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十二怒漢--12 Angry Men

十二怒汉/怒汉/十二怒汉

9 / 863,954人    96分鐘

導演: 薛尼‧盧梅
編劇: 雷金納德羅斯
演員: Martin Balsam 約翰弗德勒 Lee J. Cobb E.G. Marshall 傑克克盧格曼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Arkbird

2013-04-06 03:02:11

《十二怒漢》人物簡評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看過了朋友推薦的影片《十二怒漢》,確是一部精彩的影片,堪稱偉大。電影的內容是一個陪審團12個人對一件謀殺案完整的討論過程。片中除去開場和最後散會的部份,所有場景都是在一個討論室內完成的。我對這種完全靠對話和演技支撐起來的影片總是懷有敬意的;來自不同階級、職業的陪審團12人各具特色的性格在演員們精湛的演繹下被表現的非常鮮活,每個人都令人印象深刻。與此相類似的影片還有《這個男人來自地球》,也相當值得一看。

在影片的開始,陪審團的12人被關在一間討論室中,需要對一樁證據看似十分確鑿的謀殺案進行討論,給出陪審團意見(或是判決?片中提到他們的結論決定了被告的生死)。而這一幾乎所有人都認為毫無懸念的判決在8號陪審員的堅持下,演變成了接下來漫長的一個半小時討論與爭辯。案件本身並不復雜,一個生活在貧民窟,長期受到父親暴力對待的18歲男孩,被兩名證人指認在一天午夜時與父親發生爭吵並行兇殺害了其父親。開始時各種證據都高度不利於被告,而案件的細節和各種證據的疑點就在眾人的討論中被逐漸展現在觀眾眼前。對這部影片有太多可評價的地方,我只想說說對陪審團12個成員的看法。

1號陪審員,一所高中的球隊教練,會議的主持人,負責主持會議並維持秩序。在整個討論過程中幾乎沒有發表任何個人觀點,因而也看不出他的想法。但他對整個討論過程的貢獻是功不可沒的;正如影片的標題一樣,「12 angry men」,討論展開後幾乎所有人都處於一種憤怒或焦躁不安的狀態,在幾次討論可能出現僵局的情況下都是他力排眾議,按照會議的流程完成了整個討論。

2號陪審員,戴著眼鏡,小小個子,有些害羞的中年人。第一次參加這種陪審,是個善良的老好人,在討論進行時還熱心的給大家發喉糖吃。在主角(8號陪審員)開始對證據進行質疑時,他應該是有所懷疑的,但並沒有馬上追隨主角對抗其他人的勇氣。在討論中途贊成被告無罪,促成了6比6平局的轉折點。

3號陪審員,在影片中大多時候給人留下的印像是一個憤怒的中年人,總是咆哮著要判處被告有罪,是最後一個還堅持被告有罪的人。在他眼中此案證據確鑿,恨不得親手送被告上電椅,不理解其他人為什麼會有質疑。實際上他的結論並不牢固,在討論中只是不斷的擺立場,認為證人證物證言都在明顯不過。其實他自己的兒子未成年時就和他打了一架離家出走,這點影片很早就交代了,但直到最後才點明了這一點正是他如此堅持被告有罪的原因。正是有著這樣痛苦的過去,和不願承擔自己錯誤責任的心理,才讓他對兒子產生了深深的恨並投射到了被告身上吧,心理學上這似乎是被稱為「移情」的現象。儘管如此,他仍然一直將兒子的照片帶在身上。當他最後在其他11人的逼視下,咆哮著對照片中的兒子大喊是你毀掉了你自己的一生時,他應該已經認識到這一點了吧,所以才啜泣著說出了「無罪」,給了這場漫長的辯論一個了局,也給了自己對兒子愛恨交織的感情一個了結。

4號陪審員,戴著眼鏡,頭髮稀疏的中年人,做股票分析的工作。自始至終都極為理性與冷靜,並自信於自己的智商。比起3號,他才是認為被告有罪的一方中最難以說服的。他始終試圖用理性與邏輯證明被告有罪,但在最後9號陪審員指出他(包括眾人)都忽略了的一個關鍵細節後,他被說服了,同意被告無罪。他相信自己的智商和理性,在與主角等人的辯論中也始終冷靜克制,以理服人,但卻沒想到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還是忽略了關鍵的細節。另外在最後10號陪審員發表階級偏見言論時,其他人都紛紛離席背對以示抗議,只有他坐著聽到了最後,並對10號說「閉嘴,然後再也不要說話了。」忍耐力非凡。

5號陪審員,在貧民窟中長大,對自己的出身感到自卑。討論開始時很少發言,但後來也開始加入討論,支持無罪的一方,並結合自身的經歷提供了許多有價值的資訊。

6號陪審員,普通上班族,正義感很強。在討論最開始陷入僵局時還曾勸說8號他肯定錯了,但在看到越來越多可疑之處時也倒戈向了無罪的一方,促成了平局的轉折點。在3號對9號態度無禮時,他是第一個站出來警告3號的人。

7號陪審員,做銷售的球迷,在主角剛開始質疑時是反對最激烈的,因為他買好了晚上的球票準備看球,不想在這裡浪費時間。討論到後來變得越來越不耐煩,局面成為6比6平局時他反而支持無罪一方,只是為了早點結束他認為無聊的討論。他這種人只關心享樂與自己的利益,恐怕到最後也無法從這次討論中得到什麼啟迪。

8號陪審員,影片主角,整個事件可以說是因他而起的。在一開始其他人都認為被告有罪時,是他發出了質疑,將討論由本來預計5分鐘就解決的事拖延了一個小時,而動機只是認為僅僅5分鐘就決定了一個孩子的生死不可接受,必需要先談一談。其實在最一開始,他並沒有什麼充分的理由來質疑案件的證據,疑問都是一點一點的在討論過程中不斷被發現、被放大的。而正是他這種不能草菅人命的信念,促使他以非凡的勇氣,從一開始的以1對11,到逐漸力爭盟友,到最後完成了徹底的逆轉。其實兇手是不是男孩,從展現出來的證據來看,仍然是存疑的。但這種「疑罪從無」的精神,卻可能避免一個悲劇。

9號陪審員,一個瘦小而精神的老頭,在眾人中是第一個支持主角的。在剛開始時,主角以1對11,承受著很大的壓力,只好提議進行一次投票,若除他以外所有人意見仍不變,那就按有罪處理。這時是9號陪審員在11人中投出了反對票,使得討論得以進行下去。TED的一個演講曾提到,對於一個事件的發起來說,第一個支持者非常重要,這標誌著從無人追隨到有人追隨的質變。9號就在這裡扮演了這個角色。在臨近最後,也是他發現了所有人都忽略的一個問題,最終說服了4號。在影片最後,眾人在雨過天晴後走出法院,9號與8號簡單的握手、交換姓名,就彼此致意離去了,君子之交淡如水,莫過如此吧。

10號陪審員,懷有階級偏見的老人。與3號一樣,認為被告有罪而只是不停的給結論、擺立場,把推理過程都放到了背後。這種人只能在處於多數優勢時強硬,在其弱勢並需要擺明道理時顯得不堪一擊,最後發表的階級偏見言論引來了所有人的厭惡,只能黯然退出。

11號陪審員,鐘錶匠,也是早期就開始支持主角的人之一。在整個討論過程中他有兩點表現令人印象深刻:一是在7號從認為有罪到認為無罪的改變時被7號無所謂的態度所激怒,正義凜然的質問是不是在拿生命當兒戲,若認為有罪就要堅持下去,而7號在嚴厲的質問下也無言以對。二是在眾人的爭論逐漸向人身攻擊演變時,他站出來提醒大家他們所擔負的責任,提醒他們這樣暢所欲言的民主形式正是他們國家強盛的原因。也為討論的進行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12號陪審員,一個開朗健談的人,戴一副黑框眼鏡。開始時給人的感覺和7號類似,也是對討論渾不在意,還在討論過程中在紙上畫棋類遊戲打發時間。但在最後質疑逐漸升級,局面漸漸明朗時也嚴肅起來,同意無罪的判斷。

總的來說,《十二怒漢》是一部稱得上偉大的影片;而全片所描述的討論過程,也可看作是美國司法制度的一個樣板吧。對這樣一種懷抱信仰的司法制度,不能不讓人肅然起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