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隻貓
2013-06-12 07:29:49
你是否又被欺騙了?——突然想聊一聊那個好萊塢傳說中的「美利堅合眾國」。。
片子D下來放在那裡2周,沒有得閒去看;事實上,2周雷根本什麼電影也沒看。 今天猶豫了半天,終於下定決心一看。
俄版原碟,影像質量果然很「俄版」;從按下PLAY鍵開始,一直到高司令開篇那個爛俗長鏡頭結束,一切都在按我預想中的路子、以及質量在走;直到高帥「邦尼克萊處女秀」後的嘔吐,再到同門德爾森(被業界低估的演員)在迷幻音樂中「分贓」;開始讓我覺得這片子開始不那麼「偶像范兒」+「高司令之俗套冷血賽車手范兒」了;
說句題外話:個人評價好電影的標準數度更改,直到近來逐漸堅定了一條——能留下幾個讓人走心的影像記憶。
電影始終還是「光」與「影」的藝術。
很久沒寫東西了,還是一如既往的跑題。扯回「米國」;在那裡混跡了五年,自覺還是有點兒資格說一說的。看到短評里有朋友說「三段式」里,高司令的最好,兒子篇屬魚腩。嚴重同意後者,但個人最愛「庫珀篇」;其實很明顯這是導演傾注心血的主斷落;高帥依我看是又被拉來「票房醬油」了。
庫珀篇的出彩之處,在於入肉三分的描寫了一個實實在在的「美國人」,以及美國。 不知道有沒有人有跟我一樣的觀感——無論你是否到過米國,在庫珀這個小警察為自己的「美國夢」奮鬥的每一步,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幾乎都碰到過大致相同的境遇,遭遇過大致相同的上司、同事,在潛意識裡也作出了大致相同的選擇;看到這裡,我彷彿在看一部二流國產電影,每一個細節,每一個發展,都那麼的「窩心」;彷彿有一隻如此熟悉的小手,在最恰當的地方撩撥著你那俗得讓自己都厭惡的靈魂;但經過好萊塢的手,我就毫不猶豫的給「藍色情人德里克」貼上五星標籤;不是我奴顏媚骨,實是因為近來看「美帝」排出一部這樣「寫實」的片子,太不易了!得鼓勵一下!!
WHY?很簡單、很俗套的答案: 因為我們都是——「HOMO」(不是同性戀 是「智人」或「人類」的學術正稱)。 國度在變,制度在變,皮膚在變,環境在變,時代在變;唯有人,——沒太變;打從樹上下來群集開始...
我旅居過4個歐美系國家(我指3個月以上的,旅遊簽無算);分別是——英國,1.5年;美國,5年;澳洲,0.5年;加拿大,4個月;英國人、米國人、澳洲人、加國人.........人,總結道最後,都是一個————「人」。
歐美法系WHT PEOPLE,無非是在更嚴密邏輯體系、司法制度、以及宗教約束下的MAN-IMAL。 很多時候,骨子裡他們更「野性」,這從很多來天朝的脫離了原有環境束縛後的歐美遊民們的表現就可窺探一斑。
最後來個好萊塢式高大全的「思想境界反轉式昇華」總結——我們只有了解了全世界人民靈魂深處的「陰暗角落」,才能再制度上為這個「野獸」設計更好的牢籠,而非一味的基於「種族主義」與「制度設計天然合理性」的盲目與色目。
好吧,我承認,這次的5毛,我木有收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