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非法正義--The Road To Perdition

毁灭之路/末路骄阳/非法正义

7.7 / 284,674人    117分鐘

導演: 山姆曼德斯
編劇: Max Allan Collins Patrick Marber
演員: 湯姆漢克斯 泰勒賀啟林 保羅紐曼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方Χ子

2013-06-27 10:06:54

21分鐘至25分鐘視聽分析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毀滅之路》一片視聽語言老練、沉穩、卻有力道十足,是一部難得的學習範本。《紐約時報》的影評稱本片為一曲「視覺交響詩」。我選擇的是影片21分鐘至25分鐘處,加以分析。這個段落主要講述的是男主角麥可第一次清楚的明白了自己父親的職業,這也是他有生以來第一次親眼見到殺人的場面。
下面我想從這幾個方面加以淺顯的分析。

1, 視覺語言。

A:光影。本片的暗調攝影肯定是很多人過目難忘的。《毀滅之路》一片,影調大概分為三個層次,前71分鐘左右影片均是陰鬱、幽暗的影調。從71分鐘到104分鐘,父子踏上逃亡復仇之路後影片逐漸明亮起來。到104分鐘後父子完成復仇,影片進入高調段落。而我分析的這個段落恰好處在暗調段落,氣氛是雨夜。而全片中唯一一個下雨的氣氛也就是這裡(連麥可家破人亡的戲都沒有運用特殊氣氛)。我認為這個冬雨的氣氛的選擇十分貼合故事的情緒。男孩第一次知道自己父親是黑幫的殺手,而且親眼見到自己的父親殺人,而這個冰冷的雨夜能夠十分準確渲染這種情緒。而且如果非要討論象徵意義的話,那麼雨夜是不是也算是男孩成長為男人的一種洗禮?!這個我不懂,也不在視聽討論的範疇內。言歸正文,這個段落的用光大多以逆光、頂光和束光為主,把整個畫面氣氛控制的極為壓抑冷峻。尤其是男孩麥可趴在地上偷看殺人的時候,倉庫內都是頂光,極為像一個舞台。而投射在麥可臉上的一束光也非常像是戲院裡觀眾臉上的光。這樣把一個男孩看到殺人過程這樣一個真實殘酷的故事,轉化為一種亦真亦假的夢幻。
B:鏡頭。本片均是以男孩麥可的視角為線索展開,因此很多鏡頭的處理和機位的選擇都是以此為基準的,在這個段落中更是如此。麥可趴在大門下的偷窺導演選擇了簡練的不能再簡練的,主觀和客觀相結合。客觀鏡頭對準麥可的時候,機器都是選擇長焦固定拍攝;而麥可的主觀視角的時候,都是選擇手持廣角拍攝,而且鏡前還有遮擋。這個段落前面鏡頭運用極為克制,導演沒有選擇戲劇效果更強的機位和鏡頭焦段,而是冷靜的運用全景和遮擋這樣更加真實的鏡頭語言來向觀眾交代事情的進展。但是當麥可第一次看到槍殺的場面的時候,攝影運用了高速攝影的手法和長焦距鏡頭,突出和強化了麥可的心理感受,而反覆的眼睛的大特寫和被槍殺者緩慢栽倒的對應剪接,讓觀者更能體會這個場面給麥可心靈的震撼。前面的隱忍不發,才有了後面爆發時刻。
C:視覺元素。《毀滅之路》的故事背景是發生在1931年的芝加哥,片中大量的典型視覺元素都在為整個影片增加厚重感。在這個段落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挺湯姆遜機槍。這挺機槍在影片中被反覆提到,這不是沒有來由的。影片中父親麥克是芝加哥黑幫成員,而湯姆遜機槍的綽號叫「芝加哥打字機」。綽號的來由就是當時芝加哥的黑幫特別偏愛這款近距離火力威猛的機槍,據說30米之內不需要瞄準,因其槍聲像打字機一樣而得名。雖然在這個段落中,這枝槍沒有完全的出現,但是它那奇特的彈鼓一出現,大家就都能猜得到。芝加哥黑幫配湯姆遜就像是日軍配衛生胡一樣,都是視覺標誌性的符號。

2, 聽覺語言

這個段落在聽覺處理上給我印象非常深的有三處。第一處是,22分鐘處。麥可聽到父親在組裝機槍,而他感到異常的恐懼。這個地方導演只是用麥可的喘息聲和車座外的組裝槍械的聲音進行處理。按常識,這種處理會讓人覺得不真實,但是放在此處,誇張的喘息和誇張的槍械組裝聲拼在一起,卻十分恰當的表現出麥可的緊張。第二處是24份50秒,康諾開槍打死了芬恩,此時片中響起了一種類似於耳鳴的特殊聲效。伴隨高速攝影,芬恩誇張的而又緩慢的倒下,加上這種特殊聲效的渲染,讓我深深的體會到那種時間凝固的感覺,這讓人很容易體驗到麥可第一次看到一個人被打死的震撼感受。而緊接著是,第三處是第25分04秒,麥克開槍打死芬恩的手下,被誇張機槍聲和彈殼掉落在地上的聲音又把麥可拉回到現實中。這個段落處理的乾淨俐落,未見鮮血遍地,卻讓人感到暴戾之氣十足。最近聽到一個詞,說古典的恐怖片都有一種「乾燥的恐怖感」。就我的淺見以為,這可能是針對於如今的恐怖片動輒就血漿遍地而言的。與其他的血花飛濺的黑幫題材電影不同的是,這部《毀滅之路》鮮有特別血腥的場面。但是導演在處理中運用了其他的手段,如這個段落的聲效處理,讓如我等觀眾還是感覺到了那種「乾燥的暴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