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茉莉人生--Persepolis

我在伊朗长大/茉莉人生(台)/波斯波利斯

8 / 100,245人    96分鐘 | Turkey:89分鐘 (TV version)

導演: 文森帕蘭德 瑪嘉莎塔碧
編劇: 文森帕蘭德 瑪嘉莎塔碧
演員: 齊雅拉馬斯楚安尼 凱瑟琳丹妮芙 丹妮兒戴喜歐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氺氺君

2013-05-29 20:23:22

《我在伊朗長大》的背景—伊斯蘭教革命的認識


        最近看了兩部電影,一部是《逃離德黑蘭》,另一部是《茉莉人生》。逃離德黑蘭的重點是驚險的逃離計劃,但我對伊朗人攻佔美國大使館的背景更感興趣;茉莉人生很早就下載了,當時很喜歡看動畫電影,它被很多人推薦,而且也想對神秘的伊朗有更多的了解,看了逃離德黑蘭後又有了看的興趣,它改編自導演之一的瑪嘉沙塔琵(漫畫家,主角因此叫瑪嘉)的自傳漫畫,描繪了伊朗伊斯蘭教革命前後的變化,尤其是對女性的影響。神秘的伊朗激發起我的好奇心,到底它是怎樣的國家,伊斯蘭教革命又是怎樣的,看了些書,對此領進行了一些了解。
1)革命前
伊朗處於沙赫(國王)的獨裁統治中;與美國關係良好:美國提供技術和軍事支持,沙赫則滿足美國幾乎所有的要求,這種關係也遭到穆斯林神職人員的厭惡;70年代因為阿以戰爭,石油價格上升四倍,掌控石油工業的沙赫迅速富有,他卻把大量的錢用於軍隊,軍費達到GDP的17%,人民開始不滿;沙赫擁有秘密警察,抓捕迫害反對他的人,這一機構讓民眾擔驚受怕;沙赫時期在積極推進現代化,推動教育,人民的受教育程度得到提高,知識分子增多,同時讓人們意識到沙赫是個暴君,不滿情緒高漲;他提高婦女地位,提倡西服(茉莉人生開始時期的情節),很好的舉措,但受到穆斯林神教人員等傳統人士的反對;隨著經濟的發展,疏遠了穆斯林神職人員,並從他們手中徵收土地剝奪權力,沙赫鄙視民主,不取悅民眾,國內根本沒有支持他的陣營。
2)革命
隨著國際形式變化,沙赫的巨大經濟計劃使伊朗變成一個債務國,遭到知識分子和神教人員的抱怨,同時美國總統來訪公開支持暴君的表現激怒了民眾。伊朗什葉派領袖霍梅尼公開批評沙赫,遭到獨裁政府驅逐,他依然在境外領導著信徒,同時他也拉攏並得到民主派的支持。在大規模的示威遊行及國王的癌症之下,沙赫下台(在茉莉人生里表現為大量革命者被釋放併到瑪嘉家裡討論革命)。勝利之後情況突變,伊斯蘭神職者拋棄民主派,利用大量激進的信徒捕捉殺害革命者,宗教領袖霍梅尼獲得實權。伊朗成為一個教權國家,宗教領袖成為實權者,總統成為輔助角色。在民眾的呼聲下伊斯蘭主義者中的溫和派得到表面的權力,霍梅尼不喜歡他們,想剝奪他們的權力甚至消滅他們(這就是攻佔美國大使館陰謀)。霍梅尼首先同意沙赫去美國治療,然後親信散播謠言:美國依然支持暴君政府,激起反美情緒,在霍梅尼親信的鼓動下,激進分子攻佔了美國大使館(這就是逃離德黑蘭的背景)。伊斯蘭革命達到高潮,溫和派遭到批評並下台。
3)革命後
伊朗表面上是議會總統制,但權力最大的是伊斯蘭教宗教領袖(早期是霍梅尼,現在是哈梅內伊)和伊朗憲法監護委員會,議會的一切法案都要經過憲法監護委員會的審查以確定沒有違反教義,同時它能夠決定議員的參選資格(包括總統候選人)。伊斯蘭教職人員嚴格要求婦女穿戴黑袍黑巾,不允許喝酒,抵制一切西方文化,街道上有道德警察,違反規定會被送回家或監獄(瑪嘉回國後的一些遭遇)。革命衛隊是伊朗最重要的軍事力量,它的權力高於地方部隊,同時嚴格打擊反對伊斯蘭教的人員,相當與沙赫時期的秘密警察。
         伊斯蘭教革命可能是錯誤的,它導致宗教對國家的絕對統治,保守的神職人員嚴重阻礙了民主化、自由化;伊朗經濟衰退,國民生產總值還沒有革命前的高,貧富差距增大,控制工業與財政的毛拉(伊斯蘭教神職人員)迅速富有並導致腐敗。
         硬里還有《小鞋子》和《一次別離》,最近想去看了,其實伊朗電影挺優秀的,更多的是對某些精神的深刻性思考。想起中國大量無良喜劇就無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