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像戀人一樣--Like Someone in Love

如沐爱河/东京出租少女(港)/像恋人一样(台)

7 / 9,330人    109分鐘

導演: 阿巴斯奇亞洛斯塔米
編劇: 阿巴斯奇亞洛斯塔米
演員: 高梨臨 加瀨亮 奧野雅史 緒方義博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狄飛驚

2013-03-13 00:54:18

書和女人有什麼共同點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要回答影片裡的這個問題,就得先解釋下另一個公母千年蟲的笑話,而要解釋清楚這個笑話,則又得扯上戈達爾那句常被電影人夾纏不清的叨逼叨了:電影始於格里菲斯,而止於阿巴斯。怎麼理解?

       熟悉阿巴斯身份的人都知道,他既是導演,還是編劇、詩人。熟悉阿巴斯電影的人也知道,他的影片重點不在故事,而在文本。其慣常主題是從電影的虛構特性出發,力圖還原故事背後的真相,以內容和結構的形式考量,則是將作為虛構藝術的電影帶回到挖掘真實的生活中來。一句話,就是關於真假的模糊、混淆、切換、交融問題。

       這樣看來,《如沐愛河》自然還是一部典型的阿巴斯式電影,影片簡介里更是將其稱為《合法副本》的續篇。《合法副本》里,阿巴斯為其真假命題引入了「贗品」這一概念,即原樣複製的副本能否代替真品發揮其本身的原創性及不一樣的美學價值,影片給出了自己的答案。而同樣在形式上,導演也作了諸多以假亂真式的探索,如身份轉換一幕。兩個初次相識的男女被咖啡館的老闆娘誤認作了夫妻,兩人出到店門外後,影片竟在不加提示的前提下,真的讓兩人成為了一對夫妻。很多觀眾都把這幕看作阿巴斯童心未泯式的行為藝術,個人嚴重不同意,余華在評價《河的第三條岸》這篇小說時這樣說到:這位巴西作家在講述這個故事時,沒有絲毫離奇之處,似乎是一個和日常生活一樣起初的故事,可是它完完全全不是一個日常生活的故事,它給予讀者的震撼是因為它將讀者引向了深不可測的心靈的夜空,或者說將讀者引向了河的第三條岸。在我看來,阿巴斯這一不世出的天才創意,足以和若昂·吉馬朗埃斯·羅薩寫作《河的第三條岸》的構思相媲美。

       解決了真假互換的問題,《如沐愛河》就不難解讀了。在老作家的家裡,他和援交女孩的談話從一幅畫開始,單刀直入,馬上就是關於真假性的設疑暗示,女孩說自己既像畫中人,又像相片中作家的女兒,還像相片中作家已去世的妻子。而從老作家細緻入微的體貼和情調氛圍的佈置看,他叫來援交女孩,顯然並不是為了肉體的慰藉(或說不只是為了肉體慰藉),潛意識裡,這個女人應該是作為妻子身份對應的。但女孩的疲累讓這場燭光晚餐難以為繼,他為其把燈熄去並拔掉電話線,這輕手輕腳的愛憐,顯然又是把後者看作了自己的女兒(晚輩)。當第二天白天女孩男友出現時,身份的游離是從誤會開始的,男友以為他是女孩的祖父,他不置可否,一邊借題發揮說自己也可以是男孩的祖父,一邊又安慰女孩說祖父可以有兩個,一個是教師,一個是漁夫。至此,身份的真假屬性被作了擦邊球處理,含義的模稜兩可也讓真假顯得更加虛實難辨。而當身份因意外而被澄清,一切真相大白之時,老作家將挨打的女孩帶回家中,在家門口的臺階上,因為鄰居的誤會,女孩被看作成了老作家的外孫女,後者這次順水推舟,爽快地承認了下來。而老人表現出來的關切、呵護、心疼,儼然也真的就是她的外祖父。短短一天的簡單故事裡,在看似波瀾不驚的暗湧激盪下,兩人的身份及相互關係在多重猜測試探的組合交替之下,就這般不知不覺地產生化學反應並完成了以假亂真。而影片的微妙則在於,從假到真的前後互換里,那一剎那的恍惚溫情,恰是沉重到輕盈,生活到詩意的飛躍。

評論