想要抹去的痛苦回憶,他的大腦神經受到一定刺激,對紅色的視覺感受消失,隨之失去的還有信心和信仰。
為了擺脫陰影(主要也是抑鬱的情緒),比爾來到洛杉磯,一是為了給自己放個假,二是想聽聽好朋友鮑勃的建議。鮑勃正在開展一次團體治療,治療團隊中有五個人:桑德拉,中年婦女,對性有特別的興奮感、也會從偷竊小物件中找尋快感;里奇,男性少年,社交恐懼、言語障礙,還有性別辨別的障礙(這些表面的不正常現象背後是一個人格分裂的精神病患者,為影片劇情發展埋下伏筆);巴克,失去妻子女兒,抑鬱症患者;卡斯,癔症癥狀、有些反社會人格;克拉克,典型強迫症。
比爾與鮑勃的團隊見過一次面,並知道鮑勃接到了死亡威脅。當鮑勃在自己工作室被謀殺,加之影片提供的封閉人物關係,兇手很可能就是5個患者中的一個。其實很多喜歡偵探小說或愛看懸疑電影的人一開始就能看出里奇的特別,只有他在治療中有暴利行為,而且,相對而言,其他人成為嫌犯的機率也不大,我可以在這裡扮演一次心理側寫員。
首先是桑德拉,作為一個女性,即便擁有武器並能第一時間刺傷鮑勃,但我們知道鮑勃堅持鍛鍊,身強力壯,不容易被桑德拉一人制服,況且桑德拉的性興奮來源於肌膚接觸,她可能對自己的治療師抱有性幻想甚至有暗示而被治療師拒絕,但她接受治療的動機本身不是出於對性興奮的需求而是壓抑,她沒有殺人動機;接下來是里奇,他有社交恐懼,在團隊中進行治療,實際上他擁有在5個人中來自治療師的特別對待,似乎這個小組就是為他而成立,但在諮詢中,他戴著耳機不去聽其他人的言語,在主動隔離自己,當卡斯對他的結巴做出模仿,他突然從「害羞」狀態變成「攻擊」狀態,而且在之後閒聊中,鮑勃也承認他是「危險的困獸」,所以里奇不能被排除;巴克是典型的抑鬱,來自於創傷性體驗,他沒有向鮑勃透露更多,所以鮑勃也沒有在治療中對他挖掘更深,即鮑勃沒有給他帶了痛苦,而我們可以看出威脅鮑勃的人應該極具攻擊性的,所以巴克可以排除;卡斯,一個癔症患者,病因可能源於成長中與父親的交往不和諧,但鮑勃在治療中可以對他的惡作劇予以關注又不失方寸,他可能是團隊中最需要鮑勃的人,只有鮑勃會關注他,給予他適當反應;最後是克拉克,患有強迫性功能絮亂,這在心理問題分類中只是屬於神經質水平,即在心理學範疇內,他和巴克都屬於心理正常的人,根本沒有所謂的心理疾病,而且強迫症患者會注意整潔和乾淨,殺人還弄得自己身上全是血肯定不是他能幹出來的。
所以影片到這來,還未排除嫌疑的只有里奇了。直到里奇的哥哥出現,他強烈要求接手鮑勃工作的比爾讓里奇退出治療,並聲稱自己對弟弟的「愛」,對於一部打著懸疑片幌子的電影來說,懸疑就完全結束了,兇手已經出現,而且我完全可以相信他對里奇進行過性虐待。
當然,這時的片中出現了女主,她的出現讓身陷一大堆煩惱的比爾有了一些美好的經歷,在這篇影片中,愛情片的橋段沒什麼可談的,雖然有些畫面跟整部電影灰色的基調形成鮮明的對比,但那是電影美學範疇。
精彩的在後面,原來這位女主同時在與團隊小組中的其他人交往,包括身為女性的桑德拉。在比爾主持的一次治療活動中,比爾問道:「替換性夥伴」的問題,每個人都說了一些自己的「秘密」,唯一沒說的是里奇,他的回答是「我想成為一個女人。」不難猜測,每次活動中都不主動參與的里奇一直聆聽著他人的故事,並在現實中去扮演他們所需要的角色,我們局外人應該都能看出來,里奇的真身原來是個女人,問題在於,里奇的哥哥為什麼要把她變成一個弟弟?
卡斯遇害後,當身為露絲的真實的「里奇」再一次與比爾在家中約會,發現露絲對相簿驚慌失措時,比爾想到了什麼,原來羅拉跟鮑勃也有一腿,殺死鮑勃的會不會是露絲?而現在自己會不會正成為下一個她將殺害對象?他帶上照片去見小組成員,看到照片後大家恍然大悟。只有「里奇」,像一個隱形人一樣消失,而小組中的其他人對「里奇」的真實生活並不了了,所有的線索全掌握在比爾手中。
帶著疑問,比爾在一位老師的指點下也開始考慮露絲(即里奇)的人格分裂。另一個疑問是里奇和他哥哥究竟有什麼關係會導致里奇的人格分裂?另一方面,殺手仍在尋找機會殺害比爾,當比爾又一次從死神身邊逃離,他馬不停蹄地去詢問以前對里奇進行過治療的諮詢師,他得到了想要的答案,里奇4年前就去世了,里奇有一個哥哥和一個姐姐,姐姐就叫露絲,原來現在接受治療的並不是真正的里奇,而是姐姐露絲。這下比爾全明白了,里奇的死對於哥哥來說是個極大的打擊,於是哥哥把自己的妹妹露絲當做里奇,導致了妹妹的人格分裂,而作為「里奇」存在時的露絲又充滿了對回歸女性角色的渴望,但她不能成為露絲出現在哥哥面前,於是又誕生了一個「波莉」,也就是說現在的露絲是一個有著三重人格分裂的精神病患者。
得到答案的比爾知道了露絲也是受害者,真正的疑兇是他的哥哥,在哥哥的工廠里經歷一番頗具動作片和恐怖片元素的小小追逐戰後,女主爬上了工廠房頂,於是影片又轉換形式變為愛情片(我也無力吐槽這種所謂劇情需要了,一部好好的電影生生讓商業元素毀盡了)。「You jump.I jump」原來出自這部1994年的作品,卡梅隆大叔把這句台詞抄襲過來了。
最後引用在豆瓣上看到的關於此片的一個四星影評(豆瓣綜合評分只有6.4分,時光網7.5分)中的一句話:「在思索回味中,對心理疾病的探索就異常強烈了。」對本片的貶低之處我已經無需再吐槽,雖然在商業化運作下,出品方更多考慮了其他諸如懸疑、裸露等元素的引入,但這部影片在如此爛評如潮中入圍「心理學推薦的電影」 正源於它對人性善惡、對心理疾病的關注和探索。影片中的人物形色各異,都有屬於自己的正常工作和不為人知的苦惱,外表平靜光鮮的背後隱藏著多少壓抑與無奈,彷彿籠罩在寂靜黑夜中看不見的未知的危險,當這些危險被挖掘出來有時候儘是那麼的絢爛,如同鮮艷的毒果。難怪那麼多心理諮詢工作者都很欣賞這部影片的故事架構。
只有能明白並承認這個世界存在著的痛苦,才能有勇氣承受一切矛盾的情緒,而不像米雪兒一樣跳窗自殺,不像露絲的哥哥一樣走不出失去弟弟的悲傷而傷害了更多的人。團體治療乃至整個心理諮詢的作用就在於會有人在黑暗夜色中為你點亮一盞紅光。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