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一樹梨花壓海棠--Lolita

洛丽塔/一树梨花压海棠(台)/萝莉塔

7.5 / 108,862人    152分鐘

導演: 史丹利庫伯力克
編劇: 拉迪米納博科夫
演員: 詹姆斯‧梅遜 莎莉溫德絲 蘇麗安 蓋瑞卡寇爾 傑瑞史多芬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Birdliekzyl

2013-05-09 23:01:03

洛麗塔:一個知識分子的幻想旅行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昨晚看完庫布里克拍的《洛麗塔》,十分壓抑,唏噓、喘粗氣。我關注的不是洛麗塔——是否這只是一段「一樹梨花壓海棠」式的奇怪戀情,並不重要。無法壓抑的慾念才是主題。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有著精緻頭腦的知識分子,當他為慾念瘋狂的時候,一切顯得那樣可怕。
影片第一個場景,「劇作家」奎爾第凌亂的家,就透著一種超現實氣氛。而片中情節,與其說是按照自然順序發展,不如說只是一個人內心的瘋狂旅程。如果容我解說,貫穿影片的一條線索就是:脆弱、喜歡幻想、卻狂妄善妒的知識分子,怎樣與活潑的、物質的、新世界的人們相遇。
韓伯特先生是舊世界來的博士,教法國詩歌,渾身透著文化人的教養。而他的女房東,則是那時典型的美國女人,健康、開朗,平時愛蹦兩句法語,可沒頭沒腦,在歐洲人眼裡只是庸俗無知。她愛韓伯特的文化氣質,而他只愛她的小女兒洛麗塔青春活力。畸形的三角戀,兩條無望的邊,這種絕望感,讓我想起麥卡勒森的《傷心咖啡館之歌》,有著近乎抽象般的奇特性質。
現實中的大部份愛情,大概也就結束於此了,但文學家卻還要繼續寫下去,去描繪更深層次的現實。後面明明交代,洛麗塔從一開始就沒有愛過韓伯特,而她竟然給韓伯特寫了告白信。後來,韓伯特想讓槍殺自己的妻子,沒敢動手,可妻子竟恰巧被車撞死——同《了不起的蓋茨比》中幻滅方式幾乎一樣。這兩段情節顯然是不太自然的,但卻符合人物的心理進程。依我看,這之後韓伯特同洛麗塔的旅行,更多是一場幻想中的旅行。
韓伯特從夏令營接回洛麗塔,同她一路旅行,然後換了新家。韓伯特想控制洛麗塔,不讓她和同齡男孩子交往,甚至不讓她同女孩子過多在一起。可是洛麗塔卻對他那一套老古董根本不感冒——什麼法語詩歌、什麼知識文化,她只是一個美國式女孩,只想去做演員、和男孩約會。韓伯特完全束手無策,無法控制事情的走向,兩人終於大吵一架,可當韓伯特讓洛麗塔同他繼續遠行時,洛麗塔竟同意了。這又是個奇怪的情節,而第二次旅行過程則近乎癲狂。
似乎總有一輛車在跟蹤他們。這個人,嫉妒和懷疑的化身,從最初就纏繞著韓伯特。從最後我們知道這是所謂的劇作家奎爾第,這是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根據情節,他早就盯上了洛麗塔,又假冒警察和韓伯特聊天,還變成學校的心理醫生要挾韓伯特,現在開著車跟蹤他們,甚至影片末尾化成了幫洛麗塔丈夫幹活的男人。我只想說,不論從情節連貫還是鏡頭表現看,奎爾第根本不是個真實的人物,韓伯特當然永遠也別想甩掉奎爾第。他渾身上下透著一股瘋勁,而與他形影不離的那個女人也像從埃及壁畫裡走出來那樣神秘。這根本就是韓伯特的臆想,那個永恆的競爭對手,比他有風度,甚至比他有文化,隱藏在黑暗中,貪戀著他的洛麗塔。
洛麗塔住院了,韓伯特去看她,帶了三本書,其中一本是艾略特的詩。但她的眼睛卻一點不離手中的漫畫雜誌。韓伯特再也留不住洛麗塔的心,自己終於也病了,發燒,半夜那位神秘男子給他打來電話,歇斯底里地憂慮,至此,影片達到高潮。以致於後來洛麗塔被她「叔叔」接走了,一點都不顯得牽強。依我說,即使洛麗塔這時蒸發掉,也並不顯得奇怪,因為一切都是韓伯特的幻念——愛情、對手、旅行。此刻,一切鍾情都變成了愚蠢,一切慇勤都變成了對牛彈琴。瘋狂的愛在那精緻的頭腦中化為神經質。嫉妒化成奎爾第,永遠地糾纏著他,跟蹤著他,撕裂著他。這是宿命,精神氣質決定的宿命。
三年後,韓伯特給洛麗塔送生活費,這時他終於回到了現實。他看到,洛麗塔已經懷孕(不過在片中其實依舊挺美的),她離開了一個文學教授,寧願去做個服務生,最後找了個無比平凡的丈夫「迪克」。這位迪克,話都說不利索,舉止粗俗不堪,可洛麗塔竟更願意和他在一起。韓伯特把錢一份一份交給洛麗塔,想的是自己的付出和不計回報的真誠,可洛麗塔卻只在憧憬自己未來的生活。一面是生機勃勃,另一面則處於「一切困難都能克服我」的舊世界式絕望中。此時,幻想已經破滅,韓伯特踏上了自我毀滅的道路。
當他最終踏入奎爾第家的大門時,其實是走進了自己的心靈: 精緻的文化碎片凌亂地擺放,一切都陳舊發霉失去生氣。古羅馬的頹唐長袍,古希臘的豎琴。但這又有什麼用呢?奎爾第佔據了他的家,他的心靈,奎爾第是他一切墮落的源泉:戀童癖、瘋狂、嫉妒、貪婪虛偽的文化氣質。子彈終於透過洛麗塔的畫像,殺死了奎爾第,這也是韓伯特自己的滅亡。這其實是自我決裂,而洛麗塔呢,他的靈魂之光、慾望之火,卻永遠不會屬於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