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Attack on Titan"

进击的巨人

8.8 / 129,285人    24分鐘 (approx.)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nekoflow

2013-04-25 04:54:47

TV一些改編恐怕將失去漫畫原有的精髓


開播3集了,總體我覺得TV挺不錯,因此在這裡主要說下不滿之處。


第三話直接已經跳到第4卷的訓練兵回憶了,TV看來是打算按照時間軸順序拍。


漫畫的順序是:50M巨人第一次出現——>逃亡(目前兩話劇情)——>直接跳到訓練兵畢業——>駐守城牆,50M巨人第二次出現(第一捲)——>艾倫被吃然後巨人化(第二卷、第三卷)——>堵洞大作戰(第三卷、第四卷)——>大篇幅訓練班回憶(第四卷)


《巨人》之所以能夠前期就獲得大人氣,我認為和漫畫的這種編排方式是分不開的。從家破人亡到50M巨人再次出現、艾倫被吃,漫畫第一捲的劇情可以說是一氣呵成、黑的伸手不見五指,絕望的氣氛烘托的非常到位。而在這種從頭到尾壓抑的環境下,艾倫始終保持著不屈不撓的堅定意志,我個人是很喜歡艾倫性格的,非常強有力的人格,以一己之力給絕望頹廢的《巨人》帶來了清風。


然而即使是這樣的艾倫,在第一捲結尾也被巨人吃掉了。第一捲留給人的印象,就是非常深刻的絕望,並且這種絕望是建立在壓碎人類僅剩的希望和夢想的基礎上的,真正的絕望理應如此,在喚起人希望的同時無情的碾碎,才能讓人清醒的意識到自身命運的絕對無力和渺小。然而這也為第二卷和第三捲入類的反擊作了絕佳的鋪墊,「不在沉默中死去,就在沉默中爆發!」說的就是這種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精彩。


前三卷一氣呵成了「起、承、轉、合」的故事,以人類成功堵洞作為終點,單獨出來也是一個流暢的好故事。然而一旦要按照時間軸拍,原本漫畫的這種氣氛和流暢就會被破壞了。


尤其是訓練班的劇情,它之所以在第四捲出現是有其原因的。在得知艾倫能夠變成巨人後,《巨人》的劇情就進入了PART.2,也就是人變巨人VS人變巨人的階段,而訓練班的大量篇幅一方面是為了回憶、調整節奏,一方面也是為之後的展開埋下大量線索(當時看完前四卷就斷定阿尼、萊納是奸細的大有人在),因此漫畫中對訓練班劇情的描寫一則緩、二則細、三則開始豐富人物刻畫。


一旦按照時間軸拍TV,不僅會破壞原有的節奏,並且會為了儘快進入第二次50M巨人出現的劇情而削減大量細節。不知道半年番能拍到哪裡,但是阿尼女巨人劇情應該可以完整結束。這樣一來阿尼在訓練班的大量戲份該如何處置就成了一個問題,第三話的預告裡暫時沒有看到有阿尼的劇情(感覺是露臉級路人),我很懷疑荒木哲郎這麼拍到底有沒有經過細緻的考量?



我對TV改編另外不滿的一點,是關於艾倫復仇的心理刻畫。漫畫一開始的時候諫山創對於人物、心理描寫非常不到位,這個應該是公認的。但是漫畫第一捲描寫的重點,並不是在仇恨、絕望又或者痛苦這種情感上,或者說諫山創是有意對於感情描寫克制收斂的。


從一開始,艾倫和大叔爭論的焦點、對於調查兵團的熱衷、和家人的爭吵、和阿明關於牆外世界的討論;接著在經歷家破人亡後,諫山創還在這裡插入了一段艾倫與一心只想進憲兵團的讓的爭論;在第一捲的最後,在阿倫救了阿明、被吞之前,艾倫最後的遺言是「阿明....就在你告訴我外面的世界後,我才對外面的世界....」



艾倫雖然本人確實有復仇的因素在裡頭,但故事的重點是人類本能的企圖探索、征服、自由、自我實現的渴望,而艾倫的這種自我本能和意志則表現的極端明顯,因此他才被人稱作「怪小孩」。但那個世界的現實是人類在被巨人不斷的壓迫、束縛的悽慘境況,從根本上來說,《巨人》的核心矛盾是人類與巨人的矛盾,更是個人慾望與世界壓迫的矛盾。個人認為,這是諫山創作《巨人》的用意,也是《巨人》立意高於一般漫畫的原因。


而TV的改編,在第一集大大強化了母親死亡的感情含義,並且在第二集進一步將艾倫的情感塑造成了一種徹底的復仇欲。我認為這是對原作的一種曲解。




題外話:

「巨人」經常在各類幻想作品中出現。而例如《巨人傳》《阿特拉斯聳聳肩》,在這些故事中「巨人」未曾真正出現,而是作為一種理想化的人類面貌的喻體,這種人類是這樣的,他們理性而自信、他們也擁有強烈的進取心、健全的身心、出色的能力,世界是他們施展拳腳的舞台而非枷鎖;但這種「巨人」卻往往由於過於強烈的自我意識而和周圍的人們格格不入、被社會所排擠,故事往往就圍繞著他們如何戰勝世界的惡意展開。


其實在《巨人》裡我們也能看到這種比喻。一開始調查兵團的挫敗和被人嘲笑、城牆內普遍的安逸情緒,與艾倫、阿明強烈的求知慾形成了對比;而漫畫暗示的是,牆裡的大部份人是在巨人的壓迫下蜷縮、不健全的人,艾倫和阿明的想法卻被這些人嘲笑。然而50M巨人的到來最終讓城中人們的軟弱暴露無遺。


看到有些人抱怨說艾倫變成巨人是漫畫敗筆。我個人倒認為,艾倫變成巨人是漫畫從第一捲的徹底絕望中的一種昇華。


讓世界壓倒個人那就是現實主義了,但漫畫作為藝術載體,那麼提倡英雄主義、個人自我的實現並無不可。艾倫變成巨人,從劇情上來說是老爹動了手腳,或者也可以說,這是人類進入死胡同之後,諫山創給了我們超現實主義(漫畫意義上的)的另一種選擇(出現奇蹟)。但從內涵上來講,這是艾倫的內在精神、投射到了現實中的一種表現,是精神超越肉體具現化的一種表現手法,就和彼得·帕克突然得到了蜘蛛人的能力是一樣的。重要的不是獲得能力的手段,而是獲得能力後如何自我實現的過程。


漫畫有一幕令我非常印象深刻,就是艾倫在初次變成巨人時的嘶吼,那是死而復生後噴湧而出強而有力的生命之聲。想起自己曾經做過什麼了嗎?站在山巔,朝著山腳大叫;站在高樓,對著城市發洩。強烈的自我意志與世界的碰撞、衝突構成了我們人生的主旋律,我們不能像艾倫一樣變成巨人,但是我們一樣能讓自己變的足夠強大。我們生活中需要這種堅定的意志,日本在經歷地震後同樣需要這種精神走出困境,我想這大概是《巨人》走紅的社會原因吧。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