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瘋狗綁票令--Seven Psychopaths

七个神经病/疯狗绑票令(台)/癫狗丧七(港)

7.1 / 274,299人    110分鐘

導演: 馬丁麥多納
編劇: 馬丁麥多納
演員: 柯林法洛 伍迪哈里遜 克里斯多佛華肯 山姆洛克威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Frank

2013-03-16 06:54:43

多發現有趣的電影,讓生活持續的快樂


翻開舊年買的《藝術世界》,看到如題的一篇文章,正好網上能找到,下面貼出來給大家先欣賞先

你遲早會對賴活習以為常

顧惟穎 | 文
欄主:以從事關於人心的告密活動為樂的散漫分子。

我曾經是個非常莽撞、陰鬱的少女,那些用功讀書、認真復習迎考的女孩和我的父母一併被我視作天敵。當我每天以破牛仔褲、黑皮夾克的裝束來回擠公交時,想當然地認為自己是個人類的例外。為了強調我是例外,我幹過很多出格的事情,比如在校園廣播裡一遍又一遍播放搖滾樂,強迫大家聽《love will tear us apart again》那樣的歌曲;偷走每天必須在校園裡升起的國旗;買一包中華煙,帶著同桌躲在學校的樹叢里抽菸;為了證明白己的早熟,將一把梳子塞進學校電工的手裡……在我做下這一切後,發現周圍的人依然埋頭於他們的事情,沒人像發現一頭九色鹿一樣去看待我。我很沮喪,只能每日憤世嫉俗地與唯一理會我的父母爭吵。那時的我堅信生活在別處。

如今,我並沒有生活在別處,也沒有成為例外,絕大部份我曾針鋒相對的事物都已讓我習以為常。我並非不再陰鬱,只是我已體會過什麼是真正的悲觀。

所以,我會被《魚缸》(Fish Tank)那麼一部讓青春敗興的電影感動。這的確是一部關於青春、成長的電影,但沒有半點勵志的意思。

光看劇情,《魚缸》很像另一部在去年廣受好評的英國電影《成長教育》(An Education),都是講述半熟少女被中年男人勾引失去貞操,之後發現男人已有家室,幻想落空。所不同的是,《成長教育》是提醒廣大女孩子睜大眼睛別貪慕虛榮,還是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地積極生活吧;而《魚缸》所表達的是,假如你在年少時夢想「寧可好死,不願賴活」,那麼遲早有一天,現實會教會你如何賴活。

人們一直說,青春是美好的,可我以為,青春本身並沒有多少美與好的風景,之所以美好,只是因其渾渾噩噩,看不見多少東
西,於是天真地以為應當堅持真理,美好是因為我們曾經天真過。而長大成人的意義,就在於讓你在逐漸看見真相後懂得,現
實無需什麼真理去堅持。

《成長教育》說的依然是真理,《魚缸》說的則是真相—這就是為什麼《魚缸》可以打敗前者,奪得「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BAFTA)的「2009 最佳英國電影」。

女孩米亞(Mia)的生活彷彿缺氧,她與單親母親、妹妹之間的交流只有謾罵與髒話,唯一能讓她平靜的事情,是獨自跟著音樂練習跳舞。那僵硬的舞蹈讓她深信,總有一天能從這缺氧的生活中跳脫出。

如果你看過女導演安德里亞·阿諾德(Andrea Arnold)的前一部作品《紅色之路》(Red Road),你便會對她那種手提攝影加生活流的沉悶節奏有心理準備,並提防她設下的「陷阱」。因為安德里亞的故事裡一定會有峰迴路轉,正如現實總是冷不防發生一些意外。果然,米亞的生活里出現了一個男人—母親的新男友。這個赤膊在房間裡走來走去的男人,會誇她跳舞好看、會在她腳受傷時背她走路。一切都是在情理之中,她把自己獻給他,並且以為做了一件轟轟烈烈的事情。

我們總是期待以美好的姿態走向成人,可事實是,走向成人的過程中,好多事情一點美態都沒有。當米亞卯足勁找到那個逃掉的男人時,他只可憐巴巴地說:「叔叔年紀大了,不適合你。」他連一個浪子的背影都沒有。米亞綁架了男人的女兒,卻一點沒有豁出去的氣勢,反而漸漸氣餒,最終,事情的高潮在男人賞她的一記耳光里偃旗息鼓。

你以為將鬧個你死我活的恨意,竟然一記耳光就了結了。就像《紅色之路》里,那個寂寞的女人用身體做誘餌去引誘一個男
人,然後誣陷他強姦,目的是為了替死於車禍的親人報仇。可最後女人在車站對仇人埋怨了幾句,便放他上公共汽車走了。

沒有壞人,也沒有高尚,你以及你的敵人,早晚都得聽命於庸常與淡忘,誰也救不了誰。米亞一心想救的被修理工拴住的老馬終於在它 16 歲時死了,而 16 歲的米亞,剛剛學會賴活。《紅色之路》的結尾處也用了「快樂分裂」(Joy Division)的《愛會將我們分開》(Love will Tear us Apart Again)。導演在向她心中某種漸漸鬆手的銳利致意。

我相信這個世界上很多人在向愛與傷痛致意的時候,已經沒有眼淚。

讀完了這篇文章,有興趣的話,可以再讀一下我的一點感想。下面我來了啊,注意啊,像看雙色球開獎那樣仔細啊。

說實在話,我現在還是會天真以為「生活在別處」,每個人都應該有理想的一面,可另一方面,理想是頭豬,我們適當的與此保持距離,不要走火入魔。也就是說,你如果沒那麼點毅力,就把理想慢慢培養成一種興趣吧。這位姑娘的意思大概是她做了這麼多自認為出格的事情,大家卻自己干自己的事,沒注意到她,這讓她傷感了,傷感得差點毀了三觀中的人生觀。好死不如賴活,可賴活又是那麼痛苦,因為這和以往自己的理想是多麼不同,我們對於生活,只能委曲求全。

  我對此文的中心思想闡述對了嗎?差不多了吧。然後姑娘引出了一篇影評。抱歉,我沒看過這幾部電影,我也不會打算去看這麼沉悶的電影,太無聊了,光她說的「如果你看過女導演安德里亞·阿諾德(Andrea Arnold)的前一部作品《紅色之路》(Red Road),你便會對她那種手提攝影加生活流的沉悶節奏有心理準備,並提防她設下的「陷阱」。我就不打算去看了。現在我要向朋友們推薦的是一部非常有意思的黑色電影,叫《七個神經病》,我不劇透,但我透露一點,這部電影的拍法不是《兩桿大煙槍》的那種,電影稍微有點血腥,對白也很有意思,最主要的是編劇的瘋狂與有趣。還有,喜歡tom waits的粉絲,可以在裡面看到他本人哦。

 今天我還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在我的印象中,以前看過的兩三部色情片,感覺還是挺有深義的,分別是《情人》《羅曼史》《地獄解剖》,可在豆瓣一搜索,發現評分都很低,至少不高,我不知道時光網怎麼樣,可據我的猜測,喜歡故事情節的影迷,評分應該不會很高。對,就是故事情節,這是一個電影或者小說存在的最基本的原理,如果故事情節不漂亮,那麼觀眾在電影院裡睡著了怪誰呢?然後我又回過頭想想,那我以前為什麼會看這些色情片呢?原來以前快播還沒出來,或者我尋找av資源的啟蒙老師還沒出現,或者我想界定一下色情與藝術到底是個什麼鬼關係。現在我正式宣佈,tmd沒關係。色情就是色情,藝術就是藝術。至少我覺得電影沒有色情藝術,色情片就是色情片,我提到的這三部電影,同樣可以和港式三級經典《金瓶梅》相提並論。可看性還是《金瓶梅》強一點,當然,如果你喜歡沉悶的深度對白,可以了解一下我提的三部電影。

好了,最後提醒一下,joy division很難聽,也許你會說:「你不覺得好聽,並不代表別人耳朵里不好聽。」對,你闡述了一個真理。可我就是說joy division給我的感覺是很難聽,真的,以前我還有過一件joy division的劣質燙印T恤呢,因為看著看著燙印得挺漂亮,就買 了穿上,然後百度了joy division,說是挺牛逼的一個樂隊,主唱沒打算活過20歲,可到了23歲才自殺死了。接著我想都沒想就下了joy division的一張碟——至今,忘了。不有趣的音樂就忘得一乾二淨。我還聽了一些後朋的音樂,但都忘得乾乾淨淨了。後朋這種音樂類型真是難聽,說不出的難聽。比「忐忑」還噁心。所以致今,我再沒聽過後朋類型的歌曲。以下是一個蝦米網友關於joy division的一小段評論「忍不住說一句:他的音樂實在不需要一直強調「23歲自縊」來「錦上添花」了,彷彿多少現在搖滾人老態橫生都是苟且偷生,一切唯有一死不能明志,不能顯出黑暗沁人。
生存或死亡是個對半的命題,無論選擇什麼,生命都不會猥瑣,死亡亦不偉大。希望大家面對curtise多點平常心——若果他還活著,頭髮稀疏牙齒鬆落,後朋里我還是覺得他的地位無法動搖。」

這就是我要說的,也是我常提醒自己的,平常心,而不是「賴活」這一詞這麼悲觀,我不否認許多人存在抑鬱,走不出來自己的內心世界這種事情,我也時常遇到這種情況,可是你不能這樣寫文章去誤導別人,你應該說明,「不好意思,這是我個人的觀點,你們看著完,別當回事,或者你們也能當回事,但我概不負責。」

還有,理想世界的那點事,如果你沒有時間全力以赴,或者你不是家裡富得流油,那麼還是慢慢的將理想世界裡的那點事慢慢轉化成興趣愛好吧,能持之以恆地堅持一種興趣愛好,或者能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樂趣。

 最後,希望這位女士,這位姑娘能夠不要這麼悲觀,雖然你「已體會過什麼是真正的悲觀。」但還是不帶這麼矯情的。我暫時還體會不到杭州第七人民醫院個別同志的情感。

   

  多發現有趣的電影,讓生活持續的快樂,至少不是持續的悲傷。憂鬱傷肝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