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毒戰--Du zhan

毒战/破冰/

7 / 8,186人    107分鐘

導演: 杜琪峰 韋家輝
編劇: 遊乃海
演員: 孫紅雷 古天樂 黄奕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品客

2013-04-03 08:42:55

毒戰的人物評價和也許以及但是


劇情分析,有輕微劇透

去年因為工作的關係接洽過一部犯罪類型劇,故對公安部和廣電對於此類劇種的審查有一些大致的了解,這也為我分析《毒戰》的創作思路有很大的幫助。

讓我們看影片的第一場戲——收費站抓捕戲。其實對於一部電影來說,前十分鐘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你要在十分鐘內構建出人物,事件,世界以及節奏。換句話說,這就是什麼人做在什麼地方做什麼事並且用最快速度將觀眾帶入觀影情緒的十分鐘。不僅是觀眾,包括演員和導演都會以這十分鐘來判定這部劇本的價值。

古天樂開車撞車引發了觀眾心裡的疑問,而抓捕戲表明了孫紅雷的身份以及電影的主題,既是毒品……等等,在開篇的12分鐘內,我覺得我只是跟隨著劇情在聽故事,卻無法完全進入這個故事,這裡少了一樣東西,就是人物的構建。

《虎膽龍威3》一開始2分鐘便發生了爆炸,威利斯4分鐘處登場,然後劇情沒有飛快的往下發展,而是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穿著汗背心宿醉中的摳腳大漢,觀眾心裡立刻會出現兩個疑問:他是怎麼落入這般田地的?這樣的摳腳大漢能拯救世界嗎?

舉這個例子的原因是它跟《毒戰》開篇的結構是類似的,是同一種處理手法,但我們唯一看到對人物構建有幫助的場景是古天樂的反抗以及放下手術刀的特寫鏡頭,這事實上是為數不多為古天樂成為反骨仔的鋪墊之一。但這是一部雙主角的影片,我們在孫紅雷的身上發現不到任何可以進人人物世界的門口,我們看到的僅是他將古天樂與販毒事件的併案推理。

好在劇情十分精彩,直到那場讓人拍案叫絕的「哈哈哥表演課」才讓我們正式的進入劇情,可是進入觀影節奏情緒的節奏與開篇的節奏嚴重脫節,這顯然是不匹配的。

上完「哈哈哥的表演課」之後是孫紅雷的cosplay,這場戲驚艷的設計了一個吸白粉的戲劇阻礙,孫紅雷的選擇讓人物變得稍微清晰了一些,好,在這個第一幕高潮我們釐清了兩個主角的人物。
古天樂:貪生怕死之徒,只是他背後似乎隱藏著什麼潛在的慾望。
孫紅雷:為了讓歹徒伏法而奮不顧身。

銀河的片子最不擔心的就是劇情,杜琪峯、韋家輝、游乃海這個組合總能給你營造出足夠的懸疑,而且一場功能性戲他們總可以想出少見或者沒見過的表現手法,接下來的劇情發展十分流暢,在這個時間段里也出現了古天樂第二個人物構建的劇情,當它拿到了槍後的選擇。古天樂人物為之後的行為所作出的選擇在邏輯性上得到了完整,在揭露的一刻觀眾已經可以有足夠的資訊將他前後的反應做對比。

但反觀警方這邊,我對於孫紅雷的喜歡越來越少,他遇到的事件只是在原先的基礎上加強:吸毒——犧牲;不睡覺——執著;辦案雷厲風行——果斷。這些東西的價值都是一樣的,孫紅雷這個角色的塑造就像一張白紙,用馬克筆在同一個地方反覆的塗畫,而古天樂的白紙上已經有了線條或是輪廓。

按理說,一部電影如果雙主角的構建上如果出現了這樣的問題,顯然是很危險的,不過劇情的發展和轉折足夠多,它沒有間隙讓人停下來去思考,所以我們在觀影期間會忽略掉這些問題,只是爆發時刻終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當古天樂把車停在校園門口時,他的隱藏慾望徹底顯露給觀眾(之前還有一個鋪墊是故意隱瞞工廠地道讓大聾小聾逃跑),人物弧度畫完了(有的時候在犯罪或懸疑類型片裡,人物弧並不一定是人物性格的轉變或者他學到了些什麼,也可以是隱藏的慾望在邏輯上合理的最終展示,但注意這條定律可能只適用於反派人物)。孫紅雷金鏈漢子的人物就定性了,搞了半天在黑暗中的90分鐘裡我們看到的是孫紅雷就像帶著金鏈的歐迪在螢幕上追著加菲貓嘛。

當然你也可以說有著東方哲學的那場最終槍戰戲高潮是對孫紅雷角色的最終刻畫。是,這個向埃里克·馮·施特羅海姆1924年影片《貪婪》(Greed,結局是主角在渴死前用手銬銬住了反派而不讓他逃出沙漠)致敬的結尾確實是拔高了這個人物,但在這120分鐘內我們只是反覆體驗了孫紅雷的一種人物個性,它從一開始便是定性的,是沒有轉變的,這個結尾的情節的作用就僅僅是加強了劇情的戲劇性,而非把人物和戲劇性進行加強,這是很可惜的。

以杜琪峯和銀河團隊多年的從影經驗,這些問題並不是他們發現不了,而是一個妥協的結果。之前說到接觸過一個犯罪類型劇的項目,從製片人的口中了解了許多底線,這其中最核心的就是主角。當我提出主角的不完整性是劇本能立住的根基時,製片人極力反對,說審查機構是絕對不允許公安人員有任何負面色彩的刻畫的,我們這裡不是說的壞警察貪污這些,而是一個真實的人在面對案件時產生的家庭壓力、社會壓力,生與死的恐懼或是麻木等等。所以我們不難理解為什么孫紅雷這個角色塑造如此之平面了,反而在這樣一個限制之下《毒戰》仍然能呈現出如此之高的娛樂水準,是讓人不得不佩服的:吸白粉,燒人民幣,警察被大量射殺這些場面都看得我目瞪口呆,我在想這是怎麼過審的?除了創作上的刻意規避和暗喻(審問時嚴禁逼供的牌子是個不錯的諷刺),我想還有主創們不斷去與審查機構碰撞和爭取有關,事實上婁燁在《浮城謎事》上映前也遇到了這樣的問題,但由於婁燁的據理力爭他保住了藝術者應有的尊嚴,這些例子都是國內製片公司很好的榜樣,既然被X,為何不換一個你喜歡的姿勢被X?做縮頭烏龜只想著如何去迎合審查機構,最後換來的是作品和原初衷的偏離導致的口碑崩潰,這對整個行業帶來的危害是極其嚴重的。

有很多的「也許」,也許這部片把背景換成香港,它能夠更豐滿,更完整。但是大陸在類型片的空白是迫切需要成熟並且高娛樂性的電影重建票房信心的,所以暫時拋開這些「也許」是必要的。

「也許」只是一個假設,不過「但是」卻是發生後的轉折。對於這部最大限度碰撞審查制度、開創大陸警匪片新標竿的影片,我想給予4星的評價是毫不過份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