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天國與地獄--Tengoku to jigoku

天国与地狱//

8.4 / 22,330人    USA:143分鐘

導演: 黑澤明
編劇: 黑澤明 Evan Hunter
演員: 三船敏郎 仲代達矢 山崎努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Comel

2013-04-26 00:34:45

戲劇性與生活化之間的平衡


    這是本人看過的黑澤明的第8部片,總體而言我還是更喜歡他的武士片,不過作為現代片的《天國與地獄》卻也深深地吸引了我。

    開場就是幾個董事開會,因公司發展、人事等問題意見不合,雙方劍拔弩張,於是各耍計謀。看到這裡,觀眾會以為此片就是關於「正義」與「邪惡」之間的對抗,接下來肯定是各種詭計機關……果然不到五分鐘,綁架案就出現了,沒想到敵人行動得如此迅速,於是警察迅速登場。正所謂捲入的人員越多,劇情就越複雜越好看。果然在逐漸複雜的劇情中,首先浮出水面的是的三船「正義」形象的崩塌。畢竟被綁架的是別人的兒子,有必要傾家蕩產嗎?在生命與金錢的矛盾之下,三船不過也只是個普通人。

    不過發展下去,卻發現綁架案跟公司人事毫無關係,於是觀眾的思維被前面鋪墊的劇情所誤導,但預期的落空反而讓觀眾產生新的興趣和注意力,緊跟著劇情從內鬥——綁架——交納贖金——找線索——擒獲犯罪人——收尾一路發展下來,節奏像是過山車一般,一環接一環十分順暢,加上劇情本身就有很強的可觀性,於是影片便顯得特別好看。

    好看是一回事,但看完之後卻發現有些精心營造的情節沒有完全用上,就好像真的成了路上的風景,瞬間就拋諸腦後,成為全劇情的鋪墊。具體如片頭的公司人事鬥爭,結果跟整個的故事發展沒關係;又如綁架案的諸多疑雲,還以為會在這方面做點功夫,結果還是老老實實按綁匪要求去做了,只變成整個故事的一個發展過程,而三船也從主角變成了路人甲;又如仲代的查案,仲代成為了主角後本以為會著重刻畫,結果線索來的如此簡單,輕鬆破案。最後補上三船的戲份,算是保持結構完整照應主題而收尾。

    上面所說的三個段落,每個都可以獨當一面,仔細雕琢一下就可以拍成一部新的作品。如人事題材,在大陸都可以拍成多少宮廷劇了;如綁架案題材,香港也可以拍出驚心動魄的槍戰警匪片;查案題材,日本也可以拍成驚悚懸疑的偵探片。只需安排恰到好處的戲劇性,便不愁不精彩。以此看來,黑澤明將三個有潛力的段落連成一部只有兩個多小時的電影,且沒有將題材的價值(戲劇性)最大化,真可謂是暴殄天物。

    但反過來想,這也算是黑澤明的與眾不同之處,或許他壓根沒有考慮過開發題材的戲劇性,按時間的順序進行寫實才是真正的追求。而事實上,生活雖充滿各種戲劇性,但生活並非完全由戲劇性所構成。或許觀眾會覺得電影的題材沒有得到完全的開發,但生活確實真的如此,一段回憶總是被一段現實所覆蓋,無可避免地如列車一樣不斷地前進,其餘都只留下一些片段回味。而《天國與地獄》正是生活化拍攝的再現,故事的發展也因缺少明顯的戲劇性而變得真實,拉近了觀眾和影片的距離。

    由於好萊塢製造的強勢地位,或許觀眾都已習慣了好萊塢的「故事流水線生產」的電影形式,形成了按類型電影標準的慣性審美,認為好故事的高明之處來源於戲劇性。於是我們的票房都貢獻給各種戲劇性和簡單直白的價值輸出。因此在面對另一種形式的電影時,卻會讓觀眾產生全新的感受,如看完費里尼的《大路》時,那種讓人悵然所失的感覺讓人無法適從;在看完塔可夫斯基的《潛行者》時,那種思辨讓人迷糊退卻;看完許鞍華的《天水圍的日與夜》時,那生活般的片段讓人回味無窮……

    一般情況下,戲劇性過強的電影會讓人荷爾蒙爆發,覺得刺激興奮。但長期如此,也類似與頻繁的性·愛一樣,但激情後恢復平靜後是各種麻木,電影在腦海的記憶也只剩下個故事框架,而輸出的價值觀也不過留下幾個詞語符號。我們或許記得《異形》的每一個細節,也記得當初觀看的時候很興奮很刺激,但卻無法描述或記得當初那種感覺是什麼樣的;觀眾對於寫實類型電影的劇情或許不記得了,但肯定能清楚記得電影所滲透出來的那種氛圍和感情,即使那種感覺是淡淡的,無法捉摸的。

    因此寫實類型電影的出現就像人從沉悶的環境中呼吸到新鮮空氣一樣。《天國與地獄》的情節安排是生活化的,但戲劇性卻未因此而喪失,因為電影視角就跟新聞報導一樣,始終跟著核心事件的發展。而三船在後半段的邊緣化,便是角色讓位於電影敘述視角的結果。綜合來看,這部電影的結構是生活化的,但電影語言卻是戲劇化的,所以劇情發展上沒有出入意料,但具體的段落卻營造齣戲劇性的張力。如交納贖金一段的處理方式,對後來的電影影響很多(最近看的《寒顫》中,郭富城繳納贖金的處理也有點相似);又如最後擒獲犯罪人之前的街市拍攝, 更是將暴風雨前的寧靜表現得淋漓盡致,特別是對街頭的拍攝,再次將影片的生活化體現出來,也為黑澤明對戰後的社會反思準備好一個著筆點。於是電影從故事敘述轉換為片末的主題說教,便有了一個合適的潤滑過程。

    總體來看,《天國與地獄》還是在生活化與戲劇性之間找到了平衡,雖然人工的痕跡有點明顯,但也無礙於黑澤明那爆棚的才華在藝術間遊刃自如,起碼給後來者立下個標竿。同樣的情況讓人想到史匹柏《辛德勒名單》和波蘭斯基的《鋼琴家》,雖然生活化和戲劇性的比例不同,但有效的平衡或許是一種標準立足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