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 [1961]

西区故事/西城故事/梦断城西

7.6 / 121,241人    152分鐘

導演: 羅賓懷斯 羅勃懷斯
編劇: 歐尼斯烈茲曼 Arthur Laurents
演員: 娜妲麗華 Richard Beymer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沉思羊

2013-05-13 12:12:40

偉大的《西區故事》——談談伯恩斯坦與他的音樂 (謹慎!內含音樂理論)


       一提到伯恩斯坦(Bernstein),總是會順帶提上他的身份:指揮家,作曲家,鋼琴家,教育家。他的身影活躍在20世紀世界古典音樂舞台的各個角落。一個美國人,猶太人,雙性戀。不管從任何角度看,伯恩斯坦都是一個令人爭議的人物。作為第一個為世人所知的美國指揮家,他的指揮風格也是充滿爭議的,那種豪放不羈的挑逗性的指揮風格與歐洲的「高雅藝術」似乎格格不入。但與此同時他的博採眾長又不能不令人佩服。就是這樣一個矛盾的人物,致力於把歐洲的古典音樂帶入20世紀的美國社會,從而誕生了這樣一部偉大的作品——《西區故事》。對於伯恩斯坦來說,西區故事並不是最完美的。他一直在追求的人生目標,打破音樂的國界並提高古典音樂的流行地位,其實並沒有實現。他永遠在哀傷於創造不出一部最偉大的作品來創造歷史。但對於20世紀音樂史來說,《西區故事》是獨一無二的,是劃時代的。伯恩斯坦把美國的爵士樂與歐洲的交響樂的結合得天衣無縫;他把悲劇與古典藝術帶進了一部本應屬於工人階級娛樂的百老匯音樂劇;音樂的深度與聽眾的可達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統一。

       西區故事取材於1950年美國紐約西區貧民窟的少年幫派鬥爭——事實上映射了當時美國的來自於波多黎各移民大潮。而如何從音樂的角度表現這一矛盾成為了伯恩斯坦的一個主要目標。於是他重點採用了拉丁舞曲和爵士樂來表現這一爭鬥。爵士樂對於伯恩斯坦來說就如從小聽到大的街頭音樂,可謂是信手拈來。從本片一開場的序幕(Prologue)開始,就充滿了爵士的味道(從音樂理論的角度,運用了眾多爵士樂的因素譬如小三度音程(minor 3rd),大七度音程(major 7th),九和弦(dominant ninth),以及風格鮮明的附點(syncopation),行走貝斯(walking bass)等等,並且著重突出薩克斯及小號的運用)。

       而讓這些爵士樂因素得到昇華的,恰恰是伯恩斯坦多年來受的古典音樂教育。這種極其不規則的節奏和不和諧的和弦運用(比如大和弦與小和弦的疊加)無疑是受到了20世紀現代音樂的影響,最突出的例子,就是斯特拉文斯(Stravinsky)。除了現代音樂對伯恩斯坦的影響,古典音樂的曲式(form),對於樂思(motif)的展開也是十分講究的。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組成每首曲子並且將整部音樂劇貫穿起來的其實是幾個很小的樂思包括之前提到的大七度音程,還有很重要的增四度音程。通過對這些因素的旋律節奏和和聲上的豐富變化而形成了不同的曲子以搭配不同的場景。這種能力唯有受過古典音樂教育的人才能夠做到。

       伯恩斯坦對於曲式的應用也體現在《西區故事》中。比如,在「Cool」這一場景中他用了賦格(fugue)的寫法,為了表現此時Riff死後火箭幫們的不安。「Tonight」是這部音樂劇中另一個重要的片段,此刻的場景描寫的是一個重要的夜晚,一個所有的人都在期待的重要的夜晚——鯊魚幫,火箭幫,托尼,瑪利亞,還有安妮塔,而每個人都對著一個夜晚有著不同的期待。伯恩斯坦對於這重要場景在音樂上的編配把這部音樂劇推向了一個小高潮:一個五聲部合唱(quintet),由每個成員輪流唱出他們的聲部,每個聲部不管在感情還是旋律和聲上都是截然不同的,漸漸地五個聲部開始疊加在一起,通過複雜的和聲連接起來,最終達到了在同一個時間表現5個角色的不同情感——可謂是整部音樂劇的畫龍點睛之筆。伯恩斯坦並不是第一個在百老匯音樂劇中運用這種手法的作曲家,但他對於這種手法的純熟運用成為此劇中一大亮點。

       以上是對這部音樂劇從音樂角度的一點賞析——作為一部音樂劇,賞析的角度必然與賞析電影有所區別。伯恩斯坦是偉大的並令人爭議的。他的多重性格在《西區故事》中的體現也是令人爭議的。個人對這部劇以及伯恩斯坦是無比崇拜與熱愛的,並且在不斷地學習中,所以希望能寫出自己的一點點感想與大家分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