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愛,穹蒼--To the Wonder

通往仙境/爱穹苍(台)/爱是神奇(港)

5.9 / 24,594人    112分鐘

導演: 泰倫馬力克
編劇: 泰倫馬力克
演員: 班艾佛列克 歐嘉‧柯瑞蘭寇 瑞秋麥亞當斯 哈維爾巴登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xudiren

2013-05-05 06:37:12

詩化敘事+幻燈片式電影


此前,曾兩度嘗試觀看,不到10分鐘給停了。今晚決心把它給完成了。觀至37分鐘處,沉悶得實在忍不住上豆瓣看了劇情介紹。但最終還是一秒不落地看完了。為自己找了幾條觀看理由:
1)歐嘉·柯瑞蘭寇。不是「邦女郎」,而是她去年參演的美劇《魔幻都市》讓我記住了她。
2)前些日去世的美國著名影評人,被歐巴馬讚譽為「對於我們這一代美國人,尤其是芝加哥人來說,『羅傑就是電影』」的羅傑·伊伯特最後一篇評論就是關於這部影片。
3)大多數時間把它當幻燈片看好了。有巴黎風光、海邊城堡(後知是聖米歇爾山,不過見男女主在水浸泡的沙地上腳不深陷感覺很神奇)、德州牧場、市郊獨立房子、有湖水,有樹林,有北美野牛。

記住一句台詞:愛情的記憶猶如時間的琥珀。

有些劇情還是沒看懂:女主出軌,男主原諒了她,後面出現在女主身邊的小男孩是怎麼回事?機場送別是怎麼回事?為何結尾處,女主出現在草場?

以後遇機會重溫,再把《生命之樹》也給補看了。早前看過導演的《天堂之日》。

還想:小本是怎麼了,同年既又導又演了奧斯卡獲獎影片,又出演這麼一部台詞既少、表情又單一,甚至性格也古怪的角色。
--------------------------
摘自網評:
一如馬力克的大部份電影一樣,在早前的威尼斯和多倫多電影節展映上,《通往仙境》也是收穫了兩極評價,或言其「語焉不詳」或贊其「詩化敘事」,而這看起來確實也拼貼成了一個我們印象中的馬利克。

---------------------------------------------------
羅傑·伊伯特生前最後一篇影評《通往仙境》
來源:芝加哥太陽報
http://news.mtime.com/2013/04/18/1510471.html

編者按:這是羅傑·伊伯特生前所寫的最後一篇影評。恰如其分,所評的這部電影來自於導演界的「伊伯特先生」——同樣德高望重的泰倫斯·馬力克。藉由馬力克這部新片,伊伯特這樣評價道:「曾經,有不少導演都渴望拍出最傑出的電影,但是現在,這樣的導演已經所剩無幾了。不過,自從1973年的第一部長片(《不毛之地》)開始,馬力克就一直保持著這種真摯的渴望,且從未消退。」
----------------------------------------
《生命之樹》是一部史詩,影片起始於恐龍時代,並凝望著未知的將來。不到兩年之後,《通往仙境》誕生了。泰倫斯·馬力克的這部新片只有少數幾個重要的角色,並且只囊括了他們生命中較為重要的時刻。儘管這是一部有對白的電影,但對白卻輕柔地若隱若現,從本質上來說,這或許應該算得上一部默片——除了那些重要的憂鬱音樂之外,其餘的,儘是沉默。

本·阿弗萊克(Ben Affleck)和歐嘉·柯瑞蘭蔻(Olga Kurylenko)飾演一對夫婦,在法國,他們深深地墜入了一場敏感的、先驗的愛情之中。一開場,馬力克就讓他們去拜訪聖米歇爾山,緊接著是棲息在法國海邊一個尖頂岩石上的大教堂,然後又去了塞納河畔。但實際上,真正的風景卻是這兩個人,因為他們用一種虔誠的方式彼此靠近。斷斷續續的對話,細微的歡聲笑語,達成共享的思想,都從我們的身邊緩緩飄過。只是,這一切都不是為了什麼所謂的戲劇效果。

瑪麗娜(Marina,歐嘉·柯瑞蘭蔻飾演)是個單身母親,她決定帶著自己的小女兒塔緹娜(Tatiana)隨尼爾(Neil,本·阿弗萊克飾演)一起去美國。這時,環境就突然切到了俄克拉荷馬州的平原,一片幾乎杳無人煙的土地上。哦,那裡有人,但是我們能看到的只有少數的幾個,能跟他們透過螢幕產生交集的就更少了。緊接著又回到了寧靜的法國,但是從他們細微的話語中,可以感受到他們之間的關係變得不同了。尼爾(Neil)和曾經相愛過的美國女孩珍(Jane,瑞秋·麥克亞當斯飾演)重新走在了一起。與此同時,尼爾和瑪麗娜之間看似完美的浪漫卻已悄悄溜走了。在俄克拉荷馬,我們見到了昆塔納(Quintana,哈維爾·巴登飾演),他是一位來自歐洲的神父。他的教堂嶄新且燈火通明,我們幾乎都能夠聞到傢俱的油漆味。他的信仰受到了某種挑戰,因此許多語句都指向了耶穌基督,好像那只是一位曾經的情人。昆塔納去拜訪了各種各樣的囚犯,生病的、貧窮的、文盲的,他們之間的對白,恐怕連他們自己也都是一知半解。

馬力克在描繪這些糾纏的關係時,使用了從容的美學標準和開放式的謹慎態度。所營造出的氣氛,常常會讓你感覺和《生命之樹》最初的小鎮場景極為相似。想必這些畫面是早已經就存在於馬力克的腦海中了。

這電影是不是包含了馬力克的自傳色彩,我們並不需要知道,因為這些回憶一定是屬於講故事的人。這兩部電影中,馬力克都聚焦於起居室和餐廳,並望著一片整潔的草坪與祥和的田園景緻。

隨著電影開場,我一直想知道我遺漏了些什麼;而隨著電影的進行,我意識到,也許一批電影都會讓你遺漏很多東西。《通往仙境》使用了大明星,但是對於馬利克來說,從嚴格意義上講,他和法國導演羅伯特·布列松的態度是一樣的,都是把演員當成「模型」(models)。在這部電影中,本·阿弗萊克不再是《逃離德黑蘭》中的大明星,而只是一個男人,僅此而已,他在愛情的得失之間,要嘛沉默不語,要嘛如痴如醉。哈維爾·巴登扮演的遠離家鄉的神父,讓我體味到了一個未婚神職人員的寂寥與孤獨,這種感覺在此之前從未有過。一天之中,他漫步在他那座空空蕩蕩的教堂里,宛若一個可憐之人,大聲疾呼地禱告,迫切地想要跟他的耶穌基督談談心。
 
一部傳統意義上的電影,會給角色設定一個情節,並且使他們的行為動機較為清晰。然而,泰倫斯·馬力克作為一位當仁不讓的最浪漫的、最唯心的電影創作者,在《通往仙境》中幾乎毫無保留地面對他的觀眾們,他也無法隱藏自己高深的眼界。

「好吧」,我捫心自問,「這有什麼不好呢?」為什麼一部電影就要解釋清楚所有的事?為什麼每個行為必需要有合理的動機?那麼多電影都是雷同的,僅僅只是在細節上有那麼一點點改變,他們都在講著同樣的故事,不是嗎?我們的夢想也好,希望也罷,看起來都是相似的,都是在追求完美。我們應該意識到這是一種天賜的天賦,我們並不需要為此付出自己的任何力量。假如我們失去了這種天賦,難道不是比我們從未得到過它們更糟糕嗎?

一定有很多人覺得《通往仙境》晦澀難懂並且有些過火。他們會對這樣一部電影感到不滿,因為它不是讓你被動接受,而是需要你主動獲取。我能夠理解這一點,並且我想泰倫斯·馬力克本人也能夠理解。但是,這一次他試圖走得更深:他要去刺破表象,走進入的內心,並在那裡找到身處危難之中的靈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