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大隻佬--Running on Karma

大块头有大智慧/大只佬/RunningonKarma

6.6 / 3,329人    93分鐘

導演: 杜琪峰 韋家輝
編劇: 韋家輝
演員: 劉德華 張柏芝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打脫手

2013-07-08 20:42:04

關於杜氏因果律的一些思考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一、理論框架初探

《盲探》的一些地方讓我想起了《大塊頭有大智慧》,抽時間看了一遍無刪減版的《大隻佬》,初時只是覺得一般,睡了一覺後突然對其中宣揚的「杜氏因果律」感興趣了,當然,那不一定是杜琪峯們的獨創,而只是我對宗教中傳統因果理論不了解的原因。

在我看來,「杜氏因果律」的獨特之處,是突破了對因果對象的限定,不再是「前世因後世果」的關係,而是不相幹的人承受別人種下的因,李鳳儀不是日本兵的後世,但以她被砍頭的果對應了日本兵殺人的因。

圍繞《大隻佬》的討論中,一位網友貢獻了另一個理論要點:時間維度上的突破,以往是「之前」的因,影響「之後」的果。這位網友宣稱也可能是後期的事影響之前。可以是文革時的某件事種下的因,導致了清朝時的某件果。這不一定是杜氏因果理論的意思,但很有啟發性。它告訴我們,不一定是先因後果,跳出時間維度來看不存在先後。

依照這兩條「定律」,我們似乎可以窺得一些真相的面貌,或者說構造一個以細密錯雜的因果關係織就的世界模型。從四維的高度觀察這個世界,可以看作一大塊無數粒子組成的海洋,其座標軸是(地點,時間)。這片四維海洋看似平靜,各個粒子之間存在平衡。

如果其中一個A粒子躍動,也就是出現了因,那麼從維持平衡的需要,在這片海洋的某一處(暫且理解為粒子的某對角線),另一個B粒子就要發生反向運動,以「抵消」或「平衡」,這種抵消需要達到相應的幅度。——這一現象,似乎就是常說的前世因果的一個抽象。

這個A粒子的座標可以是(1937年,南京),B粒子的座標可以是(2003年,香港),A粒子是一位
以殺人為樂的日本兵,B粒子則是樂觀善良的李鳳儀,日本兵的屠戮,在四維海洋中是一次粗暴的粒子運動,導致李鳳儀必須通過多次運動以抵消其衝量(前期的救人等事蹟,即老和尚所謂化解),但彷彿遭受了一記重拳的人,雖然連退幾步依舊無法卸力,她最終被重拳的衝擊擊倒(被殺)。

為了守恆,維持平衡,對不相干時空的人承受了結果。因與果,不一定是像殺人與被殺這樣劇烈的,也不一定是先因後果,可能你在這個時空的一次偷情,導致另一名法國劍客的一次失戀。世界模型中的無數粒子在這樣相互地影響,或劇烈或細微的、永久地顫動著,而從高處俯瞰,整個世界模型還是波瀾不驚的大海。

需要注意的是,這裡所說的因果,又異於日常生活中的直觀因果。馬加爵殺人了,並接受了死刑的懲罰,按照「杜氏因果律」,在幾十年後會有人因此而遭受果。那麼究竟什麼才是馬加爵殺人這個因導致的果?現實意義的因果關係來看,應該是他顛沛流離直至被執行死刑;宗教意義的因果關係來看,則是若干年後不相幹的一個人被錘死。

二、不相干影響的原因

何以某一時空的事件,會引發另一時空的對應事件?人們會覺得李鳳儀的遭遇不公平。而從常理的角度觀察世界模型,無法理解兩個相隔遙遠的粒子之間的直接影響,即便是波動等形式,一般也是由近及遠地先影響附近粒子。

可以嘗試這樣理解,整個四維世界模型是套精密的機械設備,兩顆相距遙遠的粒子之間可能有對應的連接。(何況,在那種視角來看,時間、空間都是呆板的線條,說不定從更高維度來看,兩個不同時空的人重疊在同一個座標上。)

湊近這座模型,你會看到原本混沌的一大片,實際上是編織細密的錦緞,編織的線,則是這種關聯。又或者,不是兩個粒子之間的聯繫造成了雙方的因果,而是雙方的因果建立起了兩者的聯繫,這種因果、這種聯繫,將所有蠢蠢欲動的粒子束縛在四維世界模型的黑色海洋中。


這是理論的基本概念,一對一的遠方作用的因果關係。對這一理論的進一步深化和擴充,可以考慮粒子的多向度影響,即一個因造就多個果,一個粒子的躍動引發多個粒子的對應動作;還可以考慮因果或者說粒子作用的傳遞性,即雙方的活動並不是封閉地發生與完結,而是A粒子影響了B,B再作用於C。

把多向度和傳遞性結合,似乎可以導出「不相干影響」另一種解釋。

A粒子的一次激烈的主動動作,直接導致附近粒子的反應動作,這些粒子做出的反應可能是不同方向的。然後再進一步波及到其他粒子,最終傳遞到B粒子。照理說,通過多次的向量分解和能量損耗,到B粒子這裡時,影響已經不大了。但存在兩種極端情況,A和B之間傳遞過程較少,缺乏分解和損耗,導致B受到猛烈衝擊和強烈反應;另一種極端情況,被分解的多個向量通過傳遞,最終全部又彙集到了B粒子,使其感受到與A粒子始發動作一樣程度的衝擊與反應。這就是明顯的因果。

前面這個推導中,隱含了一個重要的資訊,所謂的跨越時空的因果影響,實際上可能並未跨越,而是通過由近及遠的影響完成傳遞。文革時天津張某殺人,引發了南京孫某對其的報復,報復過程中的誤傷和情感糾葛,分別引出另一系列復仇和情怨,情怨的影響延續到90年代,與復仇線的後續交結,最終導致廣州王某的被殺。從「杜氏因果律」來看,似乎是天津張某種下的因,隔著時空造成了廣州王某的果,但實際上過程中有著更易解釋的傳遞。

這樣的解釋,似乎可以建立起世俗理解的直觀因果與宗教意義上的跨世因果之間的橋樑。


三、涅槃

狹義的因果律,使得對人類(哦,可能還包括動物)的行為活動被機械劃分為了兩元:主動的因和被動的果。基於此,杜琪峯借電影教育大家要放下執著、不要種惡果。

不主動躍動,但也會被其他粒子的因所牽制、被動地發生「果」。當跟其他粒子完全沒有因果,也就跟這個四維世界斷絕了關係,這時這顆粒子會與週遭粒子完全沒有干係,脫離束縛,像一顆氣泡,飄飄升空,涅槃。

因此古老傳說中,經常說到某人成仙成佛,是經過了幾世的修行。前幾世中,不斷地還債,被動地跟隨對應粒子的因、去發生自己的果,逐步完結與其他粒子的關係;同時當然要注意不要種下因(此處與佛教對世俗的教誨似有出入,佛教還是教育俗人們多做善事,種下善因;但真要脫離需要任何因也不再種),杜絕再與其他粒子主動產生聯繫的可能。到了最後一世,他償還了殘存的因果,孑然一身,飄然脫離了人間,站在俯視四維世界的角度,成為了佛,或者說駭客任務中醒來的人,或者說站在缸子外面看著缸中大腦的人。

原文地址:http://www.douban.com/note/286735427/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