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謊言的烙印--The Hunt

狩猎/谎言的烙印(台)/诬网(港)

8.3 / 364,786人    115分鐘

導演: 湯瑪斯凡提柏格
編劇: 托比亞斯林道赫姆 湯瑪斯凡提柏格
演員: 麥德米克山 湯瑪斯博拉森 安尼卡威德庫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PsychoBabble

2013-03-26 14:17:30

社會、普遍價值觀、人性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這部丹麥影片《狩獵》,在坎城電影節上獲得了不少好評,同時也成為競爭金棕櫚呼聲最高的影片之一。

基調比較壓抑,沉穩略帶寫實的攝影風格也體現了這一點,劇情在緩慢的節奏中層層推進,也幾乎沒有什麼配樂,只是靠著導演運籌帷幄的鏡頭語言和演員們精彩演繹(尤其是主角麥德斯,太厲害了)


簡單的說說幾個自己的觀點,和大家分享下。



(1)不是孩子喜歡說謊,而是孩子為什麼會說謊?——罪惡中到底孰對孰錯?

      很顯然,這個問題是針對電影中的主線:由小女孩的一句謊言引起的種種後果。看似漫不經心,卻釀造了不可估計的嚴重後果,為什麼會這樣?很多人看完後的第一感覺就是:「我去,小孩子太恐怖了!」。。「這小孩真壞,竟然如此撒謊!」。。這就是我想說第一個問題——我們要注意的是:不是孩子喜歡說謊,而是孩子為什麼會說謊?我想編劇和導演不會拿一個小孩子來開刀,從而對「人性」作出探討。大家留心一下就會發現,片中小女孩的父母其實對於她是疏於關懷和管教的(具體表現在哪裡下面會提到,這裡不重點討論),也正是因為這樣,小女孩作為一個還在成長初期的兒童,是很容易受到家庭因素的影響的。而在電影中,基於這點,小女孩在精神上是缺少呵護的,以致於她才會把感情轉移到男主角身上,畢竟男主角對她的關心還是挺細微的。有人說她對男主角萌生出一種愛情(儘管她不懂啥叫愛情),但我覺得她是找到了一種類似父愛的溫情,但無論如何,這都是一種情感,至少她在男主角的身上得到了一種被關懷,被呵護的感情,這就足以讓她把感情轉移到男主角身上。然而作為一個小孩,她又根本分辨不清這種微妙的情感,在她的內心世界,她覺得自己就該得到這樣的情感才對。於是在她極力想表達這種情感作為回報的時候(送禮物給男主角)卻遭到拒絕,彷彿那種得不到關懷的情感又回來了——這才導致了一個謊言的開始,一個悲劇的開端。前因後果,因果循環,我覺得我們觀看此片的聚焦點不是「這小女孩年紀輕輕就如此犯賤」,而是「為什麼她會撒謊?」事出必有因,退一萬步說,一個像她一樣的小屁孩,能分辨什麼是對錯嗎?能很好的具備區分善與惡的價值觀嗎?或許在她說出那句略帶惡意的謊言時,她自己也不知道那是錯誤的。我們能用一個小孩的言行舉止來衡量並牽扯出「人性」這個話題嗎?就如我上面所說,如果用這一點作為探討「人性」的論點,那麼也未免顯得太過於薄弱。
        童言無忌,是無知的。
        錯,其實並不在她,真正的罪魁禍首是無知盲目、人言可畏群眾——他們才應該是編導著力諷刺與批判的群體。

(2)眼見,都並非為實,更何況道聽途說?
在蒙蔽了雙眼下驅使出來的「正義感」,是盲目的,是狗屎!
                                         ——探討群眾的普遍價值觀

     這是最讓人心寒的一部份,這是最讓人憤怒的一部份,這是最讓人無奈的一部份,這同樣也是最尖酸諷刺的一部份。他們看似伸張「正義」,卻不以真憑實據為基礎;他們看似維持「公正」,卻不以實事求是為準則;他們看似「通情達理」,卻在種種行為舉止中透露出令人作嘔的氣息。從院長開始,到家長,再到群眾,從單獨談話,到通知並警告家長,再到讓警方介入,一切在他們眼中似乎都合情合理,每個人都「相互幫助」,「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每個人都自我陶醉在他們所認為的「正義感」中,不能自拔。然而,在這種被蒙蔽了雙眼下驅使出來的「正義感」,我只能說,都是狗屎!我們在觀影的過程中,覺得可笑,覺得憤怒,覺得可恥。但想想現實生活中,又有多大的差別呢?如今在生活中僅僅依靠「道聽途說」、「斷章取義」從而對一個事物、一個人或者一個群體作出「豪言壯語」的批判、駁斥甚至排斥的群眾,還少了嗎?我也算一個,所以在我看到電影中這一幕的時候,我也為我自己感到羞愧,這真是一個赤裸裸的諷刺,一計響亮亮的耳光!這難道不是一種群眾的普遍價值觀嗎?——如果我們以一種片面的角度去斷定某些人事物的對錯,那麼這種觀念遠比散播謠言的始作俑者惡劣得多,這才是釀成罪惡的源泉。在《狩獵》這部電影中,主人公這種遭遇固然是個悲劇,不過真正悲劇的——是那些盲目無知的群眾,是那些睜眼睛說瞎話的群眾,是它折射出來的一種社會風氣!


(3)一種被扭曲的思想一旦植入大腦,錯,就會無止境的繼續下去
                                                        ——人性黑暗面

除了上面第(2)點提到的以外,以下幾個電影中的場景,就是人性黑暗面淋漓盡致的表現:
A. 殺狗以表「公憤」
B. 店員對主人公的毆打
C. 店員對主人公兒子的警告和排斥

這三場戲,是導演著重刻畫的。其反映出來的東西,真的讓人心寒。通過這三場戲,導演把部份群眾的那種心理醜態表現得淋漓盡致。這樣的故事發展雖然在我們的情理之中,卻是意料之外,與之前平平穩穩的劇情推進形成了極大的反差——把主人公的遭遇拉到了谷底的同時,也一下子把我們的情緒波動帶到了頂端。


(4)信任這一關,是最難跨過的——兄弟間的感情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之所以由一個謊言可以展開的這一系列事件,「信任」是最先崩潰的東西。因為信任這一關,是最難跨過的,眾人就不說了,這裡以兄弟為論點,我想是比較有說服力的。兄弟,未必是至親,但是感情根深蒂固,如果連兄弟對你的信任都處於一種崩潰邊緣,那麼我想這不僅僅是難過那麼簡單,還會讓你覺得很無助,彷彿精神上的一種支柱也隨之跨了,甚至讓你消極,讓你憤怒——這一點就很好的符合了片中男主角的情感變化。在此不得不讚一下麥德斯·米科爾森的精彩演繹,在教堂里那場戲可謂是遊刃有餘,細膩的情感變化拿捏得相當精準——失望,流淚,憤怒,咆哮,一氣呵成,沒有多餘的浮誇表情,也沒有多餘的肢體語言。我認為他給他兄弟的那幾拳,並不是單純地發洩自己積壓已久的憤怒,而是他對兄弟對他失去信任的一種痛心疾首的表現。說實話,這場戲中麥德斯·米科爾森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表現得很深人人心,導演在這部份的氣氛也控制得相當出色,不知道大家看到此部份的時候有沒有一種屏住呼吸的感覺呢?因此,麥德斯·米科爾森斬獲坎城最佳男主的榮譽也是實至名歸了。


(5)相互支持,就能驅散惡意——Theo的懺悔
         

          Theo就是上面說到的男主角的兄弟,撒謊小女生的父親。在影片快要結束的,Theo坐在他女兒身邊獨自哭泣,然後對他女兒一番語重心長的話似乎也是對他自己進行了懺悔:「世界上存在著太多惡意,但如果我們相互支持,那些惡意就會自然離去。」
影片在這個地方並沒有設置太多類似於說教式的台詞以表現Theo懺悔的心理,僅僅只是這麼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卻達到了讓人思索的效果。結合上面所說的一切,本人愚見,Theo進行了三方面的懺悔:A. 女兒。首先就是女兒,前面說到小女生其實是疏於管教和關懷的,因此她才會轉移感情以致於一句謊言釀成了嚴重的後果。在此之前有個畫面是Theo緊緊的抱著熟睡的女兒,呆呆地思索著,他可能也意識到自己在女兒身上也造成過一些過錯,所以在此才會陪伴在女兒身邊說出這番話(即使女兒不明白)。B. 兄弟。對自己兄弟失去信任,產生懷疑,甚至還動了排斥的念頭,Theo為此感到很慚愧,因此後來才會不假思索地給兄弟送食物,你說是補償也好,是道歉也好,是讓他自己的良心好過一點也好,這都是他想救贖自己的一種表現吧。C. 自己。對自己甚至群眾曾經產生的惡意念頭,Theo對此表示深深地懺悔。
          其實,一切的惡意,可以通過「支持」來驅散,然而要做到相互支持,信任也是關鍵因素之一,無論對子女也好,對兄弟也好,也家人也好,這些都是環環相扣的。


(6)繼續黑暗,或是留點希望——結局是好是壞,留給觀眾自己

         有些人的觀點是:結局依舊保持黑暗,再一次驗證了人性的醜惡一面,這一次殺不成,下一次再殺。這個人殺不了,也會有另一個人來殺。

這也不是不可能的,或者說,完全可能。這就是比較傾向於黑暗的結局——盲目的愚眾看不清真相,錯誤,只會蔓延下去。

不過,本人愚見:我更傾向於結局是黑暗中的一點光明。兩個方面:

A. 那個人第一槍失了手,但是第二槍完全可以致男主角於死地,如果他真的想幹掉男主角,有必要收手轉頭走人嗎?當然,你說他僅僅是一次警告,說得通,「警告你丫的小心點,走著瞧」。不過既然如此,他最終還是收手走人了,他還是放棄了這次明明可以致對方死地的千載難逢的機會。我覺得他那會兒是做過心理鬥爭的——是要因為內心殘留的偏見一怒之下殺死他?還是冷靜理智下來好好地看清現實給他留下希望?

B. 使人性論更加客觀化。我一直都認為,一部探討人性的好電影,它一定是一分為二來看待的。人性嘛,本來就是一種很複雜、模稜兩可的東西,它本來就呈現出多面的,聖人也有心懷鬼胎的時候,土匪也有光明正大的時刻,你能堅定的說:某人完全的好,或某人完全的壞嗎?其實最真實的人性既不是大善,也不是大惡,通常處在中間的灰色地帶。同理,在《狩獵》這部電影中,人性論也必然是客觀的,試想一下,如果編導僅僅只是為了突顯出人性的黑暗面,那麼這樣一部帶有主觀色彩的電影就會失去一些價值了。那個搶手最後時刻的收手,讓我更加堅信這一點,就好比黑澤明的《羅生門》,之前也是黑暗到底,但是最後也表現出了人性光輝的一面——這就是一分為二的看待,單一地偏向於刻畫某一方都沒有意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