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黑洞頻率--Frequency

黑洞频率/隔世救未来/生死频率

7.4 / 115,834人    118分鐘

導演: 奎葛利霍里
編劇: 陶比艾瑪李奇
演員: 丹尼斯奎德 吉姆卡維佐 安德魯布瑞格 Elizabeth Mitchell (Ⅰ) 諾亞艾莫瑞奇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薇羅妮卡

2013-06-16 05:08:41

撞見一部被埋沒的好片


       回上海參加電影節的高鐵上,看了這部下載已久的《黑洞頻率》。從風行上發現它的時候,介紹只有簡單的一句:「比《蝴蝶效應》更高科技,更懸疑。」腦海中浮現《蝴蝶效應》的精彩絕倫,毫不猶豫地點擊了「下載」按鈕。
    果然,《黑洞頻率》以其極富想像力、兼具縝密邏輯性的故事情節,張弛有致的敘事節奏,還有無與倫比的平行蒙太奇剪輯手法,將父子之間的深情呈現得淋漓盡致!沒辜負我典藏於IPAD至今。

    這不僅是部佳片,更是部奇片!深析之下,奇特之處有三。
    其一,類型不明,元素紛雜。看完才發現,無法以好萊塢類型片的任何範疇界定這部影片。它是科幻片嗎?顯然,太陽黑子的爆發,北極星雲對時空產生的影響,前後相隔30年的父子通過無線電離奇相遇,兒子將已發生的事情告訴30年前時空中的父親,使他免於一死,熟料卻徹底扭轉了歷史、製造出不可想像的災難……無疑,兼具了科幻片所有的元素,且在可信、物理可證的範圍內,將故事的曲折性延展到了極致!
    犯罪片?當然!整部影片後三分之二的內容,就是圍繞著「南丁格爾殺人魔」懸案進行的。發現骸骨、調查、跟蹤,至最後的生死搏鬥,活脫脫的犯罪動作片!
    災難片?不盡然。但開頭幾分鐘的油罐車倒漏,引發爆炸大火,那場面,絕對讓所有觀眾誤以為又一部好萊塢式爆炸大片開始了!而太陽黑子的爆發,某種意義上,也屬於災難範疇。
    倫理片?如果說《鐵甲鋼拳》是我曾經看過最感動的描述父子情的劇情倫理片,那麼這部《黑洞頻率》則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從字幕過後的正片一開始,就作了鋪墊,父親和兒子一同打棒球,親密無間;而後突然跳轉,小約翰已經長大成人(這中間甚至沒有交代半點關於父親法蘭克的情況,直接跨越時空跳轉到30年後。),女友憤然離去,約翰灰心喪氣地給母親打電話,卻被轉接到了留言信箱。桌上一家三口及斑點狗的幸福合照大特寫,此刻終於側面揭示了父親的去世,給約翰人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也莫不表露了約翰對父親的懷念。隨後父子「隔空」離奇相遇,從憤怒不信、到深信不疑,最後合力與殺人魔殊死搏鬥,父子間的深情,通過血緣,跨越時空,不止是簡單的物理聯繫,更打動人的,是彼此的深愛!
    這許多不同元素的交織混雜,互有側重、又相互呼應,使得這部片子很難歸到某一種鮮明的類型片範疇內。但最最出色的地方,在於導演或編劇,能夠遊刃有餘地組織運用這些看似紛亂的元素,使每一項都保持均衡,而且不打破影片的完整性,嚴謹地圓滿故事邏輯性,高明之極!

    其二,剪輯精妙,敘事清晰。眾所周知,涉及時間跳躍性及跨度極大的影片,在剪輯上相當有難度,尤其是不藉助任何旁白語言性的說明,僅僅依靠畫面敘事,要使觀眾明白情節的內在關聯和時空如何轉換。導演格里高利·霍布里特就做到了。幾處時空交錯的段落,他將平行蒙太奇手法運用得出神入化。
    升格拍攝,畫面內一個具象物體的運動——杯子的墜落、棒球落地、電報機掉落等;父親在30年前時空中發生的事——火災救援、被警察誤認為兇手押至警局等;30年後的同一時間,兒子身處的空間中和身邊人的交互——喝酒、談話等;同時,兒子透過某種不明波段的感應,「預見」已經發生過的「歷史事件」——父親從火場逃生、母親被殺人魔殺害、父親被捕等;這四組敘事段落,平行剪切,以平穩的節奏和一定的順序,交錯接合,明晰地交代了兩個時空中進行著的事件,且讓觀眾一眼明了父子間的互通和感應。技法之嫻熟,令人不禁拍案叫絕!

    其三,高智商拍片,平常人看懂。電影愛好者中,有那麼一類人,專愛挑戰各種所謂「高智商影片」,並以看得懂與否來區別自己與常人。譬如《全面啟動》上映之時,就大肆打出了「能看懂者高智商」的宣傳旗號,導致不服輸不認笨的觀眾紛紛去影院挑戰。亦不排除有些導演,的確愛好「高智商化」敘事,要嘛用不斷設置懸疑、吊足了觀眾胃口;要嘛將不可思議的敘事段落混雜並列,最後揭開謎底,如:原來此人是精神分裂,有多重人格!也著實有一大批觀眾對此類影片樂此不疲,看完還大呼過癮。
    但我以為,一部合格或優秀的商業片,不該是專為抓住某一類人群而定製的(可能恐怖片除外),更無需以拍出讓觀眾雲裡霧裡、不明所以的電影為榮。玩懸念、設陷阱、玩蒙太奇、故意碎片化敘事,這些都無可厚非,儘可以完全運用於電影中。

    然而,作為一部故事影片(紀錄片除外),首要的準則是讓觀眾看懂,換言之,你講故事,起碼得讓聽故事的人明白,你到底講了些什麼。至於其中蘊含深意、哲理、科學等等,那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倘若因純粹炫技,而忽略了故事本身,那樣的影片其實毫無意義,只能說是導演玩火自焚。
    最高超的導演,應當是以高度懸疑緊湊的情節,展現豐富精彩的敘事,首先確保故事的完整性和可看性,一邊設扣的同時,更要懂得如何一邊解扣。
    這正是《黑洞頻率》導演的過人之處,敘事節奏絲絲入扣,需要全神貫注地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即每一個鏡頭都有其意義所在,靜物、尤其是許多照片的特寫,在片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銜接作用;分心錯漏了一點細節,可能就會導致在某個環節上摸不著頭腦。
    而同時,整個故事編排所體現出的超強想像力,既不可思議,又在可接受範圍內,原因在於導演非常注重每一個情節之間的內在邏輯,這個看似荒謬的故事,卻由於細節的刻畫、以及感情的鋪陳,再加上科學依據的輔襯,使得觀眾險些信以為真。直到最後一刻,父子同時在兩個不同空間內聯手、又分別與30年前和30年後的殺人魔展開搏鬥,雙雙命懸一線,足把觀眾的心吊到了嗓子眼!!父親那拯救兒子的一槍,剎那時空交匯,父子緊緊相擁,絕對是點睛之筆!賺足了眼淚啊!!

    
    實在很久沒有看到讓我如此激動的好片了,作為一部商業電影,它擁有充足的藝術價值;而若看作一部藝術片,則僅從編劇角度分析,便不難見其敘事格式完全符合商業類型片的段落結構。實屬難得的佳作!
    當然,從製作成本上考量,片頭的爆炸場面、片中父親險些喪命的火災現場,由於跨年代所需的特殊置景,以及棒球場熱鬧的場面,都為資方加重不少負擔。但事實證明,這些投入是值得的。更多時候,當我們有了一個足夠精彩的好故事,未必非要拍攝成《阿凡達》或《少年派》那樣耗時耗力耗財的大製作3DMAX大片。若有條件,在片頭重重加碼,製造出一種以假亂真的「大片感」。須知,一部電影的開頭5分鐘,對於觀眾來說,就是能否被吸引的關鍵時刻。等到觀眾已經完全「上了鉤」,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影片上的時候,便是精彩故事發力的時刻啦!


    最後的最後,插播一句,為了更深入了理解影片故事的原理,特意向「度娘」請教了關於平行空間、普朗克常量、薛丁格之貓等量子力學範疇的專業知識,痛苦地得出結論:「文科生真心傷不起啊!」——有空拿本霍金的《時間簡史》來好好研究研究,說不定未來也能寫一部暢遊時空的好劇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