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榮耀血戰--Children of Glory

光荣之子/孩子的荣誉/ChildrenofGlory

7 / 3,739人    123分鐘

導演: 克利絲汀娜高達
編劇: 喬伊斯特哈茲 伊娃嘉朵
演員: 卡塔多布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老羊

2013-06-13 19:54:36

《是榮譽嗎?》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是榮譽嗎?》

匈牙利,二戰軸心國之一,自東線的戰爭一爆發,匈牙利就一直和德軍並肩戰鬥!
回顧歷史:
一戰之前的匈牙利王國,作為奧匈二元帝國的一個理論上獨立的王國,統治著大片土地,不僅包括現在的匈牙利,還包括特蘭西瓦尼亞、斯洛伐克、盧西尼亞(外喀爾巴阡烏克蘭)、克羅埃西亞、波赫、現在塞爾維亞北部等大片土地。一戰中奧匈帝國分崩離析,匈牙利成立了蘇維埃政權,結果被協約國聯手摧毀


之後的經濟危機時期,匈牙利的糧食和石油都是德國需要的,因此德國主導的易貨貿易在整個東歐擴散開來,這不僅使匈牙利在經濟上逐漸依附於德國,更重要的是帶來了更多的親德勢力
1938年3月德國吞併奧地利,這給了匈牙利人巨大的震動,萬字旗已經出現在了匈牙利的邊境上,而同時一些敏感的匈政軍界人士意識到,捷克已經被鉗住了,德國的下一個目標必然是它,如果想分的一些東西,那就要儘快選對立場。
為了爭奪土地,1938年10月12日開始,匈軍開始在東斯洛伐克和盧西尼亞進行挑釁和攻擊,不過當時的匈軍完全不能與捷軍對抗,後來在與希特勒的會談中,匈牙利外長恰基就承認:「匈牙利如果沒有德國的援助,在軍事上是無能為力的。」。雖然匈牙利人表現糟糕,但他們仍然得到了獎賞,第一次維也納裁決中,德國和義大利強迫已經屈服的捷克斯洛伐克把斯洛伐克南部到盧西尼亞南部的一個狹長地帶割讓給匈牙利,這個地區被稱為菲爾維代克,匈牙利人頗歡欣鼓舞地看待這次領土擴張,在他們看來,這是他們恢復輝煌的大匈牙利的第一步,而政府和軍方的人士,要嘛為與德意站的太近而擔憂,要嘛為與德意站的不夠近而擔憂,不過有一點倒是有共識:匈軍的擴充必須抓緊了。
1939年2月24日匈牙利加入了《反共產國際協定》,標誌著它已經決心把自己更緊密地和德國、義大利綁在一起,雖然在一些匈政治家心裡,這只是他們為追求自己的目的所必要的一種行動而已,然而實際上,這個國家將越來越緊地被德國所控制,直到它的毀滅。
1941年6月27日匈牙利參謀總長維爾特將軍宣佈了對蘇聯宣戰的文告,於是乎堅決站在德國一邊。
經過蘇軍的沉重打擊後,所謂「人民陣線」(大雜燴的反德勢力的聯合)出現了!親蘇聯和西方的情緒逐漸佔了上風,卡洛伊在匈軍從東線撤回後,開始全力與西方和蘇聯試探和平,以保住匈牙利的「戰果」。
1944年3月19 日,德軍佔領了匈牙利,大權轉到了德國人手中,德國駐匈公使,黨衛隊人員艾德蒙德·費森邁耶博士控制著匈牙利,這只是德國人全面控制這個國家的開始而已。
1944年10月蘇軍踏上了匈牙利的領土,很快他們就逼近了匈東部最重要的城市德布勒森,弗里斯納指揮下的德匈軍隊進行了激烈抵抗之後繼續後退,而同時一批匈政府人士已經秘密前往莫斯科,準備簽署一個停戰協定。
1945年1月20日,得到蘇聯支持的匈牙利臨時政府與蘇聯簽署了停戰協定。2月中旬首都被蘇軍佔領。
最有趣的一段是:
1945年3月它又見證了德國在二戰中最後一次大規模的攻擊行動——春季覺醒行動,但很顯然,德國軍隊已經永遠醒不了了,遭受了慘重損失後,蘇軍發動了猛烈的反擊,將德匈軍隊趕出了匈牙利,而此時大部份匈牙利軍隊,都已經做了逃兵或冤死鬼了。唯一值得一提的,就是由於蘇軍帶上了羅馬尼亞軍隊,因而引起了匈軍的最後一次瘋狂,儘管他們中的大部份厭惡戰爭,但是看到羅軍,他們仍然能爆發出120%的力量,在布達佩斯戰役中,匈羅兩軍的對陣讓德蘇軍官都大吃一驚,因為他們從來沒有看到那麼「英勇」的羅馬尼亞和匈牙利軍隊,匈軍不僅成功地進行了防禦,甚至還打起了肉搏戰,而羅第7軍在遭受了三分之一人員傷亡的代價後,被蘇軍撤下去休整(其實估計是趕緊把這個能「鼓舞匈軍士氣」的部隊弄走),而羅軍部隊居然「頗有怨言」。這無疑是匈牙利戰役中不大不小的奇觀了。另外,1944年建立的,由陸軍和空軍人員組成的「Szt. László」師(翻譯為聖·拉茲洛)和其他一些匈軍部隊拼命向西突擊,總算向西方盟國投降了。
下面是一組二戰匈德二軍戰場照片,可以觀賞下!


戰後,蘇聯長期佔領匈牙利,並且從意識形態上深刻改變這個軸心國!
1944至1947年間東歐國家選擇「人民民主道路」,首先同反法西斯戰爭結束前夕社會中左翼激進情緒普遍高漲直接相關。在當時,無論是共產黨人還是社會黨人,都將社會主義視為自身努力的前景和方向。雖然雙方對社會主義的理解存在著種種分歧,但他們均承認通往社會主義的道路將會是漫長的,多半需要數代人的努力方能實現。他們也都認為,由於這是一條和平的、免除了革命動盪的道路,故而無須實行無產階級專政。不過,在具體目標方面,社會黨人大多嚮往西歐的社會改良主義方式,而共產黨人常常從經典學說出發,認為「蘇維埃民主」是最高級的民主模式,但即便如此,他們也希望通過和平方式而非像蘇聯那樣以社會政治動盪為代價來實現它。然而,若從更深層次來看,人民民主在二戰接近尾聲之時之所以能從一種理論設想變為政治現實,決定性的因素則來自於外部,首先是蘇聯的影響。1945年前後,蘇聯對東歐的外交政策是在一個目標和現實相衝突的矛盾框架中形成的。一方面,蘇聯新的歐洲地緣政治地位為它提供了將「一國建設社會主義」推廣到在「一個地區建設社會主義」的歷史機遇;另一方面,為鞏固和發展蘇聯在雅爾達一波茨坦體系中所獲得的政治利益,蘇聯又需顧及到同西方國家之間結成的戰時同盟關係,在東歐強行推進社會主義的戰略會招致西方的敵視、不滿和反對,激化雙方矛盾。可以說,戰後初期東歐通過漸進式的議會道路走向社會主義這種制度安排是服務於蘇聯的對外政策的。當時,蘇聯對外政策的主要目標就是確保繼續維持大國間相互合作的紐帶,在對蘇友好的國家(首先是位於蘇聯西部和西南部邊界的那些國家)構築起一條戰略「安全帶」,同時在戰後共產黨人影響力獲得增強以及西歐主要國家的共產黨(如義大利共產黨、法國共產黨、希臘共產黨)參加政府的基礎上,力圖實現推進「世界革命」的設想。
依照蘇、匈領導人的最初想法,匈牙利的人民民主道路將會經歷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1944年底史達林曾告誡匈共領導人,切勿以政治口號「嚇著人民」,「要想走得更遠,必須有待力量足夠強大」。匈黨主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人雷瓦伊·約瑟夫在同期召開的匈共成立大會上也曾公開宣稱:「千萬不要以為(由幾個政黨組成的)民族聯盟是一個短暫的政治聯盟,是戰術上的緩兵之計,事實是這個聯盟將長期存在。」但是,聯盟終究未能長期存在。不到兩年,在蘇聯的直接干預下,匈牙利的人民民主道路被迫中斷。
從1948年到1953年,匈牙利經歷了被美國政治社會學家胡安·J·林茨和阿爾弗萊德·斯泰潘稱為「東歐最強烈的史達林化時期」。其中,1947-1948年可以視作是從人民民主向蘇聯模式邁進的階段,在某種意義上也可將其稱為一個「去人民民主化」的階段。在此期間,人民民主道路所具有的特徵被一點點剝離,除共產黨之外的其他政黨逐漸被清除出國家政權,國有化邁出了更快、更大的步伐。
從1947年開始,為了將其他黨派逐個清除出聯合政府,實現共產黨一黨執政,匈黨開始實施所謂「切香腸戰術」(SalamiTactics)。對於這一戰術,黨的總書記拉科西·馬加什曾作過形象的解釋。他說:「我們力圖做到毫不費力地取得政權,像切香腸一樣,分階段地一個一個地切割。首先,我們廣泛聯合;然後,我們在諸如警察、警衛這類部門增加我們的實力;最後,我們把敵人統統地排擠出去,讓他們引退去當老百姓。」根據該戰術設計,聯合政府第一大黨獨立小農黨是首先要被「切割」的「香腸」。1月5日,匈黨控制下的內務部發出公告,聲稱由原反動組織匈牙利生命黨領導人為首的7人委員會,從1946年下半年開始進行反對共和國的陰謀活動,準備在1947年夏簽署對匈和約和蘇軍撤離時發動政變,建立投靠西方的、由小農黨一黨專政的政權,此即所謂的「共和國陰謀案」。隨後,匈黨領導人便以此為藉口,不斷向小農黨領袖施壓,致使該黨創始人之一、時任內閣總理的納吉·費倫茨及其他小農黨政府成員被迫辭職。同時,在蘇聯的直接干預下,該黨另一位領袖、時任共和國總統的蒂爾迪·佐爾坦亦遭軟禁,被遣往莫斯科。遭此重創後,小農黨的政治影響力急劇滑落。是年11月,匈共聯合政府中的第二大黨社會民主黨在全國大選中擊敗小農黨,組成了以左派政黨為主體的新政府。隨後,匈共又通過對社會民主黨中的中、右勢力實施打擊和政治清洗,於1948年6月最終實現了社會民主黨與共產黨的合併。根據蘇聯的建議,合併後的黨取名為匈牙利勞動人民黨,黨的總書記由拉科西擔任,社會民主黨作為一個政治實體不復存在。1949年5月,匈牙利舉行全國大選,勞動人民黨毫無懸念地以絕對優勢贏得了勝利。在選出的402名議會代表中,285名代表(占代表總數的71%)是匈黨成員;在15個政府部長職位中,匈黨佔了11個。至此,匈牙利完成了由多黨聯合執政向一黨單獨執政的過渡。

但是,對立和分歧沒有消除!民眾中總是存在幻想主義者或者試圖現實主義一把的激進入士,您可以理解為民族與自主的象徵!
發展到一定階段後,終於出現「匈牙利事件」。
匈牙利事件發生於1956年10月23日至11月4日。
1956年2月,蘇共二十大對史達林全面否定之後,東歐各國gc黨出現了持不同政見者。在匈牙利,民族歷史的愛國主義狂熱,使這種動盪局面進一步惡化:
左翼知識分子喚起了對匈牙利1849年革命時的愛國詩人和革命烈士——裴多菲的紀念。蘇聯為了平息匈牙利的動盪不安,將史達林的忠實追隨者、不受匈牙利人歡迎的匈牙利共黨領導馬加什·拉科西拉下台,卻進一步強化匈牙利人對獨立自主和民主化的要求。農業歉收和燃料短欠使局面越來越嚴重,廣大人民對蘇軍撤出匈牙利的要求也越來越強烈。
1956年10月23日晚上,布達佩斯科技經濟大學的一批學生在布達佩斯的一個廣場集會,並推倒了史達林的雕像。這小集會迅速吸引了其他人,一起加入抗議。連匈牙利士兵也加入了抗議,一起把帽子上的蘇維埃星撕毀。受鼓勵後,人群決定橫渡多瑙河和朝議會大廈前進,人數至少100,000。儘管示威者的要求相對地溫和,匈牙利警衛警察(秘密警察)向人群開火,殺死上百人。人民於是翻轉警車和放火,並從工廠工人手中得到大量武器,匈牙利警衛警察的總部被人群圍攻。當局設法支援被圍攻的秘密警察。
最初蘇聯相信可以與匈牙利的新政府合作:蘇軍開始撤出,兩名以前遭受拉科西迫害的領導人:納吉·伊姆雷和卡達爾·亞諾什分別被任命為總理和黨第一書記。納吉上台後實行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他宣佈匈牙利退出華約,尋求一種中立地位,使匈牙利成為類似於奧地利和瑞士這樣的國家。
這個試圖打破平衡的措施,讓蘇共開始在匈牙利使用軍力。這些蘇聯士兵已經習慣了匈牙利的生活方式。他們一貫使命是保衛蘇聯。而這第一次的干預卻被混淆了:例如,當坦克遇到了一抗議遊行時,坦克居然伴隨人群。當蘇聯軍隊在布達佩斯戰鬥時,匈牙利其他地方大致安靜和平。蘇聯的司令員與匈牙利的革命家經常停火談判。
在布達佩斯,蘇聯軍隊最終戰鬥至自己對革命軍敵意減少。這些改變對蘇聯或卡達爾來說太快太激烈了,卡達爾於是離開了布達佩斯在匈牙利東部建立了新政府,宣稱要把共和國從法西斯的反革命暴亂中拯救出來。卡達爾在蘇軍坦克的支持之下於11月4日返回布達佩斯。大約20萬難民逃亡西方,但由於英法當時正忙於應付蘇伊士運河危機(英法為奪得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與以色列聯合,於1956年10月29日,對埃及發動的軍事行動),所以西方大國並沒有可能介入此事,蘇聯隨後逮捕並以反革命的罪名處決了納吉和其他突出領導人。
1956年,首次推行的許多改革措施在卡達爾當政期間雖依然保留,但在外交上卻沒有任何大的改變!

這就是匈牙利事件,對於歷史長河而言,只是小插曲而已!
對於特定地域環境的小國而言,建立一個獨立於德國和蘇聯之外的中歐國家——永遠只是一個夢想而已。哪怕1993年即匈牙利實現「民主化」。
既然小國無政治,那麼他們的人民其實也就只能夾縫求生存!

當然,我們不能遏制自由思考,並且自由創作!
於是,滿懷著一種夾縫悲壯感,還微微帶有一些對於西方大國的抱怨,一部被稱為史詩的影片誕生《孩子的榮譽》(片中競技搏擊的是孩子、拿槍戰鬥的是孩子、攻擊坦克的還是孩子----相對那個老奸巨猾的部長而言,他們都是孩子!)

正因為如此,該片可以說是從商業上最接近匈牙利語的一次製作,對於現在的匈牙利觀眾而言,或許是一部激動人心的史詩片了。

在電影贏得了一些觀眾廉價的眼淚後,我們不妨看看當時的歷史圖片吧!
其實炮火摧毀的就是家園與人類,無論瓦礫和屍體的身份是什麼!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